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鸮是鸮形目鸱鸮科雕鸮属的一种大型鸟类。雕鸮全长55—71厘米,体羽大部分为黄褐色;喉白色;头有耳簇羽;后颈和上背棕色,有黑色羽干纹;颏白色;胸棕色;下腹中央棕白色;覆腿羽和尾下覆羽微杂褐色细横斑;腋羽白色或棕色,具褐色横斑;虹膜金黄色;喙和爪均铅色,端部黑色。
雕鸮遍布欧亚非地区。在中国分布广泛,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至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广西、云南、西藏等地均有发现。雕鸮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缘灌丛、疏林,以及裸露的高山和峭壁等环境中。以农田鼠、野兔及雉类为食,有时也吃蛙、蛇和蜥蜴等。雕鸮繁殖期在中国东北为4—7月,在中国南方12月开始繁殖,营巢于树洞、岩缝或地面,窝卵数通常3枚,由雌鸟孵卵,孵化期约35天。
雕鸮是世界上体形较大的猫头鹰之一。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II。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稀有”鸟类,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
雕鸮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缘灌丛、疏林,以及裸露的高山和峭壁等各类环境中。在新疆和西藏地区,栖息地的海拔高度可达3000-4500米左右。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黑、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摩尔多瓦、蒙古、黑山、尼泊尔、荷兰、北马其顿、挪威、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叙利亚、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和乌兹别克斯坦。
非繁殖:巴林。
游荡:直布罗陀。
雕鸮面盘显著,淡棕黄色,杂以褐色细斑;眼先和眼前缘密被白色刚毛状羽,各羽均具黑色端斑;眼的上方有一大形黑斑,面盘余部淡棕白色或栗棕色,满杂以褐色细斑。皱领黑褐色,两翈羽缘棕色,头顶黑褐色,羽缘棕白色,并杂以黑色波状细斑;耳羽特别发达,显著突出于头顶两侧,长达55-97毫米,其外侧黑色,内侧棕色。后颈和上背棕色,各羽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端部两翈缀以黑褐色细斑点;肩、下背和翅上覆羽棕色至灰棕色,杂以黑色和黑褐色斑纹或横斑,并具粗阔的黑色羽干纹;羽端大都呈黑褐色块斑状。腰及尾上覆羽棕色至灰棕色,具黑褐色波状细斑;中央尾羽暗褐色,具6道不规整的棕色横斑;外侧尾羽棕色,具暗褐色横斑和黑褐色斑点;飞羽棕色,具宽阔的黑褐色横斑和褐色斑点。颏白色,喉除皱领外亦白,胸棕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两翈具黑褐色波状细斑,上腹和两胁的羽干纹变细,但两翈黑褐色波状横斑增多而显著。下腹中央几纯棕白色,覆腿羽和尾下覆羽微杂褐色细横斑;腋羽白色或棕色,具褐色横斑。虹膜金黄色,嘴和爪铅灰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1410-3959克,♂1025-2200克;体长♂555-732毫米,♀650-890毫米;嘴峰♂40-49毫米,♀44-50毫米;翅♂430-480毫米,♀410-500毫米;尾♂225-300毫米,♀260-295毫米;跗蹠♂66-99毫米,♀73-84毫米。(注:♂雄性;♀雌性)
雕鸮通常远离人群,活动在人迹罕到的偏僻之地。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密林中栖息,缩颈闭目栖于树上,一动不动。但它的听觉甚为敏锐,稍有声响,立即伸颈睁眼,转动身体,观察四周动静,如发现人立即飞走。飞行慢而无声,通常贴地低空飞行。听觉和视觉在夜间异常敏锐。白天隐蔽在茂密的树丛中休息。不能消化的鼠毛和动物骨头会被雕鸮吐出,丢弃在休息处周围,称为食团。雕鸮在夜间常发出“狠、呼,狠、呼”叫声互相联络,感到不安时会发出响亮的“嗒、嗒”声威胁对方。
以各种鼠类为主要食物。被誉为“捕鼠专家”。也吃兔类、刺猬、狐狸、豪猪、野猫、鼬、昆虫、蛙、雉鸡以及其他鸟类,有时甚至会捕食有蹄类动物。
繁殖期随地区而不同,中国东北地区繁殖期4-7月。在四川繁殖期从12月开始。此时雌雄鸟成对栖息在一起,拂晓或黄昏时相互追逐戏耍,并不时发出相互召唤的鸣声。3-5天后进行交配,交配后约1周雌鸟即开始筑巢。通常营巢于树洞、悬崖峭壁下的凹处或直接产卵于地上,由雌鸟用爪刨一小坑即成,巢内无任何内垫物,产卵后则垫以稀疏的绒羽。巢的大小视营巢环境而不同,每窝产卵2-5枚,以3枚较常见。卵白色,卵呈椭圆形,卵的大小为55-58毫米×44-47.2毫米,重50-60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35天。
雕鸮(17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雕鸮准葛尔亚种 Bubo bubo auspicabilis Hesse, 1915
2 雕鸮指名亚种 Bubo bubo bubo Linnaeus, 1758
3 雕鸮天山亚种 Bubo bubo hemachalana Hume, 1873
4 雕鸮伊比利亚半岛亚种 Bubo bubo hispanus Rothschild & Hartert, 1910
5 雕鸮地中海亚种 Bubo bubo interpositus Rothschild & Hartert, 1910
6 雕鸮西伯利亚亚种 Bubo bubo jakutensis Buturlin, 1908
7 雕鸮华南亚种 Bubo bubo kiautschensis Reichenow, 1903
8 雕鸮中东亚种 Bubo bubo nikolskii Zarudny, 1905
9 雕鸮土库曼斯坦亚种 Bubo bubo omissus Dementiev, 1932
10 雕鸮伏尔加河亚种 Bubo bubo ruthenus Zhitkov & Buturlin, 1906
11 雕鸮阿勒泰亚种 Bubo bubo sibiricus Gloger, 1833
12 雕鸮东南亚种 Bubo bubo swinhoei Buturlin, 1928
13 雕鸮塔里木亚种 Bubo bubo tarimensis Buturlin, 1928
14 雕鸮西藏亚种 Bubo bubo tibetanus Bianchi, 1906
15 雕鸮远东亚种 Bubo bubo turcomanus Eversmann, 1835
16 雕鸮东北亚种 Bubo bubo ussuriensis Poliakov, 1915
17 雕鸮北疆亚种 Bubo bubo yenisseensis Buturlin, 1911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Ⅱ级保护动物。1989年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1996年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种。种群现状在欧洲,估计雕鸮的繁殖种群数量为18,500-30,300对,相当于36,900-60,600只成熟个体(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欧洲约占全球范围的20%,因此对全球数量规模的初步估计为180,000-300,000只成熟个体,但需要进一步验证该估计。因此,该种群被置于100,000-499,999只成熟个体的范围内。趋势论证:怀疑总体物种数量趋势正在下降。欧洲数量估计会增加(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然而,自1970年代以来,亚洲数量显然经历了显著下降(Holt等人,2013年)。2022年9月16日,2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雕鸮在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放归大自然。2024年8月,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在开展日常巡护过程中,新记录到一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雕鸮。
2024年11月,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湾保护站职工在日常巡护途中发现了一只猫头鹰并拍摄,经专家鉴定这只猫头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雕鸮,这也是东湾保护站首次发现雕鸮的珍贵画面。
2024年11月,在林芝市墨脱县格当境内首次观测并记录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雕鸮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