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颐和园昆明湖 西湖 大泊湖
颐和园昆明湖
0
赞数:
昆明湖,是颐和园内湖泊,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昆明湖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
颐和园昆明湖基本信息
  • 开放时间: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6:30-18:00;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7:00-17:00
  • 所在地/隶属: 北京市 海淀区

颐和园昆明湖怎么样

昆明湖,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湖泊,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古代源于玉泉山诸水,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水源多来自此渠。出水为南长河(京密引水渠下段)。

昆明湖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元代始为通州漕运的水源地,金代以后逐步建设皇家园林,至清代形成规模宏大的颐和园。民国以后,成为公园。

昆明湖是元代京城漕运航道通惠河、元明清帝王赴西山浏览的水道。清代京城用水的水源地。直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渠工程建成以前,昆明湖始终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1966年建成的京密引水渠也把昆明湖作为主要的调蓄水库,堪称为北京城的生命线。

2021年10月22日,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遗产名录。

颐和园昆明湖景区介绍

主要景点



昆明湖旨在代表一池三山(一池三山)的中国传统园林实践。就像杭州西湖和故宫太液湖中的岛屿一样,沿袭《山海经》中提到的三个仙岛:蓬莱、瀛洲和方丈的做法。昆明湖的三个岛分别是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

昆明湖北岸,为万寿山,山前的湖岸有“云辉玉宇”的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至智慧海,层层升高,构成巨大的建筑群。山下沿湖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

湖东岸分布着耶律楚才祠、乾隆年间造的铜牛、知春亭、文昌阁、廓如亭等,廓如亭畔,150米长的十七孔桥连接湖岸和南湖岛,桥栏雕石狮500余只。岛上有龙王庙、月波楼、云香阁、涵虚堂等建筑。

湖西部的西堤系乾隆年间仿杭州西湖的苏堤而建,堤上建6桥,由北向南依次为:界湖桥、豳凤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

湖区岛屿



昆明湖中有三个岛屿,分别是:位于东湖的南湖岛(岛上建有望蟾阁(后改建为涵虚堂));位于西北湖中的治镜阁岛(岛上原有治镜阁,1860年,英法联军轰毁,后慈禧重修颐和园,将阁上的部分构件拆去营建园内其他建筑,治镜阁由此废弃);位于西南湖中的藻鉴堂岛(岛上建有藻鉴堂、烟云舒卷殿和春风啜茗台)。

每一个湖中各筑一个。三岛成鼎足之势,象征海中的仙岛。这种“一池三山”的构筑形式,是沿袭中国皇家园林的传统作法。早在秦始皇时期,因迷信神仙术,派人到东海本仙山寻求长生不老药,被方士欺骗后仍不死心,便在宫苑内挖湖筑岛,模拟仙境,以满足精神上的渴求,到了汉武帝修建上林苑时,又在太液池中修筑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岛。于是“一池三山”的模式便延续下来,成为帝王园林的规范。

南湖岛,是复建最好的一岛,可供游人观赏。原为西湖东堤处,原有龙王庙。乾隆扩湖后,湖界东移,此处留下未挖,成为孤岛。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巨大砌岸。北部有假山,山上是主体建筑涵虚堂。原是清代一座仿武昌黄鹤楼的三层楼阁望蟾阁,是观看昆明湖水操的地方,后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复建成一层大殿。建有码头。岛上还有龙王庙、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和云香阁等建筑。

治镜阁岛,在西北湖,岛中心建有圆城,城上为治镜阁,故把该岛称团城岛或治镜阁岛。该阁于光绪十三年拆除,仅留下一座残破的城基。

藻鉴堂岛,位于西南湖中。岛上建有藻鉴堂、烟云舒卷殿和春风啜茗台。

凤凰墩,在最南端,位于昆明湖南岸不远的水面中,是一个仿无锡运河中黄埠墩而建的湖中小岛。岛上建有新中国成立后所建的亭子。

地理环境

名称由来


昆明湖,历史上有过多种称谓。有“七里泺”、“瓮山泊”、“大泊湖”、“西湖”、“西海”、“金海”等。“瓮山泊”的名字由来于昆明湖位于瓮山(即万寿山)脚下。据《清高宗实录》载,乾隆十五年(1750)三月十三日,乾隆赐命昆明湖,瓫山、西湖(金海)改名,内容为“谕,瓮山著称万寿山,金海著称昆明湖,应通行晓谕中外。”

根据万寿山前佛香阁东侧的高宗弘历亲自撰写的碑刻《万寿山昆明湖记》,弘历将西湖更名昆明湖,其主旨是修成一座利中利民的水利设施,又因景仰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军的事迹,才更名昆明湖。目的是利用其进行习武。后来也确实成立了昆明湖水操学堂模仿天津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的建学模式开展了一阵训练,只不过仅为慈禧观赏之用。

位置境域


昆明湖,位于颐和园内,北依万寿山,南向平野。昆明湖以西堤及支堤相隔分为东湖、西北湖和西南湖,建国初期,总水面面积为204.9万平方米,其中东湖最大为125.8万平方米;西北湖(团城湖)水面积最小为35.4万平方米;西南湖水面积为43.7万平方米。东湖湖底最深处标高为47.5米,大部分湖底标高为48.5米,其它两湖湖底标高则在49~49.5米之间。

21世纪初时,总面积为212万平方米。其中,东湖为132.9万平方米,西北湖(团城湖)为35.4万平方米,西南湖为43.7万平方米。

水系构成


昆明湖水,最早为原有昌平区白浮村之神山泉起源的白浮瓮山河注入补充。后来以玉泉山东由玉泉水汇流而成由北长河自东北角进入。然后自东部流出。一部分是供应京西水田及圆明园、清华园等园林用水,这部分水量约占出水量的三分之一,最后都流入清河;其余的三分之二水量经南长河流入京城,最后归于通惠河。这些河流上源干枯后,1960年代建成京密引水渠,成为其新的水源。

