儋州鸡是原产于儋州市的地方鸡种,从动物遗传育种学角度观察和分析儋州鸡的外貌特征和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儋州鸡的祖先就是红原鸡。2023年,儋州鸡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
儋州鸡原产于儋州市木棠镇、峨蔓镇及洋浦等北岸地区,当地人也称石鸡或北岸小种鸡,是极具特色的地方鸡种。儋州鸡最早是在儋州北岸地区饲养,放养于山林、灌木丛中,任其在红土地和黑石头堆里刨食,采食野果或追逐昆虫等。
与其它品种鸡相比,儋州鸡的特征非常明显,体躯短小,结构紧凑,大部分鸡嘴上有胡须,并且脚上长毛。野性强、适应性广、耐粗饲、抗病力强、合群性好等特点。
成年母鸡毛重约1.1kg~1.3 kg左右,
成年阉鸡毛重约1.5kg~1.7kg左右。
饲养周期比一般的肉鸡要长,母鸡需饲养180天以上,阉鸡需饲养240天以上。
眼睛有神,脚细长有力,能飞擅打,飞行距离高可达10~15m,连续飞行长度可达50~100m;易惊群,若想捕抓,需深夜进行。
儋州鸡每年有2次产蛋期,即每年的3~4月和9~10月,每个产蛋期平均产蛋3~6枚,蛋重20~30 g。儋州鸡产蛋少,蛋重也小,抱窝性强,孵化成活率高达90%~95%。这些繁殖特征的遗传性很强,即使在人工养殖环境下也如此。
为了验证儋州鸡遗传资源形成历史,侯冠彧和团队科研人员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发现对儋州鸡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谪岭南道中作》诗:“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随后明末清初《广东新语》二十卷“禽语”诸鸡中记载有石鸡、山鸡、天鸡、西洋鸡、火鸡、鸭、野鸭等,其中石鸡描述为“有石鸡,特小,亦曰潮鸡,潮长则鸣,其声长而清,有如吹角,李德裕诗三更津吏报潮鸡。”民国25年《儋县志》禽类记载有石鸡、火鸡、竹鸡、山鸡等,并指出“石鸡型特小,一名潮鸡,潮长则鸣,其声长而清,有如吹角,唐李德裕三更津吏报潮鸡是也。”
“儋州鸡被称为石鸡、潮鸡,这或许是因它生长在石沙地,以及它的叫声而得名。”侯冠彧说,在海南儋州从唐代到现今都有关于“石鸡”的记载,养殖历史超过1000年。
2012年,原本从事五指山猪研究的侯冠彧在一次研讨会中接触到“儋州鸡”,便看准了“儋州鸡”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经过研究发现儋州鸡是长期海岛地理隔离形成的种群,在养殖过程中未受到其他鸡种杂交改良,是具有重要遗传育种研究和开发价值的热带鸡品种。”这一认识坚定了侯冠彧的研究信心。
十余年来,热科院品资所联合海南大学、海南农垦草畜集团及儋州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对儋州鸡持续开展资源收集、整理、保护及研究工作,实现儋州鸡祖代种鸡场保种存栏8000只,并建立麻羽和黑羽2个种群,推动儋州鸡中心产区保种群体达到18000多只,以科技力量为儋州鸡产业奠定坚实种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