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画(滑县木版年画),河南省滑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8年6月7日,木版年画(滑县木版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65。
滑县木版年画源于明武宗年间,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滑县东南部地区,涉及慈周寨乡、老店乡、八里营乡等多个乡镇十余个行政村,其中以慈周寨乡前二村为代表。
滑县木版年画有族谱、中堂、对联等百余种表现形式,多以历史典故、传说故事、吉祥图案等传统内容为题材,它采用上等梨木板材雕版,印制工序细致繁复,画面构图均衡匀称,造型夸张简括,形象饱满敦实,线条刚劲有力,色彩明艳鲜亮,呈现出黄河流域民间艺术普遍具有的粗犷豪放品格。
经过艺人的不断完善、创新和发展,滑县木版年画已由初期的简单木刻成为一种工艺品,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风格样式特征:滑县木版年画从明武宗年间创立,历经二十七代艺人的传承、发展,技艺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滑县木版年画先用线版墨印,之后着色,是祖传绝技;没有固定表现模式,创作内容随意、丰富;滑县木版年画基本上不见戏曲故事与民俗生活,以神像与族谱(祖宗轴)为主,神像包括道、佛、儒与民间诸神等多神信仰,族谱则是自家祖先排列有序的神位画轴;滑县木版年画画幅硕大,多为卷轴中堂,小画幅不多。
工艺特征:滑县木版年画用料讲究,选取上等梨木板材和宣纸,采用阴阳刀法雕刻,不同图案需用不同色调和画法绘制。人物造型粗犷豪放,夸张而富有美感。线条刚劲有力、饱满匀称。构图讲求对称均衡。颜色艳丽,多采用阴阳色,以大黄、大红、大绿、朱红为主,并使用涮色、工笔、水墨等技法,工序繁杂。
民俗文化特征:作品题材与过年时的精神崇拜和祖先祭祀紧密相关。版面主要以人物、神话、典故、吉祥、福禄、财、喜、寿等为主要内容,以族谱中堂、对联等为表现形式。神图大多在下方配有聚宝盆、蝙蝠图云、图案等,体现了人民群众祈求财富、期盼好运的美好愿景,表现出黄河流域民俗文化特征。
滑县木版年画构图形式多采用长幅立式,左右对称,上下层次分明,人物和画面边框保持一定距离,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不遮挡,圆面中空白较多,加上淡色渲染,画面整体呈现出疏朗清新的特点。在整幅画的构图中,滑县木版年画常在画幅两侧配置对联,上置横批,构成完整的中堂形式。此种形式为滑县木板年画所独有,为滑县当地年画的主要特征之一。
滑县木版年画人物造型可归纳为四个字——鲜明、生动,尤其是其戏曲神话故事的题材,多截取故事情节发展中较精彩、富有代表性的一个场面或一个瞬间,因而具有较强的动感和艺术感染力。滑县木板年画中人物形象较为写实,头与身体的比例为1:5,基本接近人体的正常比例,其人物面部也较为写实,脸型椭圆,五官匀称,无夸张变形现象。眼睛呈长圆形,无折角,目光祥和安宁,双眼皮在下眼皮处,眉毛为长弧线型,无粗细变化,鼻子形状写实,鼻头和鼻翼的结构明确,口形状呈椭圆形,口中线为上翘弧线形,嘴角上翘,面部表情呈微笑状。
滑县木板年画常用黑、红、黄、绿、蓝五种颜色,颜料一般采用市面上出售的成品颜料,使用时将色彩用水稀释呈半透明状,用毛笔绘制,常采用先着色,后用清水笔往外晕染的方法,以求表现一定的体积感和厚度,赋色技法和中国画工笔技法有颇多相似之处,多采用复色,少用原色,对比较弱,但雅致而恬静,自成特色,画面也更多地呈现出文人画的意蕴,具有中国画的艺术特质。
滑县木板年画的线条既精细又简练,“精细”是说线条本身的外部特征,显得飘逸、潇洒;“简练”是说形象的概括所衬托出线条的简洁,例如在戏曲故事中,很多人物简洁到连嘴都不用画出来,眼睛也只是一条缝。刀味儿浓烈是滑县木板年画线条的又一特征,其线条遒劲朗力,显示了淳朴原始的刀刻味道,增加了画面的“骨气”。滑县木板年画的线条还有富于变化的特点,从微观上看,刀味浓烈的线条有粗细、顿挫、方圆的变化,从宏观上看,根据形象的需要,线条同样有粗细、阴阳之不同,这些变化使画面产生一定的时间流动感,进而增加了画面艺术感染力。
滑县木版年画内容丰富,主要有三大类:一是神像类,二是族谱类,三是生活类。
滑县木版年画神像类的品种较多,有全神图、五像、四像、三像、独坐天、田祖、灶君、鲁班、药王、张天师、八仙对等;族谱也是中堂形式,其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岗叉楼”“绒花树”“十名义”“八名义”。族谱上每个先人的位置非常讲究,习俗为“兄东弟西、携子抱孙”,即兄在东,弟在西,子在左,孙在右,体现了对家族昌盛、和睦的美好祝愿;生活类主要包括戏曲故事、民间传说(主要印在纸扇上)、水浒纸牌等。
滑县木版年画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雕版时用的锉刀、锵刀、尖刀、斜刀,印刷用的镗子、刷子,绘画用的碗、碟、毛笔等。
滑县木版年画多以大幅四尺、六尺出现,其制作精细,主要通过绘稿、刻版、印制和绘画四个环节来完成。
绘稿:先用供香的香头或粗铅笔在纸上绘制配景(过去用蜡纸,后来多采用宣纸)。
刻版:首先将绘制的素稿翻贴于事先准备好的梨木板上,粘贴好。雕时分别使用阴阳两种刀法刻制。阴刀刻法,即刻去贴在版面上的图案墨线;阳刀刻法,即刻去图案墨线以外的多余部分,两者都在雕刻后起到一个共同目的,那就是使人物、配景清晰,不同的是,一种墨线突出(阳刀),一种墨线凹陷(阴刀)。
印制:由于雕法上存在两种技巧,在印制上也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效果。阳刀版面印制后墨线突出,阴刀版面印制后墨线凹陷明显。印制时,先将版面涂洒些清水,稍时涂刷上墨,然后在第一张或第二张试印后,开始大量印制。印制时要将印墨或印色涂刷均匀,这样印制出来的版面才能清晰干净。
绘画:在板面上印制好图稿之后,便可以直接绘制。阳刀版面突出的人物、山水、花鸟配景都需用不同的画法,不同的色调进行绘制。绘时工序繁多,手法丰富,色彩以大黄、大红、大绿、朱红为主,五官采取古老手法使用涮色,精细部分以工笔、水墨为主,通过两种不同的印制和绘画,使版画人物、花鸟、配景更加生动。阴刀版面一般不用绘制。
