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破浣溪沙·风絮飘残已化萍》是清代学者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起句描绘暮春景色,词人看见暮春景色不由得怀念起亡妻。紧接着,词人供上香烛道珍重,记起了前世今生的承诺。下阕转而讨论无情与多情的联系,过于多情痴心的词人内心饱受折磨,体味出多情的苦楚,这也正显示了词人因为多情而神伤的事实。全词以景起笔,因景诱情,由哀生怨,由怨生悔,情深意苦,感人至深。
摊破浣溪沙①
风絮②飘残已化萍③,泥莲④刚倩⑤藕丝萦⑥。珍重别拈⑦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⑧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⑨。
①摊破浣溪沙:词牌名,一名“山花子”。实为“浣溪沙”之别体,不过上下片各增三字,移其韵于结句而已。双调,四十八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四句两平韵。
②风絮:随风飘落的絮花,多指柳絮。
③萍:浮萍。
④泥莲:荷塘中的莲花。
⑤倩:请、恳请。这里是说莲花被藕丝缠绕。
⑥萦(yíng):萦绕、缠绕。
⑦拈(niān):用手指取物,轻轻搓转。
⑧真个:真的。
⑨零:动词,流下。
风中残留的柳絮飞到水面化为浮萍,河泥中的莲花虽然刚劲果断,但是它的茎却丝丝不断、萦绕不停。别离时拈一花瓣赠与对方,纪念以前的事情。
人们常说,人一旦多情了,他的感情就不会很深很浓,现在我真的悔恨曾经的多情。我回到伤心离别的旧地,泪水禁不住悄悄流下来,如雨飘零。
康熙十六年(1677年),词人的妻子卢氏因难产而死,词人为了悼念亡妻,抒发自己的伤感之情,故写下了这首词。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的长子。清代词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得帝恩宠,官一等侍卫。喜结交朝野文士,与徐乾学、姜宸英、严绳孙、陈维崧、秦松龄等交游契厚。因作皇帝侍卫,不得不谨慎处世,内心十分痛苦,三十一岁即卒。工诗,尤长于词。所作诗词,虽偶有苍茫朴浑之音,但多写离别相思以及无聊的闲愁和低沉的哀怨。艺术上继承李璟、李煜的风格,不求雕琢,清淡朴素,写景咏物,具有真情。清人况周颐《蕙风词话》推其为“国初第一词人”。有《纳兰词》。
该词开篇写荷塘之落败,即为暗喻之语,首句状秋日残损衰败之景:秋风萧萧,吹起了柳絮飞扬飘向了水面,最终依旧是不敌秋风之意,坠入了荷塘,化为浮萍。此句为自然之秋,更是词人人生之秋,秋色本清冷,加之以妻亡,更添凄凉意。二句紧承,紧跟上句之中飞扬的残絮,状荷塘内衰败秋景:河泥中残荷犹在,枝叶枯萎,可即便如此,其根茎却是依旧丝丝勾连,萦绕不断,暗道词人现如今虽已是与亡妻一生一死,天人永隔,却情缘未断,思慕如旧。此情此景之下,词人轻拈起一片花瓣,眼中满是珍重,珍重的不仅仅是飘零的花瓣背后逝去的时光,更是对亡妻的不绝情思,此情未了,便竭力叮嘱妻子莫忘一柱结缘香,仍念前世情缘,以期来世重修旧好,再缔良缘。上阕末二句之中,情至深,犹见心苦,令人亦不觉有零落凄凉意。
下片宕开,直接述情。“多情转薄”,强调对妻子的多情;“悔多情”,是憎恨自己无法从对亡妻的情中解脱出来,深受其折磨,进而悔恨自己多情,希望自己绝情。这些都是反话。结句写自己触景生情,泪流不止,乃卒章显志,也是该词写作的触媒与缘起。“断肠”和“泪”恰是因多情而伤痛彻骨,凄苦惆怅。
这首词写得极为动人,尤其是下片中的那句“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脸灸人口。
北京师院古籍所研究员张秉戍:词以景起,由景而引发了伤情。这里说自悔多情。其实并非真悔,而是欲寻解脱愁怀的淡语。如此抒写便更为深透了。(《纳兰词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