为补充水源,乾降十六年(1751)分别从香山的双清、碧云寺的水泉院、樱桃沟的水源头诸泉,铺设总长7公里的引水石槽,将泉水引入昆明湖。

白浮瓮山河(京密引水渠),元初,为解决大都至通州漕运,由郭守敬兴建通惠河。通惠河上起白浮泉,下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今北运河)处,全长160里140步。白浮翁山河即其上源河。该河自昌平区白浮村之神山泉,西折南转,下汇王家山泉、西虎眼泉、孟村一亩泉、西来马眼泉、侯家庄石河泉、灌石村南泉、榆河温汤龙泉、冷泉、玉泉诸水,沿今京密引水渠走向,毕合于翁山泊(今昆明湖),长32公里。元末明初,白浮翁山河废而未治,通惠河丧失漕运功能。明永乐五年(1407)曾重修白浮山河,因不彻底而未成。

北长河,位于玉泉山东,由玉泉水汇流而成,是向昆明湖输水和向清河排洪的河道。输水属通惠河水系,排洪属清河水系。起自玉泉山北闸,终于青龙闸,长2公里。青龙闸起节制水流的作用,闭闸则抬高水位,使玉泉水得以进入昆明湖;提闸则分流汇洪,免受泛滥之灾。该河也是古代帝王往游于西湖和玉泉山之间的龙舟水道。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青龙闸废。1977年昆明湖河湖分流工程借用北长河一部分河道,北长河终点改至三院闸的颐和园分水闸,河长缩短为1.2公里。流域面积3.4平方公里。1995年治理北长河时,与永丰渠相通,治理长度4公里。

南长河,又名玉河,起点为昆明湖出水口的绣漪闸。南流至麦庄桥,折向东南。河上建有广源闸、白石桥、高粱桥等闸桥。终点为北护城河的三岔口。全长10.8公里。它不是一条天然河道,中间有海淀台地相隔。金代建都北京后,经人工把台地挖通,形成以西山泉流为主要水源的河道。后经元代扩大和完善成为通惠河上游上游水源。以后它一直是北京城供水的主要水道,堪称为北京城的生命线,也是元明清帝王乘龙舟自京城去西湖(昆明湖)浏览的御用水道。1965年京密引水渠借用其绣漪桥至长春桥3.1公里河道。南长河起点改在京密引水渠长河闸。

京密引水渠,水源来自密云水库,干渠全长110公里,1966年建成通水。此渠从苏家索乡后沙涧村西北入海淀区境,至罗道庄北与永定河引水渠交汇,入玉渊潭和八一湖,流经海淀区34公里,自西北至东南纵贯全区。

水文特征


流域内降水具有时空分布不均,丰枯交替发生等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614毫米。降水年际变化显著,丰水年多达1406毫米,枯水年仅381毫米。丰枯连续出现的时间一般为2至3年。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内各月、季节极不均匀,七、八两月占全年降水问题的64%,春冬两季仅占11.2%。

形成变迁


昆明湖古称为“七里泺”。是由古代永定河河道演化而来的。商代以前,永定河是走八宝山、昆明湖、圆明园、清河路线的,由于水流大,在玉泉山与海淀台地之间,形成了数公里宽的河谷。以后在八宝山断裂带的地质作用下,永定河向南改道。然而,原河谷中的低洼地则变成湖泊。昆明湖即是这样由河道变成湖泊的。又由于昆明湖临近玉泉山,丰沛的玉泉可为其供给充足的水源,使其经久不衰。同时,经考察,古人曾在万寿山前修筑过一条长长的堤坝,它挡住西来之水,使之集成湖。该堤坝古称西堤(此西堤非现代昆明湖中的西)。

古西堤北端位于万寿山西侧,向南修筑,在今玉带桥东北约100米处转向东南同,延伸至今南湖岛(龙王庙)西北角,再沿十七孔桥方向东南延伸至比明湖东岸,然后便沿湖东岸南转至绣漪桥,出颐和园后,堤坝是沿南长河的河道向东南延伸的,直至麦庄桥附近,号称“十里长堤“,因该堤位于京城之西,故被称为“西堤”,亦称“官堤”。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设施,也是京西通往昆明湖风景区的重要游览线路。

古堤坝的修筑当不晚于金代,堤坝阻挡西来之水,堤东北当时是没有水的。古代昆明湖水域是有所不同的。古代湖水是位于堤坝以西的,只有到了清代对昆明湖扩展后才成现状。

昆明湖形成以后,逐渐为历代封建帝王所看中,几百年间不断加以建设、修饰。金代金章宗曾在此修建金水院。公元1292年,元代郭守敬引白浮及西山诸泉,汇于这一水域,并扩大疏浚,成为当时一座蓄水库,称“瓮山泊”或“大泊湖”。为通惠河漕运补充水源。当时的风景中心在西北部,靠近玉泉山。明代后期,风景区逐渐东移,1494年建园静寺,1506年扩大为“好山园”,当时瓮山泊又称“西湖”。后来,由于白浮瓮山引水工程废弃,泉水断流,沿湖居民开始种植水稻,湖泊面积逐渐缩小,周围仅十里。1749年,清代将西湖东西边扩展,原龙王庙在西湖东岸,西湖向东扩展后,龙王庙未迁移,留做湖中小岛;同时加筑了东堤,形成一道拦水大坝。经过这次扩展湖周长达15公里多,和明末相比,扩大了两倍。1750年乾隆皇帝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

为了补充昆明湖水源,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导引西山泉水至玉泉的引水工程,水源有二,《日下旧闻考》记载,其一出于十方普觉寺旁之水源头;其二出于碧云寺内石泉,皆凿石为槽,以通水道,这两条水道汇于四王府广润庙,再东行经普通、香露、妙喜等寺,然后入静明园,引水石槽总长为7公里。经过治理以后的昆明湖,蓄水量大增,形成了当时北京西部最大的一座蓄水库。直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工程建成以前,昆明湖始终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

治理开发


1.湖区治理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景区,其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1956年疏浚西南湖。1960年至1961年疏浚西北湖。1966年京密引水渠进颐和园,穿过昆明溯,因淤积严重,1977年河湖分流,改由二院闸进入西北湖。京石油化工总厂和东水西调引水工程取水口均建于西北湖。原昆明湖进、出水口各六,现进、出水口各二。1990年冬至1991年春对昆明湖进行大规模疏浚,清挖面积120万平方米,挖出淤泥65.26万立方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当湖水位为49米左右时,西北、西南两湖多处滩地外露,芦苇丛生,荒芜零落、游人稀少。

