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古镇位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西部,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双千年古镇。马头古镇区内保存着明清建筑和漫长的古街,古老的小巷桥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其中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含1处公路出站口;205国道横跨南北;沂河百里画廊穿城而过,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全镇总面积87平方千米,东临白马河,西濒沂河,境内多平原,地势北高南低,水利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盛产小麦、玉米、花生、水稻。现辖10个社区、89个自然村,总人口10万人,其中,回族居民4160人,是山东省最大的回族聚居区之一。
马头古镇2023年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
马头镇境内共文物保护单位3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为清真寺、中共鲁南第一支部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商贾文化馆;已公布历史建筑数量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
中共鲁南第一支部旧址:位于古镇马头北首,沂河南岸,原郯城第三中学校园内北隅。由刘之言同志于1929年10月创立并开展工作,是我党在临郯费峄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同时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红色党性教育基地:总投资约8500万元。党性教育基地旨在让党员干部穿越时空触摸历史,追寻革命的足迹,在体验中砥砺品格,得到党性的锻炼,在历史和现实的碰撞中审视自我,坚定信念前行,实现自我革新、自我完善。
郯马民俗文化馆:面积2480平方米,分为历史沿革、水运、红色文化、商业、民俗、美食等6个展区。是郯城县党性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郯城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让郯城人了解历史,记住乡愁,同时也是外地人了解郯城文化的一个窗口。
粮博园:是由原郯城县马头镇粮管所改建,原有粮仓七间现已打造三间粮仓为园馆,目前已建成溯源、砻藏、啤酒生产流程线三个馆。
马头名人馆:马头名人馆位于郯城县马头镇中央大街郑家巷。该馆是由马头人郑贵福老师用自家的庭院开办的,本展馆以时间为轴先后介绍了近百位古镇马头籍的英贤名人,他们贵德轻财、和睦众邻、抗日救国、助贫扶困,兴办义学、祛邪扶正,护一方平安,其德行义举奋斗之路,为马头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该馆所处的位置,是以前的蓝家大院,始建于1935年,属于比较典型的明清时代民居建筑,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客厅、堂楼、西跨院俱在。本馆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8项。
马头商贾文化馆:原为源兴涌商号,始建于1909年,主要经营土特产品,是当时马头镇300多家商号中生意做得最大的一家。1939年,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第一次解放马头,并将指挥所设在商号院落内。2023年马头镇党委政府投资兴建了“马头商贾文化馆”。马头商贾文化馆分上下两层,共四大部分,分别介绍了马头古镇的商业格局、商帮文化和商号情况、手工作坊和集市的繁荣、马头商人的商业精神。
清真寺:始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修,是郯城县规模宏整、建寺较早的回民寺院。整体建筑为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和伊斯兰教民族建筑特色的建筑风格。寺中有南讲堂、北讲堂、东对厅、水房、古井亭、门楼、望月楼等建筑。是苏北鲁南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所民族寺院。200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火神楼:又称火星楼、火神庙,在古镇老街北大街和正大街的交界处,是古时群众祈福求雨、举办庙会的场所,为跨街明清风格古建筑,与北水门南北呼应。
