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弦歌台位于河南省淮阳区城西南隅水静如练的南坛湖中,这里红连映日,碧荷接天,风景优美,景色宜人。
孔子与弦歌台
圣人菜
东周时期,孔子曾三次来陈国讲学,最后一次是公元前489年,楚昭王派人请孔子讲学,但孔子讲的大道理是让统治者如何治国的,让统治者如何如何管理百姓的,陈国的老百姓不愿意了,没等孔子到楚国见到楚昭王,老百姓就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南坛湖的一个小岛上,不给他们吃,不给他们喝,孔子和弟子们饿得头晕眼花。没办法,孔子和弟子们分头到湖边找吃的。鱼是捉不到的,孔子看湖里生长一种现在叫蒲的植物,就拔出来,上边的绿茎不能吃,而下边的蒲根细腻白嫩,脆甜可口,孔子就和弟子们吃蒲根,一连七日,孔子和弟子们就靠蒲根生活下来。现在,这种蒲根叫“圣人菜”,凉拌、红烧味道都很美,成了陈州城各大餐馆里一道特色菜,有客人从远方来,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陈国的老百姓看到孔子七日不曾饿死,还整日给弟子们诵史讲学,便尊称孔子为真“圣人”。后来,陈国人就在孔子被围困的岛上建了一座圣人庙,学名叫“弦歌台”,弦歌台正殿两边的石柱上,镌刻着对联一副,为“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犹自仰高山”,以纪念这位老夫子三次来陈讲学的佳话。
弩台
弦歌台,又称厄台、绝粮祠,位于县城西南隅的南坛湖中,台上现存建筑有二门,正殿七间。正殿是主体建筑,飞檐斗拱,上盖绿色琉璃瓦。周有青石方柱二十四根。正门石柱上镌刻的对联是“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犹自仰高山。”前门上有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立的石匾,上书“弦歌台”三个大字。弦歌台,原名“弩台”,《元和志》说:“后汉陈王宠善射,尝于此教弩”所以得名。汉灵帝时,爆发了黄巾起义,革命军浩浩荡荡,所向披靡,各郡县守兵望风而逃。惟独陈王刘宠占据陈城四面环水的地利,四面吊桥高悬,自带强弩手数千固守此台,义军久攻不下,终于扼住了黄巾军,所以又称“扼台”。到了唐开元年间,孔子庙迁到这里。明宪宗成代六年,知州倪诰重建孔庙并塑孔子和十贤像。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巡按御史谭缵增拓正殿七间,门二座,题曰“绝粮祠”。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巡按御史赵继本改名为“弦歌台”。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睢陈道徐即登增建大门,曰“美富之门”。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28年),知州萧国弼重修殿内塑像,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都御史揆叙重修大殿七楹,改为方形石柱,上复绿琉璃瓦,重修孔子及十贤像。乾隆、嘉庆、咸丰年间又多次修葺,现存的建筑是清乾隆四十八年重建的,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这座被历史文人墨客称之为陈州“八景”之一的弦歌台,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显得破旧。1955年底,在县委、政府的重视下,弦歌台得以整修,修缮了一进院落围墙和正门,重塑了孔子像,使弦歌台正门量现一派巍峨气势。殿内,一尊身高三米,面目慈祥,服饰飘逸的孔子像,端坐在一米五高的石雕像基上。《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孔子集注》、《搜神记》等书都有关于孔子在陈绝粮的记载。孔子在陈三年,还做过陈国的官。
厄台碑
一代儒师、教育家孔子,其杰出的思想集中在这些著作中,不仅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史文人都对他推崇备至,甚至连孔子游说于陈蔡,在陈蔡绝粮这件不大光彩的历史,也被儒家赞为孔子伟绩,一代文学家王禹在陈州《厄台碑》中,把孔子厄于陈蔡与“天地厄于晦月,日月厄于薄蚀,帝舜厄于历山,大禹厄于洪水,成汤厄于夏台,文王厄于里”相提并论。“唐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也吹捧孔子陈蔡绝粮是“圣人齐日月之时,不能违日月之道”。淮阳是孔子教泽所及之地,他的七十二个得意弟子中,淮阳人就占4个,加之孔子在陈绝粮,数千年来,世人共知。所以历代陈人建祠纪念,教化后人不忘儒家老祖宗的困苦与艰辛。一九九六年五月一日,香港企业家,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后为河南这座唯一孔庙捐赠的三米孔子铜像在陈州落成揭幕;台内主要建筑大成殿已修葺一新。目前,国家旅游局将这座名胜列入“孔子周游列国”国家旅游专线必至景点,弦歌台这座历史名胜,不久将成为人们寻古探幽的胜地之一。
保护
1962年4月被淮阳区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