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宝珠洞》是清朝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上阕泛写景色及由此触发的满目兴亡,今昔对比之感。下阕笔锋转而描写凭栏后所见的景色,苍远浑厚,萧疏寂寥,豪宕雄伟。全词在凄凉中又表达出豪情,收放自如,虚实相间,意境深远。
望海潮①·宝珠洞②
漠陵③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呗④,算来别是凄凉。往事最堪伤,想铜驼巷陌⑤,金谷⑥风光。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
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⑦一线,雪冷雕翔⑧。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⑨斜阳。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僧饭黄昏⑩,松门⑪凉月拂衣裳。
①望海潮:词牌名。一百零七字,双调,一般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
②宝珠洞:位于北京西郊八大处平坡山之上。
③漠陵:荒凉冷落之陵墓。
④清呗:清晰的诵经之声。
⑤铜驼巷陌:即铜驼街,原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为古代著名的繁华之地。
⑥金谷:古地名,后代指繁华之地。
⑦桑干:指桑干河,今永定河之上游,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而得名。
⑧雕翔:雕鹰在空中盘旋。
⑨林表:树林之外。
⑩僧饭黄昏:在黄昏时分端一碗斋饭。
⑪松门:此处代指寺庙之门。
古人的陵墓荒凉冷落,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满眼都是历史兴亡的痕迹。白日里山空幽静,夜深时佛经入耳,听来着实令人觉得凄凉无比。最令人伤心惆怅的莫过于铜驼街和金谷园往日的繁华兴盛早已消失殆尽,一去不返了。皇帝的离宫也只剩下放牧的幼童。
荒沙苍凉浑茫,河流萧疏寥落,茫茫的雪山上大雕展翅而翔。炊烟袅袅,树梢残阳,天边还有归雁三两成行,只看得凌乱的云朵,荒凉的山冈,铁蹄踏过水面。黄昏时端一碗僧饭,在寺门冷月下拂袖离去。
纳兰曾随康熙帝游北京西山八大处宝珠洞,他登高远眺时,留下了这首词。考证其具体时间,此词结构字句多与严绳孙作《望海潮》相近,当为性德早年习作,作期当在康熙十四年(1667年)前。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上阕泛写景色及由此触发的“满目兴亡”、“别是凄凉”等今昔对比之感。“汉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古人的陵墓荒凉冷落,历史风云变幻,于此全都消逝无痕。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一语点出兴亡之叹。“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白日里山空幽静,夜深时佛经入耳,听来着实令人觉得凄凉无比。随后“往事”三句,又引出“铜驼巷陌”和“金谷”两处地名。这两处都是有名的繁华之地和游娱之所,所以这三句的意思是,最令人伤心感怀的莫过于以前的繁华已完全消失,一去不复返了。
下阕笔锋转而描写凭栏后所见的景色,苍远浑厚,萧疏寂寥,尽管带有一种凄清伤感的基调,但同时充满豪宕雄伟的气概。“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线,雪冷雕翔”,荒沙苍凉浑茫,河流萧疏寥落,茫茫的雪山上大雕展翅而翔。这番景致虽带有一种凄清伤感的情调,但又不乏豪宕崁崎的特色。“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炊烟袅袅,树梢之后的残日,已是说不完的凄凉,加上天边还有两三行归雁,更是将寂寥氛围烘托得无以复加。“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则将全词意境推向最高潮,在读者还沉浸于苍阔的辽远情绪中时,词人急转直下抛出一个空远的松门之境收住全文。“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黄昏时端一碗僧饭,穿过寺庙之门拂袖而去,这或许才是纳兰眼中惬意悠然的生活。
这首词的情境收放之间极具张力,是纳兰词“苍凉豪宕”风格的代表作。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性德此词,结构字句多与严词相近。如严词‘一道愁烟,三分流水,恼人惟有斜阳’三句,性德作‘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尤见趋仿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