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蛙(Dyscophus spp.)是狭口蛙科、暴蛙属三种暴蛙的俗称,三个种分别是安通吉尔暴蛙(Dyscophus antongilii)、古氏暴蛙(Dyscophus guineti)、岛暴蛙(Dyscophus insularis)。番茄蛙身体浑圆,这让它们看起来就像个“小胖墩”。这样的外表确实非常惹人喜爱,而且番茄蛙的体色非常艳丽,多为鲜红色,这种颜色与番茄的颜色相近,这也是番茄蛙得名的原因。安通吉尔暴蛙和古氏暴蛙的雄性体型大小一样,安通吉尔暴蛙雌性长8.5-10.5厘米,古氏暴蛙雌性体长9.0-9.5厘米。岛暴蛙相比另外两只体型较小,平均体长4.0-5.0厘米。
番茄蛙多栖息在水域面积较小的水塘附近,因为这一区域是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这里能够为番茄蛙提供充足的食物供给。番茄蛙遇到敌害时会将身体胀大来威吓敌人,如果这招不管用的话,那它就会动真格的,猩红的皮肤上会分泌出一层白色粘液,任何碰到它的生物都会皮肤过敏,虽然不致命,但会引发长时间如同烧灼般的疼痛。原产于马达加斯加岛。
中文名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安通吉尔暴蛙 Dyscophus antongilii Grandidier,1877
古氏暴蛙 Dyscophus guineti Grandidier,1875
岛暴蛙 Dyscophusinsularis Grandidier,1872
原产于马达加斯加岛。
番茄蛙身体浑圆,这让它们看起来就像个“小胖墩”。这样的外表确实非常惹人喜爱,而且番茄蛙的体色非常艳丽,多为鲜红色,这种颜色与番茄的颜色相近,这也是番茄蛙得名的原因。
安通吉尔暴蛙
成蛙的外貌因性别而异。已知雌性长8.5-10.5厘米,而雄性在6-6.5厘米稍小。雄性的颜色比雌性少,几乎看起来棕色比红色多。其腹部颜色由红变白。从眼睛后面到腹部通常会出现黑色条纹。蝌蚪和幼蛙从黑到棕褐色不等,成蛙的颜色通常在孵化几个月后形成。
古氏暴蛙
雄性体长6-6.5厘米,雌性体长9.0-9.5厘米。雄性的背淡黄色,雌性红橙色,通常有许多小的网状结构。在两性中常有菱形深色标记。腹部均匀发白。皮肤光滑,有两个背外侧褶皱。鼓膜不明显,约为眼直径的1/3。胫跗关节到达鼓室。指尖未放大。跖骨内的大结节。手上没有蹼,脚上有弱蹼。
岛暴蛙
平均体长4.0-5.0厘米,雄性比雌性小。一般形态与其他暴蛙属(Dyscophus)相似。颜色为棕灰色,通常带有对称的深色斑点。腹部均匀发白。雄性具有深色声囊。
番茄蛙多栖息在水域面积较小的水塘附近,因为这一区域是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这里能够为番茄蛙提供充足的食物供给。当然,这里也是对番茄蛙生存构成威胁的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主要栖息于范围小却富含养分的水塘。番茄蛙遇到敌害时会将身体胀大来威吓敌人,如果这招不管用的话,那它就会动真格的,猩红的皮肤上会分泌出一层白色粘液,任何碰到它的生物都会皮肤过敏,虽然不致命,但会引发长时间如同烧灼般的疼痛。
饲养番茄蛙的空间要尽可能宽阔一些,使用90厘米×45厘米×50厘米的饲养箱可以饲养2只,其间2/3是陆地,1/3是水池,因为其不善于跳跃,故不需要加盖。实际上空间还可以再大一点,铺设干净的的底材,不洁的底材会导致挖坑的时候感染细菌。可以使用无菌土和无菌树皮的混合物,也可以使用鲜水苔。花店里经过压缩包装的水苔最好不要用,因为含有过多的防腐剂。造景植物上简单地使用几棵鸟巢蕨,直接连花盆一起埋到垫材里面,既有情调,也方便管理。用几块小沉木和大卵石塔建几处躲避所。水池里可以种植些粗生的水草,放一些小鱼测试水质。并且安装生物过滤系统,以减少换水的压力。光照使用一根40瓦的水草卤素灯管,适合植物缓慢生长,而又不过于明亮。
番茄蛙喜欢23-30℃的环境里,所以冬天必须加热,而夏天也要少许降温。因为是赤道附近的品种,又生活在沼泽地区,有的时候温度在一两天内偏高1-2℃是无大碍的。但冬天绝受不得冷,低于20℃就不进食了,时间长了便会死亡。至于湿度当然不能低于80%。和草原上的角蛙不同,它们有的时候还是喜欢泡个澡的。因此,水池是必要的,这样也减轻了对湿度控制不好所带来的负担。一但湿度骤然下降,番茄蛙至少可以躲入水池避难。别看它们四肢短小,游泳、潜水都不逊色。
番茄蛙是一个守株待兔的狩猎者,从来不到处寻觅食物。只是坐下来耐心地等,等昆虫路过它的面前就一口吞下。经过训练可以用镊子加着饵物喂养,但绝不吃昆虫、蛴螬、蠕虫以外的东西。一般提供的饵料就是蟋蟀。若夏天去野采,也可为其带回蚱蜢、蝶蛾等,就算是过年。蟋蟀在投喂前要裹上钙粉和维生素,但不必每餐都有。一般成年的番茄蛙可隔一天喂一次,若不是用镊子夹着喂,则必须看着蟋蟀被吃完,方可离去。不能让蟋蟀和番茄蛙一起过夜。蟋蟀有尖利的板牙,有时会嗑咬蛙的皮肤造成感染,没有吃完的蟋蟀必须取出。再没有蟋蟀的时候也可以投喂大麦虫,在国内的水族市场上大麦虫较蟋蟀更容易买到,不过不能长时间喂给,大麦虫的表皮太不容易消化了。幼年的番茄蛙不能吃下成体或亚成体的蟋蟀,而国内又无法购买到残翅果蝇,因此,只能用黄粉虫喂养。但黄粉虫和大麦虫一样具有难以消化的壳,但它们每会经常脱皮生长。刚脱了皮的虫子,嫩白得很,也好消化,含钙、磷也高。最适合给小嘴巴的幼蛙食用,不过需要多饲养一些黄粉虫,每天寻找脱皮的个体。不过黄粉虫在多次脱皮后就会化蛹不能再使用,这个时候就要购买新的了。
成熟后雄蛙体形较瘦小,而雌性颇肥大。雄性一般偏橘红色,眼光也更锐利些,雌性比雄性更红。雌蛙出生后1年就可以产卵,而雄蛙需2-3岁才可以性成熟。在自然界它们在大暴雨后产卵于雨水流经的地方,故称暴蛙。一次可产上千枚卵,卵顺着雨径被冲入池塘,三天后孵化为蝌蚪,45天以上才能转化为幼蛙。因此,研究繁殖也要像繁殖角蟾那样制造干湿季节变化,但大暴雨颇难模仿,所以进口的人工培育个体都是在与原产地类似的热带国家地区半野生繁殖的。寿命15-20年。
番茄蛙均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番茄蛙均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