历史价值:滑县与开封朱仙镇相距仅100公里,其风格、题材、制作技艺等却与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迥然不同。研究滑县木版年画对于研究中国年画手工艺的形成、发展、传播、历史沿革等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学术研究价值:滑县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和漫长的传承史,为中国木版年画的起源与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同时,滑县木版年画内容随意广泛,体现了地域文化中的多神信仰,在中国各地区的木版年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研究区域性民俗文化、精神信仰、祭祀习俗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艺术价值:滑县木版年画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是中国木版年画史上不可或缺的艺术珍品。滑县木版年画题材丰富,既有对神佛的精神信仰,又有对先人的祭祀朝拜。其作品幅面宽大,构图对称均衡,内容丰富,造型饱满匀称,线条刚劲有力,颜色细致艳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受信仰观念和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滑县木版年画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一)内容单一,印制水平差。滑县木版年画画样是祖先留下来的,很少改动,一块画版都不知翻刻了多少代,受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和审美情趣转移的影响,着色简单,印制粗糙,停留在原始状态的滑县木版年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备受冷落。
(二)经济效益不佳,从业人员减少。受多种因素影响,木版年画在农村的销售逐渐减少。同时,滑县木版年画的成本上升,利润降低,除了春节之外,其他时间都处在停产状态。从事木版年画制作的人寥寥无几,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
(三)古版流失、毁坏严重。滑县木版年画的画版采用梨木雕刻而成,当一块版印得太多太久,版面变得平浅,线条模糊不清时,画版就要重新翻刻,旧版随之废弃,故而古版存世较少,20世纪90年代,滑县木版年画的古版被外地古董商人大量买走,流失比较严重。
韩建峰,男,汉族,1968年7月出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木版年画(滑县木版年画),河南省滑县申报。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滑县人民文化馆获得“木版年画(滑县木版年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木版年画(滑县木版年画)项目保护单位滑县人民文化馆(滑县民俗博物院)评估合格。
重要展览
2009年7月,滑县木版年画在天津大学召开的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中展出。
2013年2月5日,“滑县木版年画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幕。
2015年3月20日,滑县木版年画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年画精品展”中展出。
2018年11月21日,“木色画韵——朱仙镇、滑县木版年画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展。
滑县木版年画创始于明朝武宗年间,年画艺人韩朝英把滑县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融入木版年画的制作中,开创了具有特色的滑县木版画和木版年画。此后,滑县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在韩氏家族中代代相传,生产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
清朝乾隆年间为滑县木版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滑县出现了以韩凤岐、韩风仪、韩风祥为代表的“兴隆号”“兴义号”和“兴盛号”三家作坊,它们生产的年画在河南省内和省外销售,甚至有来自外省的经纪人常住滑县,等候画品,然后批发买卖。
清朝嘉庆年间,滑县当地生产年画的作坊众多,分布广泛,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老字号”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当时仅一个“同盛合”作坊,年画的年销售就达到了百万张,作品销售至华北、西北与东北诸省。
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由于战火不断,经济萧条,民不聊生,滑县木版年画生产受到冲击,生产作坊屈指可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滑县木版年画市场开始复苏。当时,前二村、马兰集两村就有年画作坊80多家,300多人制作几百万张不打裱的年画,仍供不应求。
“文化大革命”期间,滑县木版年画遭受重创,一大批珍贵版面被销毁。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后,一些年画传人又重操旧业,滑县木版年画得以重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