古码头遗址:位于北水门北侧,风景优美,典故众多,是古往今来见证古镇历史、连接水运的重要港口。东西两侧两个入口,主道是青石台阶,古码头遗址主体保存完好。
古炮楼遗址:位于古码头遗址西侧,是抗日战争时期115 师在马头战斗时留下的炮楼。炮楼临河矗立,楼身枪眼点点,仿佛让人们从和平年代穿越到那烽火连天的时代。
郯马武术文化馆:马头镇武术开展历史较为悠久,在鲁南苏北一带素有“拳术之乡”的称号,郯马武术文化馆主要延伸马头镇武术精神,宣传马头武术文化。
古镇美食
马头糁(sá):又名“肉粥”,一种传统名吃,多用牛羊肉和麦仁、面粉、葱、姜、盐、胡椒粉、五香粉、香油、酱醋等原料,经多道工序制成,浓香扑鼻、香辣可口、肥而不腻,又可祛风除寒、开食健胃,为当地百姓喜爱的早餐。
马头朝牌:因朝牌形状类似古代上朝时用的笏板,故马头的文人墨客以“朝牌”命之。又因炉火烤制而成也称为“烤牌”。马头朝牌趁热吃最香,咬一口,脆生生的焦,软乎乎的香,食盐与花椒的成麻,加上芝麻芬芳,更让人香醇满口,回味无穷。马头朝牌的制作工艺流程独特。大致分为准备原料、发面、揉面、出剂子、揉剂子、制坯、成型、上色、撒芝麻、烘烤等多道工序。马头朝牌美味可口、外酥里嫩,深受人们喜爱,与马头羊肉汤、糁共同代表了是马头美食文化。
马头老八碗:马头老八碗始于建国初期,因其口味独特、经济实惠、老少皆宜,深受人们喜爱。建国初期,物资匮乏、百废待兴。然,齐鲁大地礼仪之邦,历来尊师重道热情好客。故,招待宾客从未怠慢,才有此四碟八碗之宴,此乃待客之最高礼仪,四碟八碗又取之四平八稳之意,寓意人们生活平稳、安居乐业。
清真糕点:基本上是传统中式品种,也是记忆中的小时候味道。我们选料纯正、工艺考究,制作过程中只使用面粉、白糖、冰糖、芝麻、花生油,无香精、无色素、无添加剂,这样做出来的糕点香酥可口、油而不腻。在马头,很多清真糕点店铺都有着百年的历史,生产工艺流程也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文家酱咸菜:酱菜制作工艺考究,色泽黝黑,味道鲜美,久负盛名。每年的秋暮冬初,匠人们把精挑细选的辣菜、胡萝卜、勺子头等按工序放在勾兑好的盐水中腌制。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把腌制好的菜捞出来,晒到半干。每年的春夏之交是炒咸菜的最佳时间,将晒好的菜放在铁锅里,填上瓷缸里的浓盐水,用木柴烧开,再文火细烹炒,腌制的各种蔬菜就成了黑色的咸菜,大街小巷的空气中多弥漫着咸中带香的气息。
古镇牛肉干:选用当地群众自养优质无污染新鲜牛肉,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手工与现代先进工艺进行制作,携带方便、营养丰富,既可做居家、办公的小零食,又是旅游出行的必备美味。古镇牛肉干主要有两种制作方法——烤和炸。烤制的牛肉干,干而不柴,将所有的精华牢牢地锁进每一根牛肉纤维中,每嚼一口都能感受到肉质的弹牙和腌制的美味。而炸制而成的牛肉干则更多了一些油香与酥脆,油润的质感与表皮的焦香相结合,可谓越嚼越香。
马头羊肉汤:马头汤羊肉是经过特殊的烹调加工,装上碗,一半汤,一半肉,汤肉并美。汤,看上去稀,舀起来稠,喝进嘴粘,咽下肚滑,独具鲜、美、香、爽口味;肉,酥而不散,进嘴 则骨离筋化,回味无穷。让人嗅之夺魂,食之酣畅,思之神往。汤羊肉毫无腥膻之味,为冬令食补之佳品, 汤羊肉制作用料考究,烹调独特,其烹调技术程度看似与家常一般,当一般人如法炮制的时候,却总也出不了那种独特的味道,有一种不尽人意的感觉。
郯马土特产
郯马土特产购物中心位于马头古镇沂河岸边,是郯城县第一座综合性的土特产购物商场,集产品展示、销售、采购为一体。购物中心所销售的土特产品分为手工制造、非遗文创、银杏产品、特色小吃、农副产品五大类别,共100余个品种。
中国结:中国结属于饰结的一种,“饰结”又称为“绳结”,具有优美的造型与丰富的色彩,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中国结全称为“中国传统装饰结”。它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当时的绳结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同时还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 “结”因此备受人们的尊重。宋代,词人张先写过“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形容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到了清代,绳结发展至非常高妙的水准,式样既多,名称也巧,中国结真正成为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当代多用来室内装饰、亲友间的馈赠礼物及个人的随身饰物。
鲁班凳:“鲁班凳”是战国时期鲁班发明的,又叫“鲁班枕”,绰号“瞎掰”。它是用一整块木头经过锯、刨、磨、钻、凿、抠、抛光、上蜡等十多道复杂工序制作而成,整个物件共有42个眼和六个面,最终才制作成变化无穷的鲁班凳。鲁班凳能自由打开和闭合,各部分又不会完全分离,形成“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内外结合、相互配合、完美无瑕的奇特家具,真正彰显出老祖宗的智慧。
