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张掖城北、黑河东侧,处于黑河与山丹河交汇的三角地带,有保护完好的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1.5万亩,占公园总面积的72.8%。公园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湿地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等3个功能区,园内湿地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湿地景观秀美,是张掖绿洲这一内陆干旱区脆弱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水源涵养和水资源调蓄、净化水质、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防止沙漠化和改善区域外气候等重要的生态功能,作为区域关键生态支撑体系,对于维护张掖绿洲及黑河中下游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公园功能结构为“两核一轴”,其中“一轴”是指贯通南湖游客中心至北湖鸟类科普长廊的湿地木栈道精品游览线;“两核”是指以南湖和北湖形成的两个旅游核心,围绕湖区布置以休闲、探险、运动、游戏、科普、观赏、摄影、绘画等旅游功能区。园内还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甘泉府、生态垂钓园、丹顶鹤繁育中心、飞禽保护区、湿地航道,开发运营激情漂流、游船画舫、苇塘垂钓、溜冰运动、趣味自行车、休闲马车等旅游项目。
4路、21路均可直达公园。
1、张掖城北环路延伸段经邮电宾馆往张靖公路方向(到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流泉入口、东入口)。
2、张掖城西环路向北向农垦局,往312国道方向(到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主入口、西入口)。
公园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0°23′45″-100°29′10″,北纬38°56′56″-39°0′6″之间,东至张火公路,南至北二环路,西至黑河东岸,北至兰新铁路,与城区毗邻,城区道路、国道312线、张靖公路直通湿地公园,距国道G54山临高速6千米,国道227线6千米,距张掖军民两用机场16千米 。
公园处于黑河中游祁连山洪积扇前缘和黑河古河道及泛滥平原的潜水溢出地带,规划区南高北低,自然落差20米(1467-1445米),除了黑河河道及径流新河补充水源外,地下水渗出是其主要水源,北郊湿地内有天然泉眼12202个、渠道3条、人工引水排阴沟17条。
甘肃公园土壤类型主要有草甸土、潮土、溪淤土、草甸盐土、沼泽土。大部分为湖积堆积物、系黄褐色、灰绿色的淤泥质土,表层零星分布黄粘土或富含腐殖质的淤泥层。土壤中水分充足,好氧性微生物活动受阻,不利于有机物的矿化,影响成土的方向和进程,形成了以草甸土为主的自然土壤和以潮土为主的耕作土壤。
公园气候属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显著特点是:降水稀少而集中,年降雨量仅129毫米,在时间分布上,多集中在6—9月份,约占全年总量的71.9%,春季降水仅占14%,年内降水分布很不均匀,年际变化较大;蒸发强烈,全区年平均蒸发量2047毫米,干旱指数高达10.3。日照充足,温差大,太阳年辐射总量147.99千卡/平方米,年日照时数为3085小时;多年平均气温为7℃,历年最高气温为37.4℃,最低气温为-28℃,无霜期153天。全年盛行西北风,年均风速2米/秒,最大风速36米/秒,年均大风日数14.9天,最多天数40天,最少3天,年均沙尘暴日数20.3天,最多33天,最少14天。灾害性天气有大风、沙尘暴、干热风、干旱、霜冻、初春低温等。
公园自东向西主要由东泉渠系、阿薛渠系、庚名渠系、黑河(滩)水等四大水系构成,天然河道、引水渠道、排阴沟、排污渠纵横交错,有机井71眼,泉眼(泉域)12202处。除黑河滩无污水排放、庚名干渠泉水与污水可以分流外,其它渠道均为河水、泉水和污水混流。受南部潜水侧向径流和深层承压水的越流补给,地下水自南东向西北运动,水位埋深大部分在1米以内。
甘肃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植物有45科124属195种,禾本科有21属,是属数最多的科,其次是菊科有12属,豆科和黎科分别有11属和9属。乔木优势植物主要为沿河栽培的树种,常见的有红柳、沙枣、杨树等,草本主要有芦苇、长苞香蒲、小香蒲、水烛、赖草、黑三棱、穿叶子眼菜、小眼子菜、三裂碱毛莨、藨草、泽泻、细灯芯草、小花灯芯草、披碱草、假苇拂子茅、菹草、圆囊苔草、水葱、菖蒲等。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常见动物隶属于3纲24目42科75属,包括鱼类、两栖类、鸟类和兽类共4大动物类型共100多种,其中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3种、甘肃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
鱼类
公园有鱼类1目2科15种,分别为大鳞副泥鳅、重穗唇高原鳅、梭形高原鳅、酒泉高原鳅、新疆高原鳅、大鳍鼓鳔鳅、中华细鲫、麦穗鱼、棒花鱼、花斑裸鲤、鲫、草鱼、鳙、鲢鱼、鲤鱼等。
鸟类
公园有鸟类9目16科100种,《湿地公约》定义的水禽在该地区分布有小凤头、普通鸬鹚、大白鹭。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为黑鹳、金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丹顶鹤5种;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为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鸢、苍鹰、棕尾鵟、大鵟、短趾雕、白尾鹞、白头鹞、鹗、燕隼、红隼、燕隼、灰鹤、雕鸮、纵纹腹小鸮、长耳鸮18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