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风景区,古代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相映衬,处处蕴藏着扣人心弦的故事传说。景区形成了以三平峡谷为主体,以两条小溪围成的蛇舌形谷地为中心景区,以“山、泉、林、洞”为特色的格局。景区主体景观三平寺始建于公元845年,至今已有1159年历史,几经名人志士捐赠修建,文物古迹保存较完好。现存唐宋文物有毛氏洞石幢,唐玄宗皇帝敕封的“广漳大师”圣旨牌、石公神像和众多的碑铭石刻。三平寺建筑奇特,传说神奇,民间传说内容丰富。风景区群山环抱,环境幽雅,自然景点人文景观丰富,有全省第二大瀑布---龙瑞瀑布,落差39.2米。外貌似狮的狮子峰,体形似龟的龟山,景观奇特的石灯笼、龟蛇柱、虎蛇柱,垂柳碧波的广济潭,造型别致的龟蛇坝、九曲桥,宁静优雅的素茶馆等。
虎爬泉,据传是当年老虎听和尚诵经时闭目流涎,时间一长,口舌干燥,便用前爪使劲扒出甘泉解渴,人们就把这眼泉水叫做"虎爬泉"。民间称之为"仙水",喝了以后会带来好运、安康。
龙瑞瀑布,座落在三平溪出口处的马蹄形山谷中,瀑布集两面广阔的三平溪河水从悬崖绝壁的决口冲出,跌落出宽二十米、高三十米。瀑布腰壁,携刻着一米见方的“龙瑞”二字,乃福建著名诗法家陈奋武先生所题。
龟蛇坝,这是依据三平寺“下水蛇”、“上水龟”南北相辉映的地理位置而建。
三平寺,闽南千年古刹,位于三平山九层岩下,背枕“灵蛇”,前望“神龟”。三平寺院是中国佛教禅宗名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殿正门“三平寺”三字乃赵朴初亲笔题写。寺庙坐落在蛇山山麓,背忱虎林,座北朝南,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为唐代高僧杨义中于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始建。后朝代更迭,屡毁屡修,清乾隆49年(公元1783年)重修寺院;嘉庆23年(公元1817年)重修塔殿;1982年重修祖殿、山门,1984年重修大雄宝殿,1988年重修塔殿。寺院建筑采用传统中轴对称式布局,依次为山门、大雄宝殿、祖殿、塔殿,俗称“三进半”。大雄宝殿右廊壁上镶有清乾隆年间宰相蔡新等篆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记》、《重兴中殿碑记》;三平寺院塔殿后墙正中的“王讽碑”,乃唐朝吏部侍郎王讽,在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因受南度使于宗一案牵累被贬为漳州刺史时,与三平祖师结成好朋友,在义中禅师圆寂后为其撰写了《漳州三平大师碑铭并序》而立的碑,碑文记载了祖师公杨义中一生的经历。因此“王讽碑”是三平寺最重要的文物之一,碑文字迹清秀,堪称墨宝;“石公”佛像,位于塔殿后面围墙上,传闻是三平祖师真容,石刻画像淳朴古拙,有龙门石窟之风格,也是三平寺仅存的唐代文物。
祖殿
祖殿,供奉着“出巡”的三平祖师公,左右两边分别陪祀“蛇侍者”、“虎侍者”,原是祖师生前起居的地方。殿中神像是清道光27年用香樟木雕成的,四肢关节可以活动,被称为“活佛”。
塔殿
塔殿,基座比祖殿高2米,殿正中央祀祖师神像,后面依次为石巩禅师、蛇侍者、虎侍者、潘颜尚书。祖师神像下有一口古井,井里有一口缸,义中禅师的真身舍利就镇坐在缸里。
石公
石公,位于塔殿后山的浮雕半身像,相传是广济祖师真容,是辟邪镇寺之物,起着“石敢当”的作用。这是三平寺仅存的唐代文物,堪称三平寺第三宝。
监斋公祀
监斋公祀,在三平寺祖殿外左侧的一个斋室,传说监斋公生前是义中禅师的厨师。
三平祖师文化园,位于三平寺东侧的小山坡,南起东湖,北至紫竹谷,园区总用地面积13.34公顷(约200亩),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166平方米。文化园的总体布局是以三平祖师铜雕像为核心,由下往上主要有:仰圣广场、六福台、祈福广场、六度台和尚德广场。
广济园,亦称百草园,是广济祖师生前种中草药的地方。园林规模宏大,占地40亩,坐东朝西,园林建设借蛇山之走势,取虎爬泉之水利,得山水之灵气,景色千变万化。园中特有的虎蛇柱既代表祖师公身旁蛇、虎二待者,也是三平宝地的写照。
位于三平寺景区九层岩山麓,距三平寺约500米处,全称为红三团与红九团会师纪念馆。1988年11月建馆,占地约600平方米,包括纪念碑和展览室。该馆是为了纪念1935年7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团和独立第九团胜利会师而建造,是平和县八处纪念性建筑之一。馆内珍藏着三平胜利会师的史料和文物,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基地和教材。
1、可从漳州西客站乘车前往。
2、自驾从平和长途客运站进入东大路--迎宾路--S207--宝丰大桥--S207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