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石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实心,塔刹和底座残缺。五层,每层由平座、塔身、塔檐组成。塔身平面呈“十”字型,倚柱用八角梭柱。明间开火焰形门,内刻佛坐像一尊,次间开格子门。阑额做成七朱八白式样。角梁以老角梁和子角梁并用,起翘舒缓。转角斗栱双杪五铺作偷心造,补间两朵,铺作不出耍头。底层塔檐呈多脊组合式,檐下设有斗栱、平座和栏杆。南面分为三间,明间半启,一僧倚门柱呈开门姿势,引导身后另一僧出门,极富生趣,其余三面刻出花格门四扇,转角面刻花格门二扇。石塔雕工入微,兼具唐宋佛塔特征,具备很高的研究价值。
灵峰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开运年间,宋治平二年(1065)宋英宗赐额“灵峰禅寺”。苏轼五十六岁时曾复知杭州,重游灵峰寺,题诗壁上,诗云:“灵峰山下宝陀寺,白发东坡又到来;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至此灵峰禅寺因东坡的喜爱和题咏而闻名。
经历代种植,青芝坞灵峰渐成杭城赏梅佳地。1986-1987年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开辟灵峰探梅景点,基建过程中先后在原灵峰寺遗址出土石塔、石人首、碑额等一批文物。其中灵峰石塔对于研究唐宋过渡时期的古建筑及杭州佛教史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