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国故城位于山东省滕州市西南七公里滕城村一带,荆河之阳,如今城墙依稀可见,子城周长约2公里,1977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帝(约前26世纪)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其中第十子封滕,称“黄帝之滕”。“滕”者,取水腾涌为名。
滕国的滕字,原为“塍”字。郑玄云:“古人在书写时,由于‘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趋于近之而巳’”。“滕”就此情下,为古人使用的一个同音的假借字。假的时间长了人们便以错为正。
公元前1027年,武王克商封其十四弟叔绣于滕,爵为候。是为姬姓滕国的开始。叔绣及其子孙是周王朝派来东方监视东夷各国的亲信,滕国当初与鲁、卫、晋、郑地位齐名。滕国传三十一世,历时七百余年,于周赧王二十九(公元前286年)被宋国所灭(一说越灭滕,一说齐灭滕)。
战国时期,滕国国君滕文公以方圆五十里的小国,在八百诸侯并立,七雄称霸的境况下,不但没被大国吞并反而被誉为“善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这不能不说是一历史奇迹。
滕文公在做世子时途经宋国国都彭城,两次问政于孟子。孟子说:“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也”。其父滕定公卒后,派然友去邹,向孟子请治丧之礼。孟子教以行“三年之丧”。因丧礼久废,群臣反对。又派然友去邹。孟子说:“然不可以他求也”。于是文公行“三年之丧”,居庐尽哀,因此孝名在诸侯中传扬。
滕文公继位后,请孟子于上宫开课讲学。文公问孟子:“滕,小国也;间于齐楚间,事齐乎?事楚乎?”孟子说:“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主张不依靠某一大国,只要施行仁政,就能富强不败。于是文公“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不久滕国名声大�。远近颂文公为“贤君”。
楚国的许行研究神农学说,是先秦诸子中农家较有影响的人物。他慕名率徒十人来到滕国定居。宋国的陈相之徒陈良,与其弟辛,背着耒耜来滕国安家落户。
滕国故城位于山东省滕州市西南,距市区约5公里的荆河北岸,处于今姜屯镇南部,东与洪绪镇隔河相望。
据史料记载,“滕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现故城城垣依稀可见。
“外城”略呈方形,车西横陈。外城西墙南部,有一段堑壕,俗称“西海子”为昔日的护城河,外城内东南两端可有洼沼一片,积水成泽,昔日植满莲藕,有“两池荷花,一城芙蓉”之称。
依据考古调查发现,外城一周实际长度4.5千米。
北城墙以东西小荆河为护城河,且为城址北界;东城墙在城东近南北走向的荆河故道西侧,原以西河堤为城基,此段河即为东界;东南城角即在故河道向西拐角处,内弯河堤上原有上宫观旧址;南城墙一少部分东段即以河堤为城基,南城墙向西大部分至今依然略有城基残余迹象,似有一道土垄,垄北向城内为高,向南为低,原是河滩处;南墙向西延伸至西滕城村南,即直线向北拐,形成西城墙。城角以外低洼处原是“西海子”;西城墙外原有南北一道很深的凹沟,这就是西墙护城河;西城墙并不过河,在村北与小荆河的南岸堤交会,形成西北墙角;墙角以东的北城墙即以河堤为城基。
滕城外城墙,东墙大部分城基依然存在,东北城角依然明显。其它部分多已消失。
旧《滕县志》所载“滕城,周二十里。”可能是一个虚数。根据曾经的若干次考古勘探,并没有发现向北2千米许包括庄里村西滕国贵族墓地“壅城”的“城墙”所存在,所以志载滕城外城周二十里,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内城即是“子城”,在外城中央,略呈方形,据说原周长10余华里。近百年来当地居民在原城基上围土筑寨,尤其是清末为避幅军,以抵御兵祸水患,而在内城墙原来的城基上修筑的土圩子。土圩子并未改变原来内城的位置。经过测定,内城一周实际长度几近3千米,与相传“10余华里”的数据出入不少。
现“子城”高出地面3-4米,城墙顶上植满槐树,绿叶成荫,花香四溢。城内有滕城村,村四周是一片葱绿的果园和农田,焕发着勃勃生机。
内城东北隅附近有一高台,为“文公台”,亦称为“灵台”,台下有一池,传为“灵池”。《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文王以民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为灵台,谓其沼为灵沼”。滕文公效法文王筑灵台,掘灵沼,取与民欢乐之意。
明万历年间,台上修筑了真武庙,该庙左掖门两侧有清代朱榜秀才魏积查砖刻楹联:“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遗封原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为证。高台东侧古建有“文昌阁”、“吕祖阁”、“功德祠”、“休息祠”等。所以“文公台”,乡人旧称其为“滕城庙”。
另有一功德石,刻有一段神奇动人的故事。台面有一巨石,上刻李白手书“壮观”二字;
台前有两株古槐,苍劲古朴,左右对峙,枝繁叶茂。传为唐贞观年间所植,距今1000多年,当地百姓尊为“神树”。
上宫馆遗址位于河边外城的东南隅的河岸上,是儒家大师孟子来古滕国拜访滕文公所歇居于古滕国内的高级宾馆。
1958年8月,毛泽东从河南到山东视察,专列在兖州稍停。 询问时任济宁地委副书记兼滕县县委第一书记的王吉德,“滕小国在哪里?孟子在滕小国的古迹还有没有?”“滕文公请孟子来讲学,孟子馆于上宫嘛。上宫还有没有?”把毛泽东戏称为“滕小国的国王”的王吉德难为了一下,没有答出来。伟人所提及到的”孟子馆于上宫”的就是在外城东南角的“上宫馆”。
1992年滕州市人民政府对文公台进行了重修,台上殿宇回廊,雕梁画栋,青砖碧瓦,殿堂耸立,重现昔日辉煌。殿内陈列着“文公问政”的蜡像,文公求孟子治国方略,及然友、毕战等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台东侧新建的碑林,陈列着历年来征集的碑碣、墓志、唐王室诠造像碑,唐兴国寺碑,唐梁山耶娘碑,金太平院碑,金大定碑,宋太祖赵匡胤圣谕碑,元大清碑及华士奎等人的书法艺术石刻等,供游人浏览观赏。
主要的景观有:文公楼、善国碑林、周灵沼、唐古槐、壮观石、古砖刻楹联、吕祖阁、上公馆雍城遗址等。较具代表性的景观有文公楼、唐古槐、善国碑林。
文公楼:建于文公台之上,座北朝南。一楼正厅内塑有滕文公、孟子等滕国历史人物彩塑蜡像,塑像生动再现了《孟子*滕文公章句》中所载的滕文公问政于孟子,群臣聆听史官笔录的生动场景。二楼“滕国史迹展”以珍贵的文物、图片、史料和书画展现滕国三千年的灿烂历史。
唐古槐:文公台前,两株古槐东西对峙,突兀参天,高约10米,周粗约3米。冬日虬龙当空舞,春来新绿遮碧天,苍劲古朴,古韵盎然。此槐为唐贞观年间僧人所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被当地人称为“神树”。
善国碑林:位于文公台上,文公楼东侧。汇集了从汉至今数十块碑碣,其中有汉画像石、唐造像碑、宋太祖圣谕碑和苏东坡的《西园诗碑》等。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又具书画鉴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