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钟》创作于八十年代初,米勒称自己受到美国作家特科尔的《艰难的日子:一部关于大萧条时期的口述历史》(1970)一书的启发,写出一部以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为背景的社会剧,目的是使年轻一代了解历史上的悲惨一幕: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恐慌给美国人民精神和生活带来的悲惨景象。
全剧人物多达四十余人,几乎囊括了美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米勒用戏剧的形式在观众面前展现了一幅文献性的壁画,侧重灾难的全貌,从而重振人们的尊严与信心。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全局阐述了美国人民历经了那次浩劫后终于意识到“这个国家其实是属于他们的。”以此作为结尾,表明米勒用心良苦,目的在于告诫美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不要在虚假繁荣的景像中忘记过去沉痛的苦难,直至今日还是受益匪浅。
美国时钟通过李·鲍姆和阿瑟·埃·罗伯逊两位历经过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的见证者的回忆与讲述,描绘出美国历史上啼笑皆非的一幕:一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恐慌给美国人民精神和生活带来的悲惨景象;另一方面,人们之间那种久违的亲情、友情、爱情却越发的凸显,真正的民族信念也随之树立。全局阐述了美国人民历经了那次浩劫后终于意识到“这个国家其实是属于他们的。”其目的在于告诫美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不要在虚假繁荣的景像中忘记过去沉痛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