1956年下半年,市政上下水道工程局与交通部航务局商定,调天津疏浚公司的“北京号”吸扬式挖泥船来京疏挖昆明湖。先完成了西南湖的疏浚工程,排泥于南墙外540亩旱田内,经沉淀后将清水排入金河。该湖平均挖深2米左右,使湖底高程降至47米。共挖出淤泥89万立方米。1960~1961年春疏浚西北湖,挖出淤泥71万立方米。后因“北京”号调走,东湖未能疏浚。

西北、西南两湖疏浚后,不仅水面面积有所扩大;同时也改变了过去水浅滩荒的状况,增加了颐和园景观。

1966年京密引水工程建成,给昆明湖开辟了新水源。同时也改变了玉泉山、北长河一带水系的流向。京密引水工程的修建,废掉了古老的青龙闸。使用密云水库来水自北向南入昆明湖。为此兴建了昆明湖进水闸(颐和闸)一座,出口兴建绣漪闸和橡胶坝一座。新建的京密引水渠需穿行昆明湖,而湖底高程高于京密引水渠底,为沟通引水渠,自进水闸至绣漪闸间开挖一条输水道。这项疏挖工程于1967年至1968年由市政工程局河道管理所用挖泥船施工。出泥约10万立方米。占用了昆明湖南部的部分水面。

京密引水工程竣工后,在运行期间,因引水渠穿流昆明湖,使水位因引水渠来水多少而时涨时落,影响游船及荷花生长。1974年为解决燕山石油化工厂的用水问题,北京市决定由官厅、密云两水库为石化厂供水,以昆明湖为取水池,铺设铁管道向石化厂送水,这更加影响了昆明湖水位的稳定。为使昆明湖保持一定水位,又兴建了河湖分流工程,使密云来水通行另一渠道。

这一工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京密引水渠昆明湖入口处向西南,并借北长河故道,经1950年新建的颐和园分水闸东侧入昆明湖的西北湖(团城湖,设计时用此名)。这段渠长838米,设计输水能力为35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为50立方米每秒;并于入口处建2孔(孔宽各8米)平板节制闸一座。此渠道与北长河玉泉山水呈立体交叉,即玉泉山水经京密引水渠渠底下,沿旧道经玉带桥入昆明湖。第二部分是团城湖部分,包括石油化工厂取水口及西南湖的连通闸。石化取水建筑物位于团城湖西岸,取水量近期为4.4立方米每秒,远期为6.6立方米每秒。湖岸四周全部加以衬砌。为有一定的机动水流和增加水流调节的灵活性,在团城湖与西南湖之间建木结构闸桥一座,计四孔,每孔宽4.2米,全部为木制叠梁闸板(1982年改为钢筋混凝土桥和启闭式钢丝网平板混凝土闸门)。第三部分是河湖分流渠南段渠道,起自团城湖出口,终止绣漪桥闸,与京密引水渠昆玉段相接,长1775米,设计流量为3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为45立方米每秒。为控制团城湖水位和泄入昆玉段的流量,在绣漪闸西300米处建南闸一座,其大小与团城湖入口处节制闸相同。此工程由市政设计院设计,市政四公司施工,1977年1月开工,1981年5月竣工。

由于东湖未能疏浚,加之京密引水工程建成后直接穿行东湖,带入的泥沙、杂物沉淀于湖底,致使湖底抬高,即使最高水位时机游船也难于游动,严重影响着颐和园的景观。为此,市政府决定于1990年冬至1991年春发动全市工农商学兵、党政干部参加义务劳动,并结合专业施工队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治理,共挖出淤泥65.26万立方米,清挖面积120万平方米,平均挖深0.57米。

2.园林建设

昆明湖原名“瓮山泊”,金代即有开辟,元时称“西湖”,时有“西湖景”之称,明代有“好山园”,清代曾作草料厂。乾隆十四年(1749)整治水系,开拓湖面,次年乾隆以为母祝寿的名义,在翁山圆静寺废墟建大报恩延寿寺,同年改翁山为万寿山,西湖易名昆明湖,乾隆十六年(1751)定名清漪园。历时15年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基本完工,嘉道以来略有增建。咸丰二十六年(1860)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光绪十四年(1888)易名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又遭八国联军洗劫。光绪二十九年(1903)再修,辛亥革命后,数易归属,1942年后辟为公园。1949年后又经多次修缮和重建。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园有各种古建筑3000多间,景点繁多,著名的号称“六十景”。昆明湖北岸,为万寿山,山前的湖岸有“云辉玉宇”的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至智慧海,层层升高,构成巨大的建筑群。山下沿湖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湖东岸分布着耶律楚才祠、乾隆年间造的铜牛、知春亭、文昌阁、廓如亭等,廓如亭畔,150米长的十七孔桥连接湖岸和南湖岛,桥栏雕石狮500余只。岛上有龙王庙、月波楼、云香阁、涵虚堂等建筑。湖西部的西堤系乾隆年间仿杭州西湖的苏堤而建,堤上建6桥,由北向南依次为:界湖桥、豳凤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湖的西北36米长的清晏舫(俗称石舫),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后山后湖区,1980年代恢复为苏州街长约300米,依山傍水,两岸排列仿古店铺。后湖东端的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而建,被誉为“园中之园”。

3.航道航运

昆明湖,元代为北京(时为大都)城区运河的水源地。元初,为解决大都至通州漕运,由郭守敬兴建通惠河。通惠河引北部诸泉,沿今京密引水渠走向,毕合于昆明湖(时称翁山泊),即白浮翁山河;下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今北运河)处,打通了大运河至京城的航道。元末明初,白浮翁山河废而未治,通惠河丧失漕运功能。明永乐五年(1407)曾重修白浮山河,因不彻底而未成。但昆明湖仍然是明清帝王乘龙舟自京城至玉泉山之间的龙舟水道。

4.引水工程

为了补充昆明湖水源,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导引西山泉水至玉泉的引水工程,水源有二,《日下旧闻考》记载,其一出于十方普觉寺旁之水源头;其二出于碧云寺内石泉,皆凿石为槽,以通水道,这两条水道汇于四王府广润庙,再东行经普通、香露、妙喜等寺,然后入静明园,引水石槽总长为7公里。经过治理以后的昆明湖,蓄水量大增,形成了当时北京西部最大的一座蓄水库。直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工程建成以前,昆明湖始终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

