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画(平阳木版年画),山西省临汾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平阳木版年画是一种民间美术样式,它始于宋金,盛于元代,至明清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2008年6月7日,山西省临汾市申报的木版年画(平阳木版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65。
平阳木版年画包括中堂画、门画、影壁画、门头画、窗画、条屏画、灶龛画、桌裙等多个门类,其题材以传统内容为主,画面主题突出,形象夸张生动,色彩明快艳丽,显现出较强的装饰性,给人以豪放洒脱的印象。
构图特征
构图涉及到年画主题表达、形式风格等关系的处理。平阳木版画的构图方式主要可分为三角形构图、中心构图和排列式构图。
三角形构图的构图方法是将画面的主要描绘对象(往往是人物)放在上半部分中间的位置,而在画面的下半部分则绘上与主要描绘对象相关的随从人物或图案纹样,下半部分人物较多,且内容丰富。因此,整个画面呈三角形布局。例如,《增福财神》将财神绘于画面的上方,且将财神的形象刻画得比其他随从人物更加高大,财神的随从人物安排在画面的下半部分,这些人物画得较小,但数量较多。这样的构图形式给人以持久、稳固的审美感受。
中心构图的构图方式是将主要描绘对象或者主题放置于画面的中心,并占据大部分的画面,其他次要描绘对象放置在主要对象或主题的周围,使画面主次分明,完整和谐。采用中心构图方式的年画,往往是一些需要重点刻画的人物、动物或者图案纹样等,如《门神》《老鼠娶亲》等。
排列式构图的木版画是将画中内容呈叠加式从上至下排列,或者从左至右排列,使画面有上升或连贯的气势。例如,《全家之主》木版画分为三个部分,最上部分是木版画的名称,写有“全家之主”四个字,中间刻画一男一女人物头像,最下部分刻画的是几个随从人物的形象。
造型手法
首先是夸张化造型语言的运用。平阳木版年画将描绘对象的细节、特点夸大,在结构、形体、比例等方面突显描绘对象的特点,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张力。如《火攻图》等戏曲故事类题材的年画,对人物的刻画往往遵循“美人要修长,文人似颗钉”“画将无脖项,画女要削肩”的民间画艺口诀,以夸张手法来描绘人物,线条简练刚挺,装饰性强。
其次是简化与添加造型手法的运用。简化是对素材进行删繁就简的处理方法。经简化后的形象表现主题更加突出。添加则是在简化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图案纹饰来烘托主题,使画面更具装饰性。平阳木版年画中简化和添加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如《百鸟朝凤》年画中,以简化的手法刻画几只小鸟用于寓意百鸟,在画面的相应部位装饰上祥云纹、联珠纹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纹样,突出了该年画表现吉祥如意的主题。
再次是概括与规整造型手法的运用。概括就是将描绘对象的造型、色彩等方面加以提炼,保留具有特色的地方,使对象看起来更加典型、凝练、美观。在概括的基础上,对图案的形式进行规整处理,使图案的形成避免随意性,增强了图案的清晰度和明确性。如《狮子老虎》年画中,对老虎身上的花纹采用粗线条进行概括刻画,线条排列规整有序,形成稚拙、淳朴的审美效果。
色彩特征
色彩是木版年画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手段之一。平阳木版年画在设色方法上,以分版套色印和手绘晕染相结合,在黑色主板的基础上,施以紫色、黄色、红色和绿色,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套色印采用品色水印,多用固有色,较少采用重叠色,多以大色块来表现。套色印出的作品较为粗糙,市场销量小。平阳市场上的年画作品主要采用手工晕染上色为主,手工上色的年画比较细腻,艺术效果好。
在色彩的运用上,平阳木版年画注重色彩之间的对比和谐,不受客观景物的自然色影响,根据年画画面需要来进行设色。如《门神》《魁头》等年画设色以浓重为主,营造一种庄严、富丽、色狞的色彩效果;戏曲故事类年画、民间童话类年画则往往使用中间色,画面清新雅致。总的来说,平阳木版画将线条的勾勒和色彩的运用融合在一起,使形式和内容结合,达到特有的艺术性和审美效果。
版材:多选用枣木、梨木。枣木版材的特点是木质坚硬密实,木纹细密,纤维短,雕刻时不起毛岔,线条光洁整齐,吸水性能适中,湿水后不易变形,能够经得住印制中的反复摩擦,比较适合长时间水印。清代后期多选用野生杜梨木、核桃木等果木;当代一般多用梨木、桃梨木、杜梨木作为雕版材料。平阳木版年画的版材形式多种多样,有长条的,也有横幅的,版材的大小主要是根据设计好的画稿尺寸确定,大的有整开纸张大小,小的只有手掌大小。对于画幅较大的版材,清代是以木签来合成版材,以符合画稿尺寸的需求;当代主要是用皮胶将版材粘合而成,以达到画幅大小的需要。
纸张:平阳木版年画旧时多用麻纸、毛边纸、府纸、竹纸、宣纸、粉连纸等来进行印刷;在清末尤其是民国时期,印制纸张多使用较为廉价的白报纸、粉连纸、洋光纸、平胶纸,宣纸很少用;在20世纪50—60年代多选用粉连纸;当代,平阳木版年画印刷主要选用的是宣纸。