木旋玩具:郯城木旋玩具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俗称“耍货”,元末明初时期始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港上镇北部的樊埝村。郯城木旋玩具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农村特点而产生的,富有较浓的乡土气息。在发展的过程中,郯城木旋玩具的木旋工艺形成了以圆柱形为主,局部凸凹、粗细结合、曲线流畅的表现形式,具有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夸张传神等特点。2014年,传统玩具(郯城木旋玩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117。在图案设计上,郯城木旋玩具多取材于神话、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其传统作品有古代人物、虎头棒槌、高低棒棒人、燕车、鸟车、八仙花盘、和尚敲术鱼、不倒翁、京剧脸谱、花篮、杂货、木碗、把拉头子、撵钻子等,郯城木旋玩具在传统式样的基础上,产品品类不断创新,已开发出日本娃娃、西游记人物圣诞老人、火车、小鸡啄碎米、京剧脸谱、闪光陀螺、中国古代仕女、铁臂阿童木、胡桃夹子等新产品。
二胡:二胡制作技艺在郯城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清朝年间就已经开始手工制作柳琴、二胡、京胡、板胡、坠琴等多种民族演奏乐器,是远近闻名的“民族乐器之乡”。郯城二胡制作技艺从选材、形制构造、工艺流程,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代表了北方二胡的制作特色,融入了制作艺人对二胡艺术的理解。2014年,二胡制作技艺列入临沂市第四批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公交线路:临沂汽车客运站-郯城汽车站,约25分钟一班,然后转2路公交,鲁南特色小吃街站下车。
旅游路线:路线1(滨河路):古码头遗址—北水门展馆—鲁南第一支部旧址—小穿店—火神楼—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商贾文化馆—郯马民俗文化馆—清真寺—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粮食博物馆—郯马武术文化馆—南门(郯马路)
路线2(通达路):东门(游客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清真寺—郯马民俗文化馆—郯马武术文化馆—粮食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商贾文化馆—火神楼—小穿店—名人馆—鲁南第一支部旧址—北水门展馆—古码头遗址(滨河路)
路线3(郯马路):南门——郯马武术文化馆—粮食博物馆—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清真寺—郯马民俗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商贾文化馆—火神楼—小穿店—名人馆—鲁南第一支部旧址——北水门展馆—古码头遗址(滨河路)
建筑布局
马头古镇以“产城融分区、文旅之重镇”为目标定位,按照“点线面、河路空、文武戏、汉回红、吃住购,树造产”建设理念,传承古镇历史文脉、民俗文化、建筑风貌。同时,在功能定位、古镇布局、空间结构、景观风貌上大胆创新,提升古镇价值,深挖古镇内涵,激发古镇新的生机和活力。
文化传承
近年来,马头镇依托千年古镇的历史节点,对古镇的商贾文化、民族文化、美食文化、红色文化、水运文化、民俗文化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开发,再现“千年古镇,江北水乡”的盛况,古镇焕发出持续的生命力,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1)商贾文化:马头镇傍依沂川,舟楫入运,上至京卫,下抵苏杭,素为鲁南苏北之重镇,物资交流之商埠。历史记载,早在唐朝时这里便已形成适宜人居的村落,因此有“古镇”之称。到了明清时代,此地水旱交通便利,是商贾云集的贸易码头,素有“小上海”之美誉。鼎盛时期,全镇的大小商店和手工业作坊有三百多家,在郯城县有商会之前,马头就有了商会。历史上马头晋商众多,还有专门的晋商商会。雍正年间,八家山西巨商富贾合资兴建山西会馆,位于清真寺北面对门,东西宽60米,长170米。
(2)水运文化:马头处沂河岸畔,地理位置优越、商品贸易极为发达,相传唐代已初具规模,清代以前水陆交通便利。马头镇沿着水分为北水门、颜道口、西道口、大东门等多处集中的商业区。
北水门:马头镇南北大街北端沂河堤岸上的建筑物,这里是南北物资交流的集散地,沂河船工的航标,商贾的驿站,也是游客的中转站。