1966年京密引水渠进颐和园,穿过昆明溯,京石油化工总厂和东水西调引水工程取水口均建于西北湖。

5.涵洞闸口

昆明湖除青龙桥下的三孔闸门为溢洪闸外,还6个出水口:其一是谐趣园眺远斋附近,出宫墙,流过垂虹桥,至圆明圆;其二是谐趣园东北惠山园闸,出宫墙东流与与前水汇合至圆明园;其三是谐趣园西闸口,出宫墙南流,过东宫门(南北有二白玉石桥)与二龙闸出流之水合;其四是新建堤坝上的二龙闸,该闸为二孔闸,单孔宽2.5米,不常提闸板,水东北流,经营市街一带后,过马厂桥入圆明园;其五是二龙闸以南的四涵洞,流出之水灌溉六郎庄一带水田,然后经蔚秀园西北侧流,过红桥(今101中学门前),绕清华园入清河。涵洞初建时有木板为闸,木板因年久朽坏后,成了常流水;其六是昆明湖最南绣漪桥闸,此处为南长河的起点,是昆明湖最大的出水口中,京城用水,航运用水就是从这里流出供给的。

6.堤坝桥梁

东堤,是南北向的一条长堤,东侧是颐和园园墙。原名西堤,是为保护东边的畅春园而建的。后来扩挖西湖成为昆明湖后,这里成了昆明湖的东岸,所以又改名叫东堤了。

西堤,北起西如意门内、宿云檐以西的西堤第一桥界湖桥,南止于西堤南首柳桥以南的昆明湖南岸。是西湖区的的东界。

西堤上建有六桥,乾隆年间,自北向南依次为:柳桥、桑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界湖桥。

十七孔桥,全长150米,宽8米,由高低、宽度不同的17个发券孔组成,中间一孔最高、高宽,因其位于两边分数为阳极之数“九”处,含有“极”之意。两边各孔对称的逐步缩小,使桥身有如长虹呈现弧线形拱桥。仿芦沟桥而建,又有苏州宝带桥特点,桥栏有望柱62对,望柱头共饰有不同神态的石狮544个。

绣漪桥,高拱石桥,单孔,是清代帝王从水路来清漪园(颐和园),由长河水道进园的必经路。

界湖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是西堤最北面的桥梁。该桥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在清漪园时代,这座桥叫柳桥,而西堤南端的柳桥则称为界湖桥,重建颐和园时这两座桥的名称互易了。界湖桥,为3孔石桥,长31.43米,桥身最宽处6.52米,最窄处4.28米,桥高约5.84米,南北两侧各有20层台阶,桥身两侧各有27个栏杆。

柳桥,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是西堤六桥之一。桥身南北方向,清漪园早期时,桥南端叫“界湖桥”,北端的桥叫“柳桥”。名字取自杜甫“柳桥晴有絮”的诗句。桥下中间为方形流水孔,两侧为发券形流水孔,桥上建有歇山重檐箍头脊的桥亭。

桑苎桥,后改为豳凤桥,是屋桥,桥亭为长方形,歇山重檐灰瓦顶。

玉带桥,是一座高拱石桥。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石砌成,既是昆明湖入水口,又是当年帝后乘船去玉泉山的出口,建筑艺术美观造型,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受到国际上的赞誉。1917年在美国建成的狱门桥,就是以玉带桥为蓝本设计的。

镜桥,桥名源于李白在《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的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句。镜桥上部是一座八角重檐攒尘亭,是解放后恢复重建的。

练桥,桥名原自南朝诗人谢朓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桥上建有重檐四角攒尘顶的桥亭。

水系构成

昆明湖水,最早为原有昌平区白浮村之神山泉起源的白浮瓮山河注入补充。后来以玉泉山东由玉泉水汇流而成由北长河自东北角进入。然后自东部流出。一部分是供应京西水田及圆明园、清华园等园林用水,这部分水量约占出水量的三分之一,最后都流入清河;其余的三分之二水量经南长河流入京城,最后归于通惠河。这些河流上源干枯后,1960年代建成京密引水渠,成为其新的水源。

为补充水源,乾降十六年(1751)分别从香山的双清、碧云寺的水泉院、樱桃沟的水源头诸泉,铺设总长7公里的引水石槽,将泉水引入昆明湖。

白浮瓮山河(京密引水渠),元初,为解决大都至通州漕运,由郭守敬兴建通惠河。通惠河上起白浮泉,下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今北运河)处,全长160里140步。白浮翁山河即其上源河。该河自昌平区白浮村之神山泉,西折南转,下汇王家山泉、西虎眼泉、孟村一亩泉、西来马眼泉、侯家庄石河泉、灌石村南泉、榆河温汤龙泉、冷泉、玉泉诸水,沿今京密引水渠走向,毕合于翁山泊(今昆明湖),长32公里。元末明初,白浮翁山河废而未治,通惠河丧失漕运功能。明永乐五年(1407)曾重修白浮山河,因不彻底而未成。

北长河,位于玉泉山东,由玉泉水汇流而成,是向昆明湖输水和向清河排洪的河道。输水属通惠河水系,排洪属清河水系。起自玉泉山北闸,终于青龙闸,长2公里。青龙闸起节制水流的作用,闭闸则抬高水位,使玉泉水得以进入昆明湖;提闸则分流汇洪,免受泛滥之灾。该河也是古代帝王往游于西湖和玉泉山之间的龙舟水道。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青龙闸废。1977年昆明湖河湖分流工程借用北长河一部分河道,北长河终点改至三院闸的颐和园分水闸,河长缩短为1.2公里。流域面积3.4平方公里。1995年治理北长河时,与永丰渠相通,治理长度4公里。

南长河,又名玉河,起点为昆明湖出水口的绣漪闸。南流至麦庄桥,折向东南。河上建有广源闸、白石桥、高粱桥等闸桥。终点为北护城河的三岔口。全长10.8公里。它不是一条天然河道,中间有海淀台地相隔。金代建都北京后,经人工把台地挖通,形成以西山泉流为主要水源的河道。后经元代扩大和完善成为通惠河上游上游水源。以后它一直是北京城供水的主要水道,堪称为北京城的生命线,也是元明清帝王乘龙舟自京城去西湖(昆明湖)浏览的御用水道。1965年京密引水渠借用其绣漪桥至长春桥3.1公里河道。南长河起点改在京密引水渠长河闸。

