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趣园(Garden of Harmonious Interests),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颐和园内,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仿江苏省无锡市寄畅园所建,清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按清嘉庆年间原貌重建。
谐趣园在颐和园内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对研究清康熙、嘉庆时期的皇家园林建筑有着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1961年3月4日,包含谐趣园在内的颐和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谐趣园由临水的13座亭台、楼、榭和上百间游廊组成,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园中间为约三亩(2000平方米)的水池,池边砌太湖石,沿岸植垂柳。园门东有曲桥通知春亭,亭后有曲桥接引镜轩,轩东有廊通洗秋轩。洗秋轩北为饮绿亭,是慈禧太后的钓鱼处,亭东有知鱼桥,桥两端有石坊。桥东为知春堂,堂北转角处有八方小亭,称小有天,有廊通兰亭。亭北通湛清轩,亭西通涵远堂后庑。涵远堂位于池北岸正中,堂西有曲廊通瞩新楼,楼南为澄爽斋,斋南有廊通园门。园西北有玉琴峡。
谐趣园全园宫门朝西,整个园林的平面布局是颐和园大布局的同构,显示出山北水南的特点。园中池水由后溪河引入,顺着山势流积成泽,建筑的形式与组合极其丰富。
主要建筑
1.知春亭位于谐趣园园门之东,是一座四角攒尖顶的敞亭,檐下有知春亭横匾。
2.引镜亭位于知春亭东南,是一座面阔三间的敞轩,悬山顶箍头脊。
3.洗秋轩位于引镜亭东北侧,是一座面阔三间敞轩,歇山卷棚顶,四周出廊。
4.饮绿亭位于洗秋轩北,是一座四角方敬亭,歇山卷棚顶,四周带廊。
5.澹碧斋位于饮绿亭东,坐南朝北,是一座面阔三间的水榭,硬山顶箍头脊。
6.知春堂位于澹碧斋东北,坐东朝西,歇山卷棚顶,面阔五间带廊,前有月台。
7.小有天位于知春堂北,是一座8柱重檐的敞亭。
8.兰亭位于小有天西,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坐北朝南,是一座四角攒尖顶的方亭,亭内现存有乾隆御制“寻诗径”诗碑一座。
9.湛清轩位于兰亭北,是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在原来惠山园墨妙轩的基址上改建的。轩内现存有石碑一方,刻有乾隆帝诗作。
10.涵远堂位于兰亭西,园中水池北岸正中,是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在寻诗径和涵光洞的基址上改建的,作为园中的核心建筑。殿中原存有三希堂续摹石刻,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建时将石刻移至宜芸门。
11.瞩新楼位于涵远堂西,原为就云楼,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改称瞩新楼。是一座两层小楼,楼体利用地势高度差,从园内看是两层,从园外看是一层。
12.澄爽斋位于瞩新楼南,前有露台伸到水中,呈凸形,西北墙上辟有瓶形门。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仿江苏省无锡市寄畅园在清漪园内建惠山园。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惠山园重修,增建涵远堂作为主体建筑,并改称谐趣园。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焚毁清漪园,谐趣园被毁。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谐趣园按清嘉庆年间原貌重建。
2009年6月,谐趣园开始修缮工程。
2010年9月10日,谐趣园修缮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
相关人物
爱新觉罗·弘历(1736—1795年),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生于雍亲王府。清世宗雍正帝第四子,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自小受祖父康熙帝的钟爱,养之宫中。清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即密建为皇储,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为和硕宝亲王,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年号乾隆。乾隆帝自幼时常听祖父康熙帝提及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待到南巡途径无锡之时,亲到寄畅园,并让人悉心绘制园中景物布局,回京后在清漪园内仿建惠山园。
名称由来
清乾隆时期,乾隆帝南巡途径无锡之时,亲到寄畅园,并让人悉心绘制园中景物布局,“携图以归”。回京之后,命能工巧匠在万寿山东麓仿建寄畅园,并用寄畅园的所在地无锡惠山命名为“惠山园”。
清嘉庆年间,嘉庆帝扩建惠山园,并取父皇乾隆帝在《惠山园八景诗序》中所写“一亭一径,一步一景,景随步移,步步皆奇趣”之句,改称“谐趣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