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杯伞内侧排列着许多放射状的薄片,称为菌褶,菌褶两面能够产生单细胞的棒状担子,担子产生孢子。伞柄上常常会有环状的膜,也就是菌环。芳香杯伞的繁殖是靠担孢子进行的。担孢子成熟以后,会散落下来,如果散落的位置条件合适,就会萌发,成为菌丝体。
菌丝体是芳香杯伞的营养体,是一种疏松状态的绵白色的物质,存在在土表或枯枝烂叶下面。它可以从土壤或其它有机物中吸收养分,营腐生生活。这些菌丝体彼此缠结在一起,吸收养分,不断发育生长,形成菌蕾,再经过生长伸出地面,成为新的芳香杯伞个体。
芳香杯伞菌盖直径6-10cm,幼时扁半球形,后平展,中部下凹呈浅漏斗状,表面蓝绿色或蓝青色,有环纹,伤处及乳液变绿色,边缘内卷。菌肉稍厚,污白色,伤变绿色。芳香杯伞生于杨、柳及壳斗科等树木上。分布地区在黑龙江、甘肃等。芳香杯伞属木腐菌,分解木质素的能力较强,传播蔓延很快。常侵害食用菌段木,尤其在段木接种后,长期潮湿、通风条件差的情况下容易生长此种菌。
芳香杯伞子实体小,菌盖直径2.5-5cm,初期扁平,开伞后中部有凹窝,薄,水浸状,浅黄色,湿润时边缘显出条纹。菌肉白色,很薄,气味明显香。菌褶白色至带白色,直生至延生,薄,较宽,不等长。菌柄细长,同盖色,圆柱形,光滑,长4-8cm,粗0.4-0.8cm,基部有细绒毛,内部空心。
孢子椭圆或长椭圆形,光滑,无色,6.5-8(10.2)μm×3.5-4(5)μm。孢子印白色。无囊体。可食用,具明显的芳香气味。但也有记载含毒。此菌试验抗癌,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7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80%。
芳香杯伞是一种好气型菌类,菌丝体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均需新鲜空气,常通风换气是非常必要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4%以上,芳香杯伞原基很难出现,发育受阻,易产生畸形菇。从栽培经验看,芳香杯伞子实体生长阶段对氧气的需求量超过一般菇类。栽培环境通风不良使子实体菇柄增长,影响品质。但无论哪个生产阶段其通风换气必须是温和的,主要是温度和风速和谐一致。
芳香杯伞在发菌阶段暗培养完全可以正常生长。但菇体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子实体很难分化,强光下不易形成子实体,一般光线为800至1500勒克斯,光照时间每天为12至14小时。不同品种对光线的需求有一定的差异。有的需要强光,有的需要弱光,但生产实践表明,在光线过弱的情况下,往往出现菇体畸形,菌柄细长,菌盖过小。在寒冷的冬季即使强光直射对芳香杯伞的外观形状、菇体色泽和品质也影响不大。
培养料料水比为1∶1至1∶1.3,培养料的水分为65%,芳香杯伞菇体生长发育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5%至90%,相对湿度过高会出现黄菇。在低温6℃至7℃,空气湿度过小时常发生菌盖龟裂。芳香杯伞含水量小,采摘后在15℃以下可保持14天左右。
芳香杯伞属低温型的菇类,菌丝生长温度为5℃至32℃。最适应温度22℃至25℃,5℃以下生长缓慢,在35℃至37℃时菌丝停止生长。其菌丝体后熟则需要30至45天达到生理性成熟,一般控制在零下3℃至15℃之间,最适宜温度为7℃至12℃子实体方能分化,出菇生长温度在3℃至22℃,最适宜温度在13℃至18℃。从制出菇菌棒到采收为110至130天左右。从菇蕾到采收为8至15天左右,蓟县出菇时间在11月下旬至次年3月。
芳香杯伞自然生长环境土壤为微碱性,pH值为7.8,芳香杯伞菌丝可以在pH值5至11的基物上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5.5至6.5。原种栽培中考虑由于高压灭菌时pH值往往下降到0.5分值,则配料时pH值应在7左右。栽培菌棒的配料最适合在6.5至7.5之间,各种培养料的pH值可用普通的pH试纸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