京密引水渠,水源来自密云水库,干渠全长110公里,1966年建成通水。此渠从苏家索乡后沙涧村西北入海淀区境,至罗道庄北与永定河引水渠交汇,入玉渊潭和八一湖,流经海淀区34公里,自西北至东南纵贯全区。

水文特征

流域内降水具有时空分布不均,丰枯交替发生等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614毫米。降水年际变化显著,丰水年多达1406毫米,枯水年仅381毫米。丰枯连续出现的时间一般为2至3年。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内各月、季节极不均匀,七、八两月占全年降水问题的64%,春冬两季仅占11.2%。

湖区岛屿

昆明湖中有三个岛屿,分别是:位于东湖的南湖岛(岛上建有望蟾阁(后改建为涵虚堂));位于西北湖中的治镜阁岛(岛上原有治镜阁,1860年,英法联军轰毁,后慈禧重修颐和园,将阁上的部分构件拆去营建园内其他建筑,治镜阁由此废弃);位于西南湖中的藻鉴堂岛(岛上建有藻鉴堂、烟云舒卷殿和春风啜茗台)。

每一个湖中各筑一个。三岛成鼎足之势,象征海中的仙岛。这种“一池三山”的构筑形式,是沿袭中国皇家园林的传统作法。早在秦始皇时期,因迷信神仙术,派人到东海本仙山寻求长生不老药,被方士欺骗后仍不死心,便在宫苑内挖湖筑岛,模拟仙境,以满足精神上的渴求,到了汉武帝修建上林苑时,又在太液池中修筑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岛。于是“一池三山”的模式便延续下来,成为帝王园林的规范。

南湖岛,是复建最好的一岛,可供游人观赏。原为西湖东堤处,原有龙王庙。乾隆扩湖后,湖界东移,此处留下未挖,成为孤岛。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巨大砌岸。北部有假山,山上是主体建筑涵虚堂。原是清代一座仿武昌黄鹤楼的三层楼阁望蟾阁,是观看昆明湖水操的地方,后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复建成一层大殿。建有码头。岛上还有龙王庙、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和云香阁等建筑。

治镜阁岛,在西北湖,岛中心建有圆城,城上为治镜阁,故把该岛称团城岛或治镜阁岛。该阁于光绪十三年拆除,仅留下一座残破的城基。

藻鉴堂岛,位于西南湖中。岛上建有藻鉴堂、烟云舒卷殿和春风啜茗台。

凤凰墩,在最南端,位于昆明湖南岸不远的水面中,是一个仿无锡运河中黄埠墩而建的湖中小岛。岛上建有新中国成立后所建的亭子。

形成变迁

昆明湖古称为“七里泺”。是由古代永定河河道演化而来的。商代以前,永定河是走八宝山、昆明湖、圆明园、清河路线的,由于水流大,在玉泉山与海淀台地之间,形成了数公里宽的河谷。以后在八宝山断裂带的地质作用下,永定河向南改道。然而,原河谷中的低洼地则变成湖泊。昆明湖即是这样由河道变成湖泊的。又由于昆明湖临近玉泉山,丰沛的玉泉可为其供给充足的水源,使其经久不衰。同时,经考察,古人曾在万寿山前修筑过一条长长的堤坝,它挡住西来之水,使之集成湖。该堤坝古称西堤(此西堤非现代昆明湖中的西)。

古西堤北端位于万寿山西侧,向南修筑,在今玉带桥东北约100米处转向东南同,延伸至今南湖岛(龙王庙)西北角,再沿十七孔桥方向东南延伸至比明湖东岸,然后便沿湖东岸南转至绣漪桥,出颐和园后,堤坝是沿南长河的河道向东南延伸的,直至麦庄桥附近,号称“十里长堤“,因该堤位于京城之西,故被称为“西堤”,亦称“官堤”。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设施,也是京西通往昆明湖风景区的重要游览线路。

古堤坝的修筑当不晚于金代,堤坝阻挡西来之水,堤东北当时是没有水的。古代昆明湖水域是有所不同的。古代湖水是位于堤坝以西的,只有到了清代对昆明湖扩展后才成现状。

昆明湖形成以后,逐渐为历代封建帝王所看中,几百年间不断加以建设、修饰。金代金章宗曾在此修建金水院。公元1292年,元代郭守敬引白浮及西山诸泉,汇于这一水域,并扩大疏浚,成为当时一座蓄水库,称“瓮山泊”或“大泊湖”。为通惠河漕运补充水源。当时的风景中心在西北部,靠近玉泉山。明代后期,风景区逐渐东移,1494年建园静寺,1506年扩大为“好山园”,当时瓮山泊又称“西湖”。后来,由于白浮瓮山引水工程废弃,泉水断流,沿湖居民开始种植水稻,湖泊面积逐渐缩小,周围仅十里。1749年,清代将西湖东西边扩展,原龙王庙在西湖东岸,西湖向东扩展后,龙王庙未迁移,留做湖中小岛;同时加筑了东堤,形成一道拦水大坝。经过这次扩展湖周长达15公里多,和明末相比,扩大了两倍。1750年乾隆皇帝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

为了补充昆明湖水源,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导引西山泉水至玉泉的引水工程,水源有二,《日下旧闻考》记载,其一出于十方普觉寺旁之水源头;其二出于碧云寺内石泉,皆凿石为槽,以通水道,这两条水道汇于四王府广润庙,再东行经普通、香露、妙喜等寺,然后入静明园,引水石槽总长为7公里。经过治理以后的昆明湖,蓄水量大增,形成了当时北京西部最大的一座蓄水库。直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工程建成以前,昆明湖始终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

治理开发

湖区治理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景区,其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1956年疏浚西南湖。1960年至1961年疏浚西北湖。1966年京密引水渠进颐和园,穿过昆明溯,因淤积严重,1977年河湖分流,改由二院闸进入西北湖。京石油化工总厂和东水西调引水工程取水口均建于西北湖。原昆明湖进、出水口各六,现进、出水口各二。1990年冬至1991年春对昆明湖进行大规模疏浚,清挖面积120万平方米,挖出淤泥65.26万立方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当湖水位为49米左右时,西北、西南两湖多处滩地外露,芦苇丛生,荒芜零落、游人稀少。

