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州石雕的特色在于其取材于芷江明山石。明山石色彩艳丽、石质温润,自古便被看作制作石雕的上好材料,分为紫袍玉带、紫袍金带、金丝带、明山天眼等种类,每一块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和色彩,各自的神韵和灵气也截然不同。
沅洲石雕种类繁多,有砚屏文房类、建筑类、祭祀类、牌坊类、碑塔类、园林类等。技法有平刻、线刻、浅雕、阳雕、阴雕、圆雕、浮雕、镂空等。
目前专业从事沅州石雕大概有有500人,在这其中尤以从事碑林石刻、园林建筑护栏雕刻居多,至于专业从事传统手工雕刻人数却不足20人。
湖南当地的沅州石雕传承人大多依靠生活用品、桥梁、墓碑等的制作来传承沅州石雕传统手工技艺。在经历过清末、民国的战乱以及特殊“文革”之后,今日的沅州石雕已不复当年盛况。首当其冲的就是,沅州石资源越来越少;其次最令人心痛的就是,随着现在科技的进步与商业利益的驱使,老一辈石雕传承人逐渐衰老,并相继离世,传统手工艺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日渐风行的现代石雕机械生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因为各级政府在对民间工艺美术行业的产业规划、资金引导、企业融资等政策扶持着力不大,另一方面也与传统民间艺人们多年来形成的孤僻、不善言辞的心理个性有关。
2014年,由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申报,“沅州石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雕”(编号VII-56)扩展项目。
来自湖南沅州侗族夫妇胡杨、张小花就是从事沅州石雕的典型代表。作为新生代沅州石雕传承人,2009年,胡杨首次为沅州石雕行业获得国家级银奖,在2010年更是获得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杰出手工艺徽章。
据悉,张小花随夫学艺已将近十一年整,相较于胡杨的全艺全能,张小花则比较擅长浮雕、镂空雕刻,碑林石刻,创作题材也多以花鸟草虫为主等田园生活气息浓厚的主题设计。为了迎合市场发展的需求,目前两人创作的作品以砚台、砚屏为主,工艺类摆件居多。
据史载,沅州石雕始于南宋,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宋高宗时期,它就作为贡石,进献朝廷,用以制作雕刻砚、笔床、印盒、佩壶、屏风、碑碣、园林等。
据传,慈禧太后兴建名闻天下的颐和园时,沅洲石被作为贡石,进入“雕栏玉砌”的行列清代黄本骥在《湖南方物志》一书中写道:“明山石雕镂刻花鸟、人物、山水、楼阁等,极为精致;雕刻北斗、八角、古琴等各种造型和图案,叹为观止”。
改革开放以后,芷江沅洲石雕的发展就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沅洲石雕技艺精益求精,传统工艺与现代技艺的完善结合,大放异彩,在国内外大赛频频获奖,使得芷江沅洲石雕名扬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