颜料:平阳木版年画颜料在20世纪50—60年代之前是用植物色料、矿物质来自制颜料;20世纪50—60年代之后用品色或国画色;当代多使用国画颜料或者水粉颜料。
刻印工具:平阳木版年画的刻版工具主要有斜刀、立刀、挖刀、打刀、圆刀等。印刷工具有印案、刷子、趟子、颜色盘等。
平阳木版年画的传统制作方法从工序上来讲,制作步骤严谨,主要以黑白单版和套版彩印为主,辅以少量的绘制,其制作过程主要包括画稿、刻版、印刷三个工序,这三个工序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画稿:平阳木版年画的生产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决定年画题材内容的,题材内容定好之后便是画稿,画稿时画师需要先用柳枝(或木炭条、香火点烧)勾画出物象的大体轮廓,初稿勾画完成后还要送到画店并悬挂在墙上来征求大众的意见,然后根据大众所提出的意见再进行修改,一般经数次修改后,才能够落墨定稿勾线。墨线稿完成后,民间艺人还需将墨线稿涂好色彩,形成彩色样稿,再根据彩色样稿描画出分色稿,来作为雕刻彩色版的依据。
刻版:画稿完成后,便由雕刻艺人进行刻版。刻版时先要将版材刨平,再将刨平的版材打磨光滑,刷上红色颜料晾干,将画稿放在打磨好的版材上做好标记,以确保粘贴画稿时位置准确。画稿要先用水略微喷湿,放置一段时间,使纸张充分吸收水分,以避免因为干的稿子与版面浆糊接触后,因为吸水而产生皱褶的现象。随后用浆糊均匀涂抹在版面上,并根据先前的定位,将画稿面朝木版面仔细放下,由中央渐次向外用手指轻轻抚平,使画稿准确地拓印在版面上。待版材上的线稿充分干燥后,再在版面上涂抹香油后才能开始雕刻。等香油充分渗透于版材后,艺人便将版面的红色部分全部刻掉留下黑色线条部分。
印刷:全套的画版雕刻完成后,便可以进行印刷。在印刷前版面需要用水喷湿来去除留在版面上底稿的印迹。印刷时需要先把裁好的纸张固定于画案上,随后找准画版的位置,尽量使画版放在所印纸的正中间。随后用刷子在版面上刷色,做到平、稳、快,均衡用力。刷色均匀后,要将纸张抻平敷于版上,用趟子在纸张背部轻轻擦压,以确保画面各部位细节印制的颜色均匀而清晰。印制完一张后,要及时把纸张揭起,垂于案子槽口之下,使它自然下垂,再印下一张,以此类推。一般经过前几张的试印后,就可以进行正式批量生产了。
传承价值
平阳木版年画已有千年历史,它生于民间,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寄托着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长于民间,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隐藏的文化内涵值得人们深入挖掘,它的发展与平阳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探讨平阳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对于了解平阳地区的民间文化、感受普通民众的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
平阳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之际用以迎新接福的一种普及性的传统艺术样式,它传达了广大民众的生活理想,反映出社会生活和民间文化的诸多特性,成为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临汾市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获得“木版年画(平阳木版年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木版年画(平阳木版年画)”项目保护单位临汾市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评估合格。
平阳木版年画在题材上主要有以下四类:
第一,驱邪镇宅、降祥纳福的天仙地祗类。如《魁斗》《门神》《灶君》《财神》《八仙庆寿》等。这部分画在民间流传较广,也是年画被民众张贴的重要因素之一。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安康幸福的祈求与盼望。
第二,戏曲故事类。晋南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发祥地之一,商家为了扩大销售,把人民群众喜爱的戏曲以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既丰富了地方文化,又彰显了节日的喜庆,将美术与戏曲融合在一起。这样的年画有《西厢记》《汾河湾》《黄鹤楼》《水漫金山》《三进士》《打金枝》《高平关》等。这些戏曲故事,或为传统经典故事,或故事发生地在晋南这一带,因而受到百姓的广泛喜欢。
第三,吉祥寓意类。如《四美图》《闺房教子》《吉庆有余》《麒麟送子》《连生贵子》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第四,民间生活类。包括名胜风景,民间故事,人们所喜爱的花草走兽等。如《龙门图》《三山五岳》《老鼠娶亲》《猴子抢帽》《花开富贵》《百鸟朝凤》等。过年时节,把这些人们所喜欢的张贴于房间,增添节日的喜庆,让人赏心悦目。
