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古镇崇福寺简介
街亭古镇崇福寺位于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美誉的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 街子崇福寺为麦积山下院,古称“灵隐寺”,俗称大寺,坐落在街亭古镇东山。其后改龙山盘结,其前东柯河荡漾,南倚天水名胜麦积山、仙人崖;北峙石门、千佛洞。左侧有佛窑、石莲谷;右侧有温泉度假村。前有诗圣杜甫东柯草堂,后有佛教圣地净土寺。崇福寺独踞其中。
街子东山,因古代山后有片杏林,又称杏林山。又因山呈虎踞龙盘之状,明代前称观龙山。相传明代朱元璋谋臣刘伯温奉命尽斩天下龙脉,观龙山亦未幸免。此后改称改龙山。崇福寺建在改龙山腰,依山顺势而建。上部为杏林观,中部为崇福寺,前部为纪信将军祠。集寺观祠堂于一身,融佛道儒教于一体,是为崇福寺一大特点。其建筑结构,杏林观有凌霄大殿、真武殿、三官殿及南天门;崇福寺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财神殿、圣母殿及药王宫;前院有纪将军祠即城隍庙、钟楼、山门、牌坊及碑坊。所有建筑群中,唯凌霄殿最高大雄伟,气势恢弘;大雄宝殿,飞檐高翘,雕梁画栋,流金溢彩。此二殿为崇福寺标志性建筑。
历史渊
崇福寺年深代远。明永乐大钟虽有“前朝敕建麦积山下院”的记载,但莲花柱顶石可确切证明始建在唐以前。时至1978年,原大佛殿失火,拆除中发现多块奠基砖刻有“弘道”二字。由此推断,崇福寺至晚建于唐高宗弘道年间,可谓历史悠久。又据《玄秘塔》碑记载,全国著名高僧端甫,少年时曾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步入空门,终功德圆满,修成正果。可见当时崇福寺已具相当规模。自弘道以来,至今一千三百余年。其间必多次修葺、重建。寺存明代万历年间大钟及清代石碑记载,有据可查的修葺时段有: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清代康熙十七年(1678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嘉庆十六年(1811年)。
至于杏林观与城隍庙的始建时间,大钟与石碑均只字未提。由此推测,此两处庙宇为清嘉庆以后所建。
晚清以来国势渐颓,崇福寺亦开始衰败。民国时期,国民党伤员于民国廿八年至三十七年(1938—1948年)进驻崇福寺;解放后,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时期,街子小学搬至崇福寺;1959年农中占据药王店,1961年街子附中占用杏林观。直至1975年,中小学分开,各建新校方才搬离。至文化大革命前后,崇福寺除城隍庙外,其余殿宇悉被拆毁,满山高大松柏多被砍伐,一个千年寺院竟成一片废墟。1977年,因修建公社大院,竟将南川村前世间稀有的千年古树——九股白皮松砍伐!
今天的崇福寺
星转斗移,时来运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时逢盛世,百废俱兴。宗教活动得以恢复,文物受到保护,崇福寺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1982年,成立了崇福寺文物保护小组,后又成立了崇福寺观管理委员会。各村选有会长参与其中。从此,崇福寺的宗教活动及重建工程,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从1983年开始兴建老母宫至今,经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依靠庙里香火收入及群众投资投劳,原先的建筑已完全得以恢复,法于古而胜于古,一个新的崇福寺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寺内藏有明代大钟及多块清代石碑,是研究、考证崇福寺历史的重要史料。其中,于2002年根据西安碑林古碑仿真复制的“大达法师玄秘塔碑”,最为珍贵,是崇福寺悠久历史的有力见证。又有著名诗人董晴野先生撰文并亲笔书写的“崇福寺重修碑记”,其文其字,为后世珍品。寺内还有书法大师于右任、著名画家牧歌、天水名家万惠民、孙执中、杜廷楹、屈德洲等人题写的匾额,皆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而今,崇福寺殿宇高耸,错落有致,松柏葱茏,诚为佛家之清凉境界。若登临凌霄殿台,古镇风物定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每月初一、十五,进香者络绎不绝;每年正月初九、四月十八、九月十三庙会期间,将举办法会、道场,并有文艺演出,香客济济,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凡进入街亭景区,到崇福寺观光旅游,当为最佳选择。
现新修山门上的大字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先生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