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县虎文化产业园又称梅庄百虎园,位于清丰县纸房乡梅庄村,产业园区依农傍水,潴龙河水系环绕,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优越。距清丰县中心城区约3公里。北邻清六公路,西邻清丰县产业集聚区,南接单拐红色革命老区,现已纳入单拐红色旅游景区统筹开发管理。
立足于梅庄马戏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产业,围绕“传承虎文化、弘扬虎精神、打造虎景观、做大虎产业、做强虎经济”工作思路,打造虎文化产业园。在原有的基础上投资4980万元开始扩建、新建工作,打造极具特色、综合型的文化旅游圣地。随着游客需求的多样化,依据景区特色,在后期运营规划阶段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从而满足不同游客的诉求。同时,别具特色的老虎主题餐厅、精彩绝伦的驯兽及马戏表演都会成为国内独有的旅游特色,一场真正的“视听盛宴”正在赶来。
虎文化产业园区总占地面积304亩,现饲养东北虎三百余头,孔雀一万五千只,同时饲养非洲狮、黑熊、猕猴、猩猩、羊驼以及其他各类萌宠动物上千只,是国内首家以“虎文化传承保护”以及“野生动物保护”为主题的旅游园区。
为加快推进虎文化产业园的发展,积极推进单拐革命旧址片区整体联动,融入清丰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产业园于 2020 年 4 月重新规划,作为虎文化展示、产业基地,用生态学的理念来进行景观的规划设计。根据植被现状进行延伸和整理,打破原有种植形态的单一性,增强可观赏植物的组团栽植,丰富各分区间的林间景观。园内的动物展示突出同游人的亲切感。便于游人以多种视角来观赏、了解动物。动物种类及布置方式必须特色鲜明,所有建筑物及景观小品,均在遵循生态原则之下进行艺术处理,体现动物生活地的地域特征,提取其典型符号加以表现。
根据其现状地形、地貌、水体、植被等自然条件,围绕潴泷河保护自然水系,增强游客游赏的参与性,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主题,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与自然栖息的地域观赏植物资源,布置景观笼舍,创造适合动物生存、游客观赏的集休闲旅游、教育、野生动物保护于一体的景观型生态园区。
梅庄村位于濮阳市清丰县城向东3公里处,这个以马戏闻名的自然村始于唐末宋初。当下秋收已过,田间地头,村中老人还佝偻着身体下地干活。他们其中大多是曾行走江湖的马戏艺人,如今留守在这片土地。
老人们已记不清何年何月村里开始有耍马戏的,可根据历史记载,村里的马戏艺术,源于宋朝。
古时,马戏多为宫廷表演,供王公大臣欣赏。宋代都市经济繁荣,瓦市勾栏兴起。瓦市勾栏就像如今的城市娱乐场所,在北宋时广受欢迎,在宋人的城市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勾栏作为瓦市中的演出场所,其中的表演内容颇为丰富,有小唱、嘌唱、杂剧、讲史、散乐、舞旋、影戏等,骆驼、猴戏、驯熊、驯鸟的表演也偶尔掺杂其中。
大众化色彩明显的瓦市勾栏,是民间与社会上层沟通、追逐上层社会时尚的所在。随着北宋没落,马戏便在民间流传下来。梅庄的驯兽技艺,大多从那时源自流落民间的宫廷马戏技师。北宋末年,梅庄马戏油然而生。
因濮阳地处黄河中部,十年九灾,近代的梅庄马戏则成了黄泛区人们除种地外,维一的谋生手段。
63年前的梅庄村有300多口人,当时村中共有四个马戏团队,每个团队30人左右,皆为村民自发结合一起,用马车拉着动物,外出谋生。
在如今梅庄村,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是曾经的江湖艺人。鼎盛时期,村中的马戏团队多达二十多个,每个团队有20多人。
1979年,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出门在外的马戏艺人有一半以上,为了家中土地,纷纷回到了村里,从江湖卖艺变为回家种地。从那时起,梅庄村的马戏艺人明显减少了。
还有些马戏团队被政府所“收购”。如今的安阳、阜新、贵州等10余地动物园内的马戏团,都是由当时被驻地“招安”的梅庄马戏艺人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