重要展览
2016年2月4日至3月底,山西平阳木版年画,在南翔老街檀园内的上海·南翔“三画”创作展示基地展出。
2019年1月31日,“欢乐春节”系列活动之“祈祥纳福——山西省和湖南省年画艺术展”开幕式在澳门卢廉若公园春草堂展厅举行,山西平阳木版年画参展。
2019年6月18日上午,由临汾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临汾市群众艺术馆、临汾市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承办的平阳木版年画——门神系列作品展在临汾市群艺馆开幕。
萌芽期
《太平广记》记载,有邻邦进献重明鸟,国人以为是吉祥之物,于是“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可见尧都平阳的民众在门上刻画重明鸟用于辟邪纳福,这是最早关于木版年画的记载。到了商周时期,在春节来临之际,人们开始在大门的两侧悬挂绘有神荼、郁垒画像的桃木板,早期的桃符开始出现。之后,桃符逐渐发展演变,开始出现了春联和门神画两大分支。随着造纸术的兴起和雕版印刷的发展,木版年画渐渐兴起,平阳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发展期
北宋建立之后,在今临汾市设平阳府,并在此设立官冶机构,铸钱资助关中军费,使平阳成为北方重要商业贸易城市,加之平阳一带受到战争破坏较轻,临近都城开封,又与古都长安隔河相望,经济发展较快,文化繁荣,雕版印刷技术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官营出版机构和民间私办书坊兴起,木版年画随之得到发展。《东京梦华录》记载“近年岁,市场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符、桃板及财神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可见,宋朝平阳木版年画逐渐走向市场,开始向商业化发展。
金灭北宋后,金人将开封地区的宫廷匠人悉数掳掠北上,行至平阳一带,部分画匠艺人在平阳滞留,并定居于平阳。这些艺人把自己的技艺与平阳当地的麻纸、雕刻相结合,此后雕版印刷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也让平阳成为金代雕版印刷的中心,并由此扩展到平阳之内的洪洞、襄汾、曲沃、侯马等地,此后不断发展,遍及晋北及京都燕京,同时延伸至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平阳所刻的书籍叫做“平水版”。平阳木版年画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较快。这一时期,留下来诸多传世珍品,如平阳姬家、徐家雕版作坊所刻的《四美图》《义勇武安王位》《东方朔盗桃图》。
鼎盛期
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到了明末清初,平阳木版年画已渐趋成熟,达到鼎盛。明朝政府放松了对私营手工业的限制,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民间艺人也在不断改进创新,增添了新的题材和内容,使平阳木版年画在明清两代大放异彩。制作和售卖木版年画的作坊、商铺覆盖整个平阳地区,各个县城、乡村集市都设有摊位售卖春联、年画,仅临汾城内就有画店几十家,如“益顺画店”“德隆画店”“兴昌画店”“平阳陈家”“平阳陆家”等。据统计,明清临汾及周边地区有年画作坊上百家,每年印刷的年画近亿张。其年画作品在中国各地享有盛誉。此外平阳地区还向外输送了不少年画艺人,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大槐树下先后迁移数百万人,其中就有许多画匠艺人,平阳木版年画也在这次背井离乡中走出另一番春秋,在中国各地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没落期
清朝末年,平阳木版年画受到外来石版印刷术的冲击,再加上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政治动荡不安,平阳木版年画走向衰落。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攻陷临汾,大肆破坏城内画店,大部分作品、雕版毁于战火,这使得木版年画陷入绝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阳木版年画虽重新得到发展,但“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民间工艺被批判否定,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人们从瓦房窑洞搬进高楼新居,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张贴年画的习俗也随之渐渐淡去,只有在部分农村地区还保留着张贴年画的传统,但大部分人选择张贴廉价的胶印年画,平阳木版年画发展仍面临困境,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