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兵不动(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是一个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吕氏春秋·恃君览》。
按兵不动指掌握力量而暂不行动,以等待时机。比喻事情发生后持观望态度而不肯行动。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
《吕氏春秋·恃君览》: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赵简子日:“何其久也?”史默日:“…其佐多贤也。”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按兵不动”。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卫国由于国力微弱,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当时在位的国君是卫灵公,卫灵公不愿长久地处于屈辱的地位,便毅然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从而与晋国断绝了关系。
卫灵公的这种做法让当时晋国的执政者赵简子非常恼火。赵简子立即调集军队,想要讨伐卫国的都城帝丘,迫使卫灵公屈服。大军出发之前,赵简子先派出大夫史默前往卫国暗中了解情况,并命令他一个月内回国报告。可是,一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还是没有回国,赵简子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因此心神不安。晋国官员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可能已被卫国杀害,不会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微弱的小国,没有多少军事力量,晋国出兵必会一举击破卫国,所以请求赵简子下令出兵。
赵简子并未接受这个建议。他认为卫灵公既然敢与晋国断绝往来,一定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他坚持要等史默回来,然后再考虑出兵事宜。
半年之后,史默终于回来了。赵简子问:“你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回答说:“经过六个月的考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恐怕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史默还讲述了卫灵公为激励国人抗击晋国的情绪而采用的方法:卫灵公派大夫王孙贾向国人宣告,说晋国已经下令卫国凡是有两个女儿的家庭,都要抽出一个送往晋国去当人质。消息传开之后,卫国到处是痛哭声和愤恨声。为了使国人相信这是事实,卫灵公又让王孙贾抽选出一批宗室大夫的女儿,准备送往晋国。结果他们出发那天,成千上万的百姓前来阻拦,不让她们去晋国当人质,并且愤慨地表示要和来犯的晋军拼战到底,宁死不屈。
赵简子听了史默介绍的情况之后,认为进攻卫国的时机还不成熟,于是便“按兵不动”,等待有利时机。
成语中赵简子力排众议,耐心等待史默的讯息,并接纳良言,按兵不动,堪称智者的典范。成语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得顺势而为,培养良好的洞察力,并耐得住寂寞。丝毫不分析周围环境以及变化了的情境,仅凭一时之勇,草率行事,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这样的人也往往更容易被扣上“莽夫”的帽子。
“按兵不动”指掌握力量而暂不行动,以等待时机。比喻事情发生后持观望态度而不肯行动。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
明·施耐庵《水浒传》:“又听得寨前炮响,史文恭按兵不动,只要等他入来,塌了陷坑,山后伏兵齐起,接应捉人。”
姚雪垠《李自成》:“他刚到玛瑙山几天,探得左良玉的追兵已经由湖广进入陕西,在平利按兵不动。”
李广利按兵不动,致使李陵兵败降胡。
按兵不动—裹足不前
“按兵不动”与“裹足不前”意义相近,都有暂时不行动的意思。区别在于“按兵不动”指的是控制军队不在前进等待时机,而“裹足不前”则是形容有所顾虑而不敢向前。
按兵不动—按兵未动
按兵未动:表示让军队暂不行动,以等待时机。现在也比喻暂时不付诸行动。【辨析】两者结构、功能相同,意义相等。“按兵未动”为“按兵不动”(定式)的或式。
【按兵不动】(1)slow in takingaction;(2)take no action;
例:暂时不行动,观望时机,例大本营受困,情况危急,他却按兵不动,显然另有图谋。
In spite of the supreme head quarters beingsurrounded and the situation critical,he played a waiting game.Obvi- ously,hehad another scheme up his slee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