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窝,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北宋·邵雍《无名公传》。
这则成语意思是指舒适的家,形容安逸的生活环境。其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通常作主语、宾语。
北宋·邵雍《无名公传》:“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暖夏凉。”
后人从这句话中剪裁出“安乐窝”作为一则成语。
宋代的理学家邵雍年少时,自认为才华无人能比,立志要博取功名,干一番大事业,因此刻苦学习,读书不辍。
邵雍读书时,经常刻意磨炼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坚韧性格。夏天,他即使汗流浃背也从不摇扇子避暑;冬天,即使滴水成冰他也从不生炉子取暖。甚至经常为了读书,整夜都不躺下来睡觉,只有实在困得吃不消的时候,才趴在桌子上面打个盹解乏。邵雍专心致志地沉浸在读书学习中,一晃几年过去了。后来,他觉得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些问题还需要自己亲自去体验、去感受、去阅历。于是,他举家从偏僻的范阳迁居到当时的大都会洛阳,以期能增长自己的学识。不久,他又感慨道:“古人尚且能寻幽访古,以古为友,以弥补学识的不足,而我却什么地方也没有去过。”于是,他打点行装,开始跋山涉水,四处去探访古迹。很快,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齐、鲁宋、郑各地。终于有一天,他心中豁然开朗,突然明白了自己应该做什么。他赶紧回到家中,将自己在外面游历所取得的一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由于有自己的见闻与书上的叙述相印证,一些原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现在终于有了答案。他非常高兴,觉得自己的学识前进了一大步。当时,有一个北海人李之才任芝城县令,听说了邵雍刻苦好学的事迹,认为他是一个可造之才。于是,李之才便来到邵雍家中造访,对邵雍说:“你听说过天地造化的学说吗?”邵雍说:“还没有,但我愿意接受您的指教。”于是,邵雍就跟随李之才学习河图、洛书、伏羲八卦、六十四卦象等儒家的象数之学。由于邵雍的刻苦钻研,他不久便探究了其中的奥妙,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家邵雍最初到洛阳的时候,不为人所知。他搭建了一个茅草房,虽然简陋,但总算能遮风挡雨,也算是一个家。他亲自砍柴烧饭,侍奉父母,生活虽然清苦,但一家人过得非常和气,他也就怡然自乐。后来邵雍因为学识渊博,得到许多人的尊敬,远近闻名,连当朝的公卿大臣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人也十分尊敬他,常跟随他一同出游,并给他购买了房屋和田地。但邵雍没有忘记在茅草屋中度日的艰辛,他仍然亲自耕田种地,自给自足,并将他的住处命名为“安乐窝”,自称“安乐先生”。而往来洛阳的名士才子,都必定要去邵雍的“安乐窝”拜访,以见识这位一代大儒的风貌。
后来,“安乐窝”这一典故,成为舒适的家的代称。
“安乐窝”不仅仅指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有人认为,历代投机政客、野心家,都苦心经营自己的“安乐窝”。如袁世凯曾在河南安阳市北郊修建了定名为“洹上村”的华丽园宅(靠近洹河)。袁世凯把洹上村作为他的安乐窝。政治上失势时,他暂时龟缩在这里,以“休养”“垂钓”为名,暗中筹划;一旦时机成熟,就窜出安乐窝,卷土重来。可见安乐窝者,不是为了安乐也。“安乐窝”是资产阶级的安乐场所,谁如果执迷不悟,继续经营,势必堕落为新资产阶级分子。这样的“安乐窝”多了,就牵涉到国家变不变颜色的问题。
“安乐窝”这则成语泛指安静舒适的住处,形容安逸的生活环境。它在句子中可充当主语、宾语等。
宋·邵雍《安乐窝中四长吟》诗:“安乐窝中快活人,闲来四物幸相亲:一编诗逸收花月,一部书严惊鬼神,一炷香清冲宇泰,一樽酒美湛天真。
宋·辛弃疾《题鹤鸣亭》诗:“疏帘竹簟山茶碗,此是幽人安乐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