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屿,位于九龙江入海口,孤悬于海上,面积仅0.96平方公里。翻开历史长卷,这小小的一方海岛在明朝却是一座威震敌胆的海防军事要塞,为当时福建“五大水寨”之一;明清月港兴盛时期,此处亦是中外海上交通重要的发舶港和收舶港。
九龙江入海口处的岛屿星罗棋布,大的岛屿有厦门岛、金门岛以及大嶝岛,小岛则不计其数,其中数浯屿地理位置最为关键。
浯屿岛四面环海,呈南北走向,地处漳州东部,位于厦门南面,西临南太武山,东北与大担、二担、大金门、小金门等岛屿一衣带水,南面连着台湾海峡。这里是通往漳州港和厦门港的必经之道,战略区位十分重要。
明朝初年开始,倭寇频频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处于海上咽喉要道的浯屿岛,开启了一段硝烟四起的历史。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为加强海防,派江夏侯周德兴在福建沿海一带设置水寨,浯屿与烽火门、南日山,是福建首批三大水寨。其中,浯屿既防卫漳泉两府,又统辖永宁、镇海两卫。
清代的地方志书云:“浯屿在县(指同安县)极南,孤悬大海中,左达金门,右临岐尾,水道四通,为漳州海澄、泉州同安二邑门户。”
1、“浯屿,周围六里,左达金门,右临岐尾,极为要害。”
2、清人庄光前在《同邑海防论》中指出:它“据海疆扼要,北连二浙,南接百粤,东望澎湖、台湾,外通九夷八蛮,风潮之所出入,商舶之所往来,非重兵以镇之不可。”均视浯屿为战守要地。浯屿的历史可以远溯宋元,那时浯屿已成为南中国一个重要的发舶港和收舶港。至元末明初,海疆不靖,语屿岛的军事地位便逐渐显得重要了。明初,开始于岛上置浯屿水寨以为要塞。但是从清代以后却有不少人在其著作中,把浯屿与浯洲屿混同起来,进而误认为明初浯屿水寨建置于浯洲屿,即今之金门岛。如清代史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记要》中云:浯屿水寨建于“浯洲屿太武山下”。福建有两座太武山,在漳州境内谓南太武山,金门岛上谓北太武山。顾祖禹既误把浯屿认同浯洲屿、又把南太武认同北太武。又如1978年11月版和1982年8月版的《辞海、地理分册》中也云:“浯洲屿,古岛屿名,简称浯屿,即今福建金门岛。明洪武中置浯屿水寨及金门千户所于屿上,为海防重地。清代渐以金门作岛名,浯洲屿之称遂湮。”当代海交古籍专家张维华,戴裔煊、谢方等也在他们校注的《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明史·佛郎机传》、《东西洋考》中把浯屿也误注为“今我国福建省金门岛。”史家向达先生竟也认为:“明代浯屿原指浯洲屿,即福建金门岛。”而“金门在福建厦门港内,亦名浯洲屿,明代浯屿水寨把总原置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