1956年下半年,市政上下水道工程局与交通部航务局商定,调天津疏浚公司的“北京号”吸扬式挖泥船来京疏挖昆明湖。先完成了西南湖的疏浚工程,排泥于南墙外540亩旱田内,经沉淀后将清水排入金河。该湖平均挖深2米左右,使湖底高程降至47米。共挖出淤泥89万立方米。1960~1961年春疏浚西北湖,挖出淤泥71万立方米。后因“北京”号调走,东湖未能疏浚。

西北、西南两湖疏浚后,不仅水面面积有所扩大;同时也改变了过去水浅滩荒的状况,增加了颐和园景观。

1966年京密引水工程建成,给昆明湖开辟了新水源。同时也改变了玉泉山、北长河一带水系的流向。京密引水工程的修建,废掉了古老的青龙闸。使用密云水库来水自北向南入昆明湖。为此兴建了昆明湖进水闸(颐和闸)一座,出口兴建绣漪闸和橡胶坝一座。新建的京密引水渠需穿行昆明湖,而湖底高程高于京密引水渠底,为沟通引水渠,自进水闸至绣漪闸间开挖一条输水道。这项疏挖工程于1967年至1968年由市政工程局河道管理所用挖泥船施工。出泥约10万立方米。占用了昆明湖南部的部分水面。

京密引水工程竣工后,在运行期间,因引水渠穿流昆明湖,使水位因引水渠来水多少而时涨时落,影响游船及荷花生长。1974年为解决燕山石油化工厂的用水问题,北京市决定由官厅、密云两水库为石化厂供水,以昆明湖为取水池,铺设铁管道向石化厂送水,这更加影响了昆明湖水位的稳定。为使昆明湖保持一定水位,又兴建了河湖分流工程,使密云来水通行另一渠道。

这一工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京密引水渠昆明湖入口处向西南,并借北长河故道,经1950年新建的颐和园分水闸东侧入昆明湖的西北湖(团城湖,设计时用此名)。这段渠长838米,设计输水能力为35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为50立方米每秒;并于入口处建2孔(孔宽各8米)平板节制闸一座。此渠道与北长河玉泉山水呈立体交叉,即玉泉山水经京密引水渠渠底下,沿旧道经玉带桥入昆明湖。第二部分是团城湖部分,包括石油化工厂取水口及西南湖的连通闸。石化取水建筑物位于团城湖西岸,取水量近期为4.4立方米每秒,远期为6.6立方米每秒。湖岸四周全部加以衬砌。为有一定的机动水流和增加水流调节的灵活性,在团城湖与西南湖之间建木结构闸桥一座,计四孔,每孔宽4.2米,全部为木制叠梁闸板(1982年改为钢筋混凝土桥和启闭式钢丝网平板混凝土闸门)。第三部分是河湖分流渠南段渠道,起自团城湖出口,终止绣漪桥闸,与京密引水渠昆玉段相接,长1775米,设计流量为3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为45立方米每秒。为控制团城湖水位和泄入昆玉段的流量,在绣漪闸西300米处建南闸一座,其大小与团城湖入口处节制闸相同。此工程由市政设计院设计,市政四公司施工,1977年1月开工,1981年5月竣工。

由于东湖未能疏浚,加之京密引水工程建成后直接穿行东湖,带入的泥沙、杂物沉淀于湖底,致使湖底抬高,即使最高水位时机游船也难于游动,严重影响着颐和园的景观。为此,市政府决定于1990年冬至1991年春发动全市工农商学兵、党政干部参加义务劳动,并结合专业施工队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治理,共挖出淤泥65.26万立方米,清挖面积120万平方米,平均挖深0.57米。

园林建设

昆明湖原名“瓮山泊”,金代即有开辟,元时称“西湖”,时有“西湖景”之称,明代有“好山园”,清代曾作草料厂。乾隆十四年(1749)整治水系,开拓湖面,次年乾隆以为母祝寿的名义,在翁山圆静寺废墟建大报恩延寿寺,同年改翁山为万寿山,西湖易名昆明湖,乾隆十六年(1751)定名清漪园。历时15年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基本完工,嘉道以来略有增建。咸丰二十六年(1860)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光绪十四年(1888)易名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又遭八国联军洗劫。光绪二十九年(1903)再修,辛亥革命后,数易归属,1942年后辟为公园。1949年后又经多次修缮和重建。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园有各种古建筑3000多间,景点繁多,著名的号称“六十景”。昆明湖北岸,为万寿山,山前的湖岸有“云辉玉宇”的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至智慧海,层层升高,构成巨大的建筑群。山下沿湖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湖东岸分布着耶律楚才祠、乾隆年间造的铜牛、知春亭、文昌阁、廓如亭等,廓如亭畔,150米长的十七孔桥连接湖岸和南湖岛,桥栏雕石狮500余只。岛上有龙王庙、月波楼、云香阁、涵虚堂等建筑。湖西部的西堤系乾隆年间仿杭州西湖的苏堤而建,堤上建6桥,由北向南依次为:界湖桥、豳凤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湖的西北36米长的清晏舫(俗称石舫),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后山后湖区,1980年代恢复为苏州街长约300米,依山傍水,两岸排列仿古店铺。后湖东端的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而建,被誉为“园中之园”。

航道航运

昆明湖,元代为北京(时为大都)城区运河的水源地。元初,为解决大都至通州漕运,由郭守敬兴建通惠河。通惠河引北部诸泉,沿今京密引水渠走向,毕合于昆明湖(时称翁山泊),即白浮翁山河;下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今北运河)处,打通了大运河至京城的航道。元末明初,白浮翁山河废而未治,通惠河丧失漕运功能。明永乐五年(1407)曾重修白浮山河,因不彻底而未成。但昆明湖仍然是明清帝王乘龙舟自京城至玉泉山之间的龙舟水道。

引水工程

为了补充昆明湖水源,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导引西山泉水至玉泉的引水工程,水源有二,《日下旧闻考》记载,其一出于十方普觉寺旁之水源头;其二出于碧云寺内石泉,皆凿石为槽,以通水道,这两条水道汇于四王府广润庙,再东行经普通、香露、妙喜等寺,然后入静明园,引水石槽总长为7公里。经过治理以后的昆明湖,蓄水量大增,形成了当时北京西部最大的一座蓄水库。直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工程建成以前,昆明湖始终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

