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木不可雕(拼音:xiǔmùbùkědiāo)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公冶长》。
朽木不可雕(朽木:烂木头;雕:雕刻)指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比,比喻人不堪造就或局势不可挽救。紧缩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朽木不可雕”。
孔子一生中,除了用一部分时间从事政治活动和学术著作之外,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教育工作上了。他十七岁时,就有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两人拜他为师。在以后的五十多年里,他一共收了三千多名弟子。孔子对这些学生都相当了解,知道他们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同时,他还经常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进行反省,不断发现和纠正自己的失误。
鲁国有个青年人,名叫宰予,字子我。他因为仰慕孔子的名声,便想拜孔子为师。在初次见面的交谈中,孔子发现宰予的口才很好,说话条理清楚,分寸恰当,语气得体。于是,孔子认定,这个青年人一定可以培养成优秀人才,便收留了他。但是,时间一久,孔子却发现宰予并不像自己当初想象的那么好。
一次,孔子给学生们讲授服丧的制度。他说,父母死后,子女应守丧三年。守丧期间,不应参加宴会,大吃大喝,也不应欣赏或演奏音乐进行娱乐。下课以后,宰予向孔子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守丧三年,是不是时间太长了呢?我认为,要是让我守丧的话,有一年就足够了。”孔子回答道:“如果你认为你那么做心安理得的话,你就那么做吧。不过,君子们在父母去世之后,心里会很悲伤的。他们饭菜吃到嘴里,感觉不到美味;乐曲传人耳中,也感觉不到愉快。所以才自觉服丧的。如果你认为服丧一年就足够了,那你就那么做吧。”宰予走了以后,孔子对其他的学生说:“宰予不懂得什么是仁爱。你生下来之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那么,父母死后让你守丧三年,为什么就不可以了呢?”
有一次,孔子告诉学生们,如果自己要想做一个仁德的人,那就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当追寻着有仁德的人的足迹前进。这时,宰予又提出了一个古怪的问题,他问道:“如果一个人想要成为有仁德的人,那么,你告诉他,一个有仁德的人掉到井里了,他是不是也应该跟着跳进井里呢?”孔子回答道:“干吗要这么做呢?他应该到井边去搭救掉进井里的仁人,而不必自己跳进井里啊!”
还有一次,宰予大白天里不去读书学习,却躺在床上睡懒觉。孔子发现以后,叹了口气,说道:“唉,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也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我又何必再去批评责备呢!”停了一会儿,他又补充道:“以前,我听了一个人的言论,就相信他的行为和他的言论相同。现在,我听了一个人的言论,还要再去观察他的行为是不是和他的言论一致。是宰予这个人使我认识到,必须改变自己了解人认识人的方法了。”
王安石曾写过一篇文章《伤仲永》,解释了天资聪明的仲永因为没注重后天的学习,最后没能成就一个人才,而是成为了一个普通到再不能普通的人。天才,当然比普通人要优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学习,就能成为一个社会难得的人才。但是如果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没有进步,而别人却都在努力奋斗,最终他只有被超过。天才固然如此,反之,一个普通人,如果没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接受教育,就不会有大的作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无一例外都是经历勤奋的学习,最后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一个人若不受教育,不被造就,只会令人失望。人生就是在不断地肯定别人和被别人肯定中慢慢成长,无论是朽木还是美玉,都应该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学习。
“朽木不可雕”指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比,比喻人不堪造就或局势不可挽救。紧缩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四:“伪诈不可长,空虚不可守,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唐·王绩《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诗:“散诞时须酒,萧条懒向书。朽木不可雕,短翮将焉摅?”
唐·令狐德棻《周书·杨乾运传》:“今大贼初平,生民离散,理宜同心戮力,保国宁民,今乃兄弟亲寻,取败之道也。可谓朽木不雕,世衰难佐。”
余华《活着》:“我从小就不可救药,这是我爹的话。私塾先生说我是朽木不可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