道口:是水路和陆路的交会处。在北水门东西两侧分别有颜道口和西道口,其中颜道口是为了装卸货物而设的港湾,西道口则是摆渡的优良港湾,是郯邑通磨山、兰山等地的重要关口,同时也是渔船的避风港。
(3)民族文化:马头是水旱交通交汇点,商贸发达,吸引回民从各地(主要为济宁、枣庄、淄博、上海等地)前来定居经商。明永乐三年马头修建清真寺,历经明、清、民国至上世纪末马头居民中有五十余姓氏2000多回民。回民数量的增加也带来了回民文化在马头的发展。
(4)红色文化:马头镇是鲁南地区党的发祥地,马头三小(今更名为求是小学)是中共鲁南第一支部和中共郯城县第一届县委的诞生地。马头镇革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先后涌出了刘之言、刘谐和,高家18名八路军等一大批革命人士和优秀共产党员,用行动阐释了对国家、对党的忠诚。
(5)民俗文化:马头民间文化丰富,历史悠久,特色鲜明。
传统民俗文化—郯马五大调:流行于鲁南地区郯城、马头一带而得名的,又称“郯马调”,也称“淮调”、“五大调”,风格独特,曲调充溢着古声古韵,歌词或雅正婉丽、意蕴隽永,或浅白流畅,浑朴本色,深受百姓喜爱和专业人士推崇。曲目分为爱情类、生活类、故事类、自然风光类、警世劝善类等,被誉为“明清俗曲大型演唱曲失音绝响后,保留下来的‘活化石’”。
传统民俗文化—手工业:马头历史上较有名的手工业门类有红炉业(铁匠铺)、铜匠业、油坊、纺织业等。
传统民俗文化—节庆:开斋节:穆斯林的传统节日,山东省郯城县数千名穆斯林群众在马头镇清真寺聚礼。
端午节:在郯马一带有佩戴荷包和吃粽子的习俗。
(6)美食文化:马头自古商贾云集,民族融合,同时也带来了各地各民族的美食的大融合,典型的地方美食有:—糁、朝牌、挎包火烧、烧鸡、清真糕点等。
沂河滚滚流淌,养育着两岸千万儿女,古老的千年古镇马头,就是沂河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春秋时期,马头古镇周围就有星罗棋布的村庄。汉唐时期已初具规模,宋明时期就相当繁荣,清代达到鼎盛。清末民初,享有“小上海”之盛名。
春秋时期(前770-前256年),郯子游览采莲湖,在今石站处设站休息,得名前站,后改石站。
西汉时期(前206-公元25年),马头西道口、爱国村有人居住。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东海郯人徐勉、徐摛在马头东北处设坛祭祀,后建村庄北墠。
唐朝时期(618-907年),浙地名医李淑钦,徒居郯城县马头镇行医。名誉临郯,远扬徐淮。
元朝时期(1335-1340年),大圩沟建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燕王扫北,各地回民陆续来马头镇定居。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刘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居马头东建一土楼,立村刘楼。1405年,始建马头清真寺。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刘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居郯子花园故址而建村刘花园。林子建村。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班姓在马头东南建村班庄。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高姓在马头南建楼立村,名为高楼。回民哈氏、文氏、王氏陆续来马头定居。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崔庄、何圩子、高圩子、徐大墙等村陆续建村。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境域为郯城县大东安乡。
清康熙七年(1668年),马头镇人口达到七千余户。
清雍正二年(1724年),属郯城县西乡。
清乾隆元年(1736年),修建马头镇清真寺大殿。
清光绪元年(1875年),马头镇广记纸坊店开业。
清光绪初年,皇甫辰先后创办“长发”、“长春”杂货店。
清光绪七年(1881年),马头镇“聚源隆”中药店开业。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丝织业在马头形成。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枣庄回族张守仁来马头镇开办“邮政代办所”。拉开临沂地区近现代邮政的序幕。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马头镇成立《郯城县商业联合会》即“商会”,下设郯城分会、重坊分会、涝沟分会。此为临沂地区较早的商会。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于霭辰创办私立马头镇图始女学,揭开近现代教育在郯马地区的新纪元。
清宣统元年(1909年),于霭辰创办私立马头求是小学堂。马头镇源兴湧棉纱庄开业。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郯城县二区,期间曾改称马头镇。