1966年京密引水渠进颐和园,穿过昆明溯,京石油化工总厂和东水西调引水工程取水口均建于西北湖。

涵洞闸口

昆明湖除青龙桥下的三孔闸门为溢洪闸外,还6个出水口:其一是谐趣园眺远斋附近,出宫墙,流过垂虹桥,至圆明圆;其二是谐趣园东北惠山园闸,出宫墙东流与与前水汇合至圆明园;其三是谐趣园西闸口,出宫墙南流,过东宫门(南北有二白玉石桥)与二龙闸出流之水合;其四是新建堤坝上的二龙闸,该闸为二孔闸,单孔宽2.5米,不常提闸板,水东北流,经营市街一带后,过马厂桥入圆明园;其五是二龙闸以南的四涵洞,流出之水灌溉六郎庄一带水田,然后经蔚秀园西北侧流,过红桥(今101中学门前),绕清华园入清河。涵洞初建时有木板为闸,木板因年久朽坏后,成了常流水;其六是昆明湖最南绣漪桥闸,此处为南长河的起点,是昆明湖最大的出水口中,京城用水,航运用水就是从这里流出供给的。

堤坝桥梁

东堤,是南北向的一条长堤,东侧是颐和园园墙。原名西堤,是为保护东边的畅春园而建的。后来扩挖西湖成为昆明湖后,这里成了昆明湖的东岸,所以又改名叫东堤了。

西堤,北起西如意门内、宿云檐以西的西堤第一桥界湖桥,南止于西堤南首柳桥以南的昆明湖南岸。是西湖区的的东界。

西堤上建有六桥,乾隆年间,自北向南依次为:柳桥、桑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界湖桥。

十七孔桥,全长150米,宽8米,由高低、宽度不同的17个发券孔组成,中间一孔最高、高宽,因其位于两边分数为阳极之数“九”处,含有“极”之意。两边各孔对称的逐步缩小,使桥身有如长虹呈现弧线形拱桥。仿芦沟桥而建,又有苏州宝带桥特点,桥栏有望柱62对,望柱头共饰有不同神态的石狮544个。

绣漪桥,高拱石桥,单孔,是清代帝王从水路来清漪园(颐和园),由长河水道进园的必经路。

界湖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是西堤最北面的桥梁。该桥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在清漪园时代,这座桥叫柳桥,而西堤南端的柳桥则称为界湖桥,重建颐和园时这两座桥的名称互易了。界湖桥,为3孔石桥,长31.43米,桥身最宽处6.52米,最窄处4.28米,桥高约5.84米,南北两侧各有20层台阶,桥身两侧各有27个栏杆。

柳桥,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是西堤六桥之一。桥身南北方向,清漪园早期时,桥南端叫“界湖桥”,北端的桥叫“柳桥”。名字取自杜甫“柳桥晴有絮”的诗句。桥下中间为方形流水孔,两侧为发券形流水孔,桥上建有歇山重檐箍头脊的桥亭。

桑苎桥,后改为豳凤桥,是屋桥,桥亭为长方形,歇山重檐灰瓦顶。

玉带桥,是一座高拱石桥。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石砌成,既是昆明湖入水口,又是当年帝后乘船去玉泉山的出口,建筑艺术美观造型,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受到国际上的赞誉。1917年在美国建成的狱门桥,就是以玉带桥为蓝本设计的。

镜桥,桥名源于李白在《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的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句。镜桥上部是一座八角重檐攒尘亭,是解放后恢复重建的。

