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全镇各业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北绿茶、南蔬菜、西林果、东水产、中养殖”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高效农业已建成“三万亩绿茶、二万亩林果、一万亩蔬菜”的生产规模,培育出两个国家级农业品牌——海青绿茶和“唐村”牌蔬菜。
茶叶生产是全镇的主导产业,海青绿茶以其独特的地方风味享誉大江南北。建有国家级无公害茶园基地6处,有机茶园基地5处,茶叶专业村43个,加工企业130家,研制开发十二大大系列30余个品种,申请注册40多个茶叶商标,年生产干茶200余万斤,实现经济效益12000余万元,人均增收2100元。
“唐村”牌蔬菜被山东省绿色食品协会认定为绿色食品,获得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蔬菜交易市场准入权,在官庄管区规划建设青岛市蔬菜示范园区。
依托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绿洲茶叶精品园对北部山区生态农业旅游科学规划,设置了翠绿挺拔的毛竹园、茶篷如画的精品园、枝叶繁茂的千年古银杏、蜿蜒起伏的齐长城遗址、巍然耸立的茶圣陆羽塑像、风格迥异的观光亭、内容丰富的茶艺展览馆、历史悠久的天齐庙、植被翠绿的翠龙山脉等多个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全镇初步形成了青山、绿水、竹林、茶园为主要特色的生态、观光、旅游农业格局。 每年“五一”期间,举办青岛胶南海青绿茶采茶节,国内游客络绎不绝。
海青茶
海青茶历史悠久。据传,早在2000多年前即有零星茶园和茶树。“海青”最早为古代海州至青州的一处必经驿站故名海青,“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八年自杭州到密州(今诸城)任职时就从此地经过,后又曾到海青地域进行狩猎,又传海青茶自此引进,因此至今至少有千年的历史。
海青茶自1966年从安徽省大规模引进胶南市,历经引种、发展、回落、再发展过程,到1972年发展到220亩,后河西村成为海青绿茶的发祥地。
1995年来,随着市场农业的发展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茶叶生产进入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时期,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现已发展成为极富地方特色的高效农业产业,胶南市海青镇因此成为是“南茶北移”最成功的地方之一,也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大型绿茶生产基地。
为了提高海青绿茶的规模和质量,海青镇积极与科研院所联合,进一步加大对茶农、茶厂的培植扶持力度,大力推广良种茶树,对茶叶产业实行无公害化规范管理。
专门成立了海青茶叶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起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建起了江北唯一的万亩精品茶叶示范园,逐渐形成了一支茶叶技术科研队伍,相继攻克了20多项茶园优质丰产技术难关,完成了高效设施栽培的诸多科研项目。
在推广扦插繁育、配方施肥、合理修剪等新技术的基础上,又从南方引进了龙井、大白茶等国家级无性系良种进行实验、示范、推广,实现了由绿色无公害到有机绿茶的转变,既传承了南方名茶的秉性,又形成了海青绿茶的“豌豆香”特有品质,使海青绿茶不仅在茶园面积上迅速扩大规模,而且在茶叶品质上又有了显著提高。
如今,茶叶生产已成为海青强镇富民的主导产业,有机绿茶加工已成为茶业发展龙头,已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海青茶原属安徽祁门槠叶群体品种之一,海青茶平均气温10℃开始萌动,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最低临界温度为-6℃-18℃,最高临界温度45℃。
年降水量要求在1000mm以上,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壤土为宜。海青茶冲泡之黄绿透亮,色泽极佳;品尝之香郁味甘,回味悠长。富含氨基酸、茶多酚和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常饮之能防病抗病强身健体,益寿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