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回切家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据1991年版《桐庐县志》记载,该家宴最早始于南宋,到清代及民国发展成熟,其菜肴种类、上菜程式、入座规定等都有一套相对规范的仪式。
桐庐有着十分丰富的农产、水产等自然资源,构成了桐庐菜佐料的独到之处。桐庐菜擅长烧、炖、蒸,讲究火功,自成体系,风味独特。
桐庐县秀丽的山川和淳朴的民风,从南北朝开始,就作为富春江的重要中转站,船只在此歇脚补充给养,文人雅士在此聚会交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十六会切”菜谱按时令进行选择,在菜肴配制上:四冷荤为上桌的开场菜,既可下酒,又可供人欣赏,不但味道鲜美,而且在色彩搭配及造型上也要中看。
四热炒是宴席的佐酒菜,接应在冷菜和大菜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烹制很精细,口味以清淡为主。
四大菜是宴席的主体部分,为饮酒者佐以美味,宴席推进高潮,故都为高档次的佳肴。
四点心时果点缀于大菜前后,搭配时既考虑既能解酒调味,又能解腻。
“十六回切”宴席菜肴搭配非常合理。比如颜色有绿、红、黄、白、黑搭配;口味有咸、甜、酸、辣、咸搭配;烹调又兼顾粗、细、生、熟搭配;荤素的搭配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家宴的礼仪和氛围营造非常讲究,宾客驾到后需演奏丝竹音乐,入席前司仪高声唱名领座,座定后主人巡斟酒,菜上五道之后宾客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