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器(葡萄常料器),北京市东城区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料器(葡萄常料器)是以葡萄为造型的玻璃工艺品。1894年,北京的蒙古族后裔常在,在改进其母亲制作泥葡萄的基础上,独创出了玻璃葡萄,被人称为“葡萄常”。料器(葡萄常料器)的葡萄采用低温玻璃为原材料,经过11道工序制作而成。料器(葡萄常料器)代表了民间玻璃葡萄制作的较高水平,是传统民间工艺的典型代表。
2007年6月20日,料器(葡萄常料器)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北京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BJⅦ-10。2011年5月23日,料器(葡萄常料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84。
葡萄常的传统品种以单串葡萄为主,现发展出如壁挂葡萄、盆景葡萄、葡萄架、葫芦架以及其它多种规格的系列品种。
葡萄常料器的原材料为玻璃;使用工具为镊子、剪子。
其工艺流程分为11道工序:
1.砌炉灶:灶上放耐火缸锅(溶化玻璃用的器具)。现将过去烧煤的炉灶改为煤气炉灶。
2.装料:将碎玻璃加上碱面、硼砂,放进缸锅内。
3.烧火:温度要达到1500℃,烧到玻璃化成水、不起泡泡为止。
4.蘸火吹制:用特制的铁管(或玻璃管)一端蘸玻璃水,另一端用嘴吹。蘸多少玻璃水,吹制多大,要根据葡萄的大小而决定,这是手工艺技术的一道难关。吹制成玻璃珠的模样,放在一边,等待上色。
5.制作的葡萄梗:将手纸卷在细铁丝上,并插在吹制好的葡萄珠上的小孔里。
6.制作葡萄叶和须子:葡萄叶子是用宣纸放在模子里压制而成,须子是用纸绳作的。
7.调色:这是一道技术难关。调色用的颜料,不仅有黄、绿、兰 白等颜色,还要外加白糖、水胶、淀粉、洒。这些配科主要起到粘合与不掉色的作用。
8.上色:将调好的颜色根据葡萄珠、梗、叶、须所需要的颜色,往上涂色。特别是葡萄珠,需要上三遍颜色才能达到要求。
9.涂蜡:当上色后,晾干,再往葡萄珠蘸上一层薄薄的蜡。好似蘸糖葫芦似的,这层蜡的薄厚度也是技术活。
10.上霜:这是制作葡萄珠的最后一道难关,也是葡萄常的绝技。上过霜的葡萄远处一看,好似刚从葡萄架上摘下来的一样,水灵灵的。
11.攒活(组装):将零散的葡萄珠、叶、梗子、须子攒成一串串的各种型状的葡萄即成工艺品。
葡萄常从创始人起传承了5代,因家族原因,常家立下了“传女不传男,传内不传外”的家规,前四代均是口传心授。20世纪80年代初,常家第5代传人常玉龄老人打破门户观念,开始招徒传艺,把绝技传给外姓青年,使葡萄常技艺得以传承下来。
传承状况
由于传承方式的局限,现葡萄常料器葡萄只有两个人掌握玻璃葡萄的制作技艺,出现了传承危机,亟待保护。
传承人物
常弘,1962年9月13日生于北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料器(葡萄常料器)代表性传承人。1978年起跟随常玉龄学习葡萄常技艺,后进入北京绢花厂学习纸花制作。2004年,常弘和常燕共同恢复葡萄常制作技艺。2007年,常弘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杰出传承人”称号。2009年获得北京市级非遗项目料器(葡萄常料器)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11年5月23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街道文化服务中心获得料器(葡萄常料器)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重新认定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市民活动中心为料器(葡萄常料器)项目保护单位。
活动展览
1915年,葡萄常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一等奖。
2005年9月16日,葡萄常料器参加“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区域文化联动活动”。
2010年6月9日,葡萄常料器在北京展览馆参加“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
2017年,常弘参加北京市第二届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
2017年3月,葡萄常参加第十一届“蟠桃宫庙会”。
衍生作品
2014年,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葡萄常》。
清代咸丰年间,北京花市大街有一位叫韩其哈日布的蒙古族老人,由于家境贫穷,就以做泥葫芦、泥人谋生。后来,他受泥玩具的启发,用泥仿做葡萄珠,涂上颜色,用细篾儿串成一嘟噜,远远看去,像真的一样。他又进一步改进工艺,以玻璃为原料,烧制出玻璃葡萄,拿到集市上去卖,很快被人抢购一空,也开始有了名气。
光绪二十年农历十月初十,是清代慈禧太后60岁生日。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大戏台看戏,发现戏台前挂着一串串水灵灵新鲜的葡萄,就要人摘来给她吃。大臣跪奏说那是装饰品假葡萄。慈禧不信,当她亲手触摸后,才确信是假的,命人叫来韩其哈日布,对其技艺大加赞赏,并赏名“常在”,还赐给一块亲笔手书的“天义常”匾。常在在北京崇文门外东花市开设“天义常”作坊,外国商人赶来订货,产品畅销海内外。常在去世后,他的儿子伊罕布、扎伦布兄弟子承父业,继承发展了“葡萄常”的手艺,制作的玻璃葡萄销售美、法、英、德等国家。
伊罕布兄弟故去后,葡萄常这个家庭作坊就靠常玉龄和她的三个姑姑、一个姐姐来经营,由二姑常桂禄主持。为了保住葡萄常这门绝技不传外,五人发誓终身不嫁人,人称葡萄常五处女。
1956年,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邓拓亲自采访了“葡萄常”,并赋词一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葡萄常技艺却一度濒临失传,常弘、常燕姐妹二人担起了家族传承的重任,于2004年重新恢复了这门手工艺绝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