练桥,桥名原自南朝诗人谢朓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桥上建有重檐四角攒尘顶的桥亭。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1039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
相关知识文章
中国十大最美湖泊景观 中国最美的十种湖景
地球上湖泊总面积为27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1.8%,面积大于50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35个,而在中国境内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众多湖泊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祖国大地上。那么国内这么多种湖泊,哪种湖泊最值得去呢?哪种湖泊风景最美?MAIgoo小编下面就来盘点一下中国最美最值得去的十种湖泊类型,包括最美的湖、雪山湖泊、白色湖泊、彩色湖泊等等。
中国最美湖泊_中国湖泊地图_十大湖泊排行_国内外名湖盘点
在世界和国内,名湖数不胜数,中国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你知道中国最美湖泊有哪些吗?中国著名的湖泊有哪些?中国最大的湖泊是哪个?世界著名的湖泊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一下MAIGOO中国湖泊地图和国内外湖泊排行榜,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中国最美的十大湖泊 国内最美湖泊有哪些 中国最漂亮的湖泊排行榜
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它们的美各有不同,或清澄,或蔚蓝,或碧波映天际。那中国最美湖泊有哪些?中国十大最美湖泊,有号称“水景之王”的九寨沟,会变换色彩的巴松措,碧蓝通透的稻城亚丁牛奶海和五色海,康巴第一圣湖措普湖,美丽而神秘的喀纳斯湖等,MAIGOO中国十大最美的湖排行榜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十大彩色湖泊 中国最美的彩色湖泊 中国出名的彩色湖盘点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湖泊向来都是蓝色的,可国内有些绝美湖泊可以是五颜六色的,它们就像洒落人间的调色盘,这些彩色湖泊比油画还要美。那你知道中国最美的彩色湖泊是哪些吗?下面maigoo小编就为大家盘点国内彩色神奇的湖泊,分别是黄龙五彩池、九寨沟、蓝月谷、神仙池、黄山翡翠谷、稻城亚丁·五色海等。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彩色神奇的湖泊吧。
中国十大最美雪山湖泊-高原湖泊 圣湖-最美的雪山湖泊
我国境内美丽的湖泊数不胜数,而位于雪山的湖泊,一般来说都特别美丽:水域宽阔,风光独特,湖泊与雪山交相辉映,壮观与秀丽兼具。本文maigoo网小编就来为您盘点一下中国境内最美的雪山高原湖泊,包括巴松措、喀拉库勒湖、稻城亚丁海子、年保玉则、玛旁雍措、措普湖等等,下面请看正文。
中国十大淡水湖 中国淡水湖面积排行榜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淡水湖是指以淡水形式积存在地表上的湖泊,一般是外流湖;因为水源可以更新补充,淡水湖的水盐分很低。那么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哪个?本文MAIGOO网小编整理了中国十大淡水湖,包括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以及洪泽湖、呼伦湖、南四湖、博斯腾湖、兴凯湖等,下面一起来看看这些中国著名的淡水湖吧。
中国面积最大的十个湖泊 中国境内面积最大的湖泊你知道是哪个吗
中国湖泊有近24800个之多,多集中于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小型湖泊为主,大于500平方公里的大型湖泊仅有近30个,其中以五大咸水湖、五大淡水湖最为闻名。本期,MaiGoo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下中国十大湖泊面积排名,包括了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色林错、呼伦湖等,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最出名的十大湖泊 中国十大著名湖泊盘点
湖泊是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湖泊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风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等。中国是个多湖的国家,中国著名的十个湖泊有哪些?中国十大名湖,其中包括五大连池、喀纳斯湖、长白山天池、杭州西湖、瘦西湖、泸沽湖、镜泊湖、千岛湖等,下面请看MAIGOO中国十大最有名的湖泊详细介绍。
中国十大水库风景区 十大最美水利湖泊 最美水库风景区
我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水库与湖泊,它们湖光山色,相互辉映,充满了诗情画意。那你知道中国有哪些水库湖泊吗?本文maigoo小编针对水库水利湖泊,盘点了一份中国最美水利湖泊景区。其中有最美湖岛之称的千岛湖、有水上丹霞奇观的大金湖、有“高原明珠”之称的泸沽湖等,下面跟小编一起走进山水之间,感受美好自然!
中国十大高山湖排行榜 中国最美高山湖泊 最漂亮的火山湖推荐
中国最美高山湖泊有哪些?高山湖顾名思义,就是指在高山或高原上形成的湖泊。我国高山湖众多,知名的、值得游玩观赏的也有很多。例如五大连池、长白山天池、喀纳斯湖、天山天池、赛里木湖风景区、阿尔山湖泊等。下面跟随maigoo小编来了解下。
中国最美的十大沙漠湖泊 国内值得去的沙漠淡水湖推荐
中国沙漠湖泊有哪些值得一去?我国地大物博,各种风景名胜不计其数,下面买购网编辑和大家一起看看国内风景一绝的沙漠淡水湖,例如宁夏沙湖、白沙湖景区、红山玉龙沙湖景区、博斯腾湖、巴楚县红海景区等,都是较具代表性的。
中国十大最美草原河流湖泊风光 国内哪里的草原湖景区最美
草原胡被誉为“塞外明珠”,是一处由草原、河流与湖泊互相交织而成的一处奇特高原草原风光。那么,国内最美的草原湖泊河流景区有哪些呢?下面maigoo小编为大家推荐十大最美草原湖,分别是诺干湖·莫尔格勒河·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多伦湖、鸭泽湖等,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十大最美平地湖泊 国内著名平原湖泊有哪些
中国土地辽阔,许多地方都有独特的代表性景点,平地湖泊景色向来不缺。下面买购网小编辑和大家一起看看著名平原湖泊有哪些,例如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区、太湖鼋头渚风景区、洪泽湖、江苏溱湖旅游景区、苏州太湖等都是较具代表性的。
中国十大山谷湖泊排行榜 国内最美的山谷湖泊推荐
中国土地辽阔,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山谷湖泊景色向来都是不缺的。山谷里的湖泊,湖面水平如镜,倒映着周围的景色,美得让人目不暇接。下面CNPP小编和大家一起看看最美山谷湖泊推荐名单,其中有九寨沟、措普湖·措普沟、大九湖·神农架、宝峰湖·张家界、叠溪·松坪沟、毕棚沟旅游景区等。
中国十大面积最大的城中湖泊 中国最大的城市内湖 中国城中湖面积排行榜
中国城市内湖排行榜有哪些?随着城市绿化建设的规划,越来越多湖泊被纳入到了城区的发展范围,形成了城市内湖,本文盘点了目前中国面积最大的城中湖,其中包括汤逊湖、东湖、八里湖、独墅湖、磁湖、龙子湖、南湖、云龙湖、金鸡湖、西湖等,下面跟随maigoo小编一起来看看!
中国十大最深湖泊排行榜 中国哪个湖最深 你知道几个
湖水是全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轻工业、旅游业上都有着重要地位。中国湖泊众多,百米以上的深水湖泊也有不少。本期,MaiGoo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下中国十大最深的湖泊,包括了长白山天池、当惹雍错、喀纳斯湖、抚仙湖、马湖、纳木措等,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十大容积最大的天然湖泊 中国蓄水量最大的湖泊排行
湖泊容积通常称作“湖泊蓄水量”,是指在丰水年的平均水位以下水体的体积或湖盆的容积。一个天然湖泊的蓄水量,决定了湖泊的水文情况及其相关价值。本期,MaiGoo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下中国十大蓄水量最大的湖泊,包括了青海湖、纳木措、色林错、鄱阳湖、赛里木湖等,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世界十大名湖排行 世界著名湖泊排行榜 世界最有名的湖泊有哪些
世界著名湖泊有哪些?本文整理了世界十大著名湖泊,有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里海、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非洲最大湖泊维多利亚湖、北美洲第二大湖休伦湖、北美洲第三大湖密歇根湖、世界第六大湖坦噶尼喀湖、世界第一深湖贝加尔湖、加拿大第一大湖大熊湖、马拉维湖、非洲第三大湖泊大奴湖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界十大湖泊之最盘点 湖泊世界纪录盘点 世界上最大的湖
说到湖泊,你可能知道贝加尔湖、苏必利尔湖、青海湖等世界著名的湖泊,但你知道世界上最深的湖是什么湖吗?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是什么湖?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在哪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是哪一个……如果你对世界上的湖泊知识感兴趣,本文的世界湖泊之最将为你带来比较有趣的关于湖泊的世界纪录,看完上面的问题你就都知晓啦。
世界上最漂亮的湖排行 世界10大最美湖泊排行榜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自然赋予的无尽惊喜。而在这一片浩瀚的自然画卷中,有那么一些湖泊,它们以无与伦比的美丽,静静地诉说着地球的故事。那你知道世界上最漂亮的湖有哪些?下面maigoo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一下世界10大最美湖泊,分别是贝加尔湖、九寨沟、玛琳湖、喀纳斯湖、阿蒂特兰湖、青海湖、火山口湖等等,一起来看看这些世界最好看的湖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