民国三年(1914年),皇甫辰在马头清真寺西院主办“中华回教俱进会私立群化小学”。
民国四年(1915年),于霭辰、杨枢臣创建琅琊草帽公司,并请准专利五年,开创了专利在临沂地区新篇章。
民国五年(1915年),马头镇“大生昌”中药店开业,“源兴福”钱庄开业。
民国八年(1919年),德国商人在北水门东投资办蛋品加工厂,开启了郯马地区对外贸易的先河。
民国十二年(1923年),樊家彬创办经营土特产的商号“祥茂”开业。
民国十五年(1926年),“郯城县流通券发行董事会”成立,孙寿椿任董事长。
民国十七年(1928年),李春早来马头镇开办“泰记车行”,这是有史证的临沂地区第一家自行车修理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李春早创办《马头镇电灯公司》,《电灯公司》放射出临沂地区电气化的曙光。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在马头镇成立《郯城县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马头镇成立。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郯城县医药合作社》在马头镇成立。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划为郯城县第十一区。
1954年,改建马头镇。
1958年,撤区并乡,改称马头乡,秋,建立马头公社。
1984年,政社分开,因驻马头,故名马头镇。
1995年,马头镇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投资环境三百佳”乡镇,被山东省政府定为“百新工程”的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1999年,马头镇列入山东省人民政府省级工贸园区,并被省政府批准为“乡镇企业示范区”、“中心镇”。
2000年12月29日,高册乡并入。
2007年,马头镇被山东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等十二家单位授予全省十大“最具发展潜力的乡镇”称号之一。
2013年,马头古镇开发项目被列为全省服务业和旅游业重点工程,马头镇被山东省委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获得国家级生态文明乡镇称号。
2014年,马头镇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全省““百强建设示范镇”、“全省十大名镇”。
2023年,马头古镇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
古镇保护
积极推动美食文化、伊斯兰文化、水运文化等六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依托清真寺、古码头遗址、半济堂、源兴涌等古建筑,重新复原建设北水门、火神楼、东门、南门、高家大院等五处历史性建筑;并对古码头遗址进行修复。
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划定并公布了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以及GPS测点;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做到了“ 四有 ”。
对清真寺、鲁南第一支部旧址等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扩建和修缮,并制定了保卫管理制度。
先后编制了《马头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重点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马头镇城镇总体规划》、《马头古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一系列规划设计。规划注重保护古镇的历史格局,对土地使用性质、景观界面、建筑高度、色彩、形式、“ 四线 ”控制,以及历史建筑恢复都作出了一些具体的控制和研究,对古镇保护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2013年11月,马头古镇开发项目被列为全省服务业和旅游业重点工程,马头镇被山东省委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获得国家级生态文明乡镇称号。
2019年07月,马头镇被评为“山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023年11月,马头镇被认定为“第四批全省景区化村庄”。
2023年12月,马头古镇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