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铜矿是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江达县青泥洞乡境内的铜金属矿,其铜金属储量居中国第二位。矿床规模与经济价值巨大。玉龙铜矿地处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江达县青泥洞乡境内,位于宁静山下,海拔4569—5118米。玉龙铜矿拥有丰富可靠的资源,铜。
玉龙公司融采、选、冶、销为一体,是西藏现代工业的标志性工程。工程的投产说明西藏潜在的巨大矿产资源优势开始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对于全区的资源开发和产业建设将发挥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玉龙不仅开创了在45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先例,还将缓解我国铜的供需矛盾。开放分类:金属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第一位是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的驱龙铜矿,已探明铜资源储量794.88万吨;第三位是江西德兴铜矿,储量约为596万吨),达650万吨,远景储量达1000万吨。特点是矿床规模大,适宜大规模露天开采,有用组分多,有用组分在精矿中富集,可综合利用,经济价值巨大。
玉龙铜矿所在地已新建玉龙镇(正在报批),国道317线横穿小镇;距昌都镇约135公里,距邦达机场261公里。
昌都地区位于“三江”特提斯成矿带北、中段,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成矿带和海相火山沉积铁带。其中玉龙—芒康成矿带,主要成矿期为燕山—喜马拉雅期,在浅成、超浅成的花岗斑岩或二长花岗斑岩中,形成规模宏大的斑岩铜多金属矿带;同时在接触带矽卡岩中也有铜铁多金属矿床。玉龙铜矿除铜金属外伴生大量钼、金、银等,其中钼10余万吨、铁矿储量达8000多万吨、金约26吨。
位于玉龙成矿带上的还有多霞松多、马拉松多、莽宗等大中型铜矿。
玉龙铜矿早在1966年就已勘探发现,但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交通电力条件,特别是开发资金无着,一直制约着矿山开发。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国家加大援藏力度等政策措施激励下,西藏积极吸引区内外投资,终于“激活”了长期沉睡的矿山。
矿区属大陆性气候的半干旱高寒地区。年最高气温17.5℃,最低气温-19.4℃,月平均气温6至8月较高,11月至次年4月较低。其中7月平均7.2(13.5)℃,1月份平均为-10.6℃,气温日变幅最大达18。5℃,最小4.6℃。10月下旬开始有表层冰冻,最大冻土深度约150-180cm,4月下旬开始融化,5月全部解冻。
矿区年降水量960.7mm,年蒸发量为1210mm,其中6至9月为777.4mm(1995年同期为708.5mm),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13天(7月),降水量度103.3mm,最长连续无降小水日数为19天(12月至次年1月),最大降水强度0.7mm/分(7月),最大积雪深度284mm(3月),6至9月以混合态阵性降水为特征,11月到次年4月多降雪。年平均气压58.23Mpa、年最低气压57.82Mpa。2~3月常有5~6级西北大风,最大风速13.6m/s,11月至翌年4月为3~4级西风,其余月份主要为静风或2级左右风。
1966年西藏第一地质大队发现玉龙的铜矿资源,经10年详查,确定为特大型斑岩、矽卡岩复合型铜钼矿。
1994年,西藏自治区确定尽快开发玉龙铜矿,并向国家计委提出申请。
2004年,随着装机容量为6万千瓦的金河电站(金河是澜沧江一级支流,发电厂在昌都地区察雅县境内)投产,制约玉龙铜矿开发的能源问题得到初步解决。10月,自治区成立玉龙铜矿开发建设领导小组,时任自治区副主席的郝鹏同志(2006月10月起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任组长,玉龙开发驶上了快车道。
2005年5月,西藏玉龙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昌都成立,股东包括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西藏矿业开发总公司。注册资金6.25亿元。6月,玉龙探矿权以2.8亿元被第六地质大队转让给玉龙公司。(2007年7月西部矿业上市后,受让了紫金集团17%的股份。玉龙公司的股权结构变更为:西部58%、紫金22%、六大队10%、昌都国资8%、西藏矿业2%)
2006年9月,玉龙铜矿一期工程暨110千伏输电工程开工典礼在昌都举行。2007年12月28日正式开始供电。
2008年10月,玉龙铜矿一期一步工程竣工投产。
玉龙公司实行“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开发原则。一期生产规模为3万吨,其中一期一步生产能力为1万吨;预计投资18亿元,2010年投产。二期生产规模为5—10万吨,预计投资30亿元以上。
采矿以露采为主。氧化矿和次生硫化矿采用湿法冶金工艺(堆浸、萃取、电积),原生硫化矿采用选矿、火法或湿法冶炼工艺,成品为电铜。
为保证玉龙二期的电力供应,位于昌都县柴维乡、澜沧江支流扎曲河的果多电站即将开始建设,装机容量为15万千瓦。
玉龙公司融采、选、冶、销为一体,是西藏现代工业的标志性工程。工程的投产说明西藏潜在的巨大矿产资源优势开始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对于全区的资源开发和产业建设将发挥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玉龙不仅开创了在45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先例,还将缓解我国铜的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