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庄园概况
清顺治元年,王锡衮一家人从龙入关。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王锡衮受封于京西南的保定腰山,其因受封圈占了周边州县大量土地。后来,王锡衮利用圈占的土地,发展农业、广收地租、创建庄园、开办酱园、设立商号。
经过王家几代人的努力,在腰山陆续建起了成套庄园12处,从南到北计有南园、尚礼堂、尊义堂三部分建筑群体。现保存完整的名为“南园”,庄园内部以道为界,分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建筑区,南部为场院,场院外围辅以护庄沟和院墙。庄园现存建筑东路二进院落,中路为四进院落,西路仅存一进院落,称铺子院。各路门的左右置更房两间。庄园每进均置垂花门,门首精工雕刻覆莲垂花,青石雕成的抱鼓相对而设。正门外置影壁一座,长12米,高6米,壁座以石灰石精工雕琢成须弥座式样,据载,仅这座影壁就耗费白银一千两。
保定腰山王氏庄园主要建筑布局成四方形,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内有东西排列四合院两排,四合院各院前后贯通,左右相连。整座建筑以灰色调为主,古朴大方,给人以庄重典雅的感觉。
保定腰山王氏庄园建筑上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她精美的雕刻,这些雕刻有砖雕、石雕和木雕,内容全部以“福、禄、寿”为主题,通过所雕物体的谐音来组成吉祥的祝福。在王锡衮的住处仁和堂,二进院砖雕十分出色,正厅西墀头砖雕是人物、牡丹、桂圆、狮子和金钱豹,营造的是动物和人和谐相处、大富贵、大团圆的极乐境界,下边角柱雕刻有13个小动物,上部有“马上封侯”、“辈辈封侯”,下部有老虎、金钱豹、壁虎、白菜、蝈蝈,意为倾国之财,松树上雕刻出了质感,松针阴阳相背,异常讲究;正厅东墀头砖雕,有人正在拉弓射箭,有公鸡正在打鸣,意为功成名就,下边角柱石雕刻有“三羊开泰”。
有关专家考察后认为,王氏庄园属于北方四合院范畴,仿北京王爷府建造的,它既不同于山西乔家大院,又不同于广东客家民居。王氏庄园建筑技巧也很高超,譬如说磨砖对缝的运用,当年磨砖要求外大里小,里面抹灰,外面严丝合缝,为了粘结牢固,白灰膏里还掺入了鸡蛋清和糯米汁。仁和堂正门对面的大照壁,就全部是磨砖对缝的工艺,长约9米,这么大的照壁在中国北方的民居中十分罕见。这里还是一部近代史的直观教科书,王氏家族和庄园的兴衰,折射了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兴衰;这里还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民俗博物馆,房屋建制、装饰运用、生活场景,都凸显了封建社会大家族的礼教习俗。
她不仅是研究清代民风民俗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近年还成了影视拍摄景地,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天下第一楼》、《风云初记》、《大决战》,电视剧《热土》、《青春之歌》、《天下粮仓》中很多场景在此地拍摄。
保定腰山王氏庄园是一处典型的具有园林风貌并保存完整的清代古建群体。
目前修复开放的南园部分,其建筑格局成四方形,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是四世同堂的大院子。内有东西排列的四合院两排,九个套院,一百余间房屋建筑组成。西路“仁和堂”四进院是老主人王锡衮的住宅区;东路“梦和堂”三进院是王锡索三儿子王佩的住宅区。
四合院各院落前后贯通,左右相连,四进院正院九个门全在条纵轴线上,一进院落的所有门廊金在一条横轴线上。其规制由南而北依次是:商号、庭房、腰房(家庙)、底房(库房);左右计有书房、伙房、长丁屋、更房等。两路中间的大院叫榕花院,是家人举行大型活动的场地和戏楼所在地。院内东西“槐荫道”两旁古槐参天,遮云蔽日。道北排列正门、侧门各两座。“仁和堂”正门外建有影壁一座,壁座以石灰石精工雕琢成须弥座式样,还有虎皮纹上马石一对。庄园主要建筑立下近一米高的直壁式青石台基上,台基高三至五阶不等。院内方砖墁地其形制为单檐硬山灰布瓦顶,抬梁式木构架。建筑色调以灰色为主,古朴大方。砖、石、木雕精妙古典,给人以庄重典雅之感,在我国北方不可多得。
除观赏豪门人户的宅院建筑外,还可看一看内设的各种展览,如大宅院的生活习俗展,顺平文物展,直隶婚俗展等;有可品茶、看戏、换装照像;坐花轿,拜花堂,唱堂会等民俗活动,若有兴趣可以参与。
在庄园高墙内分布有多套宅院,命名为“堂”。整个庄园布局由北往南三道内街隔成四大部分,依次为北园、中园、南园、场院。庄园建成之时,总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成套庄园3处50多套宅院,房屋500余间。
保定腰山王氏庄园是具有中国北方典型特征的古代民居,它采用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规制,并大胆创新,体现了独特的建筑个性,是中国北方民居建筑文化的大观园。
王氏庄园素食文化
大慈阁香油
大慈阁香油概况
大慈阁以“市阁凌霄”之美誉位居“上谷八景”之首,成为古城保定的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大慈阁自古为佛教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曾有“通衢谁建凌虚阁,留与居人作伟观”、“燕市珠楼树梢看,祗园金阁碧云端”、“不染菩提云外出,行慈般若市中悬”等古诗句赞美大慈阁。
大慈阁香油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原产自大慈阁禅院内的香油坊。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在乾隆皇帝途经保定时,因机缘际会,大慈阁香油被乾隆皇帝钦点为御用膳食。
秉承古寺悠久历史,大慈阁香油选料上乘、做工严谨,以精选芝麻为原料,利用小石磨采用特殊工艺加工制作,保持了芝麻香油的古朴风味。大慈阁香油“观其色如琥珀,闻其香则冲鼻,馈亲友为上礼”。
大慈阁香油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内在品质饱经岁月洗礼,历代薪火相传,成为古城保定传统素食文化之瑰宝。
大慈阁香油历史
大慈阁香油坊历史悠久,据载始建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一直以来,大慈阁香油有“观其色如琥珀,闻其香则冲鼻,馈亲友为上礼”、“秉古寺之遗风,传庄园之佳肴”之说。
这“秉古寺之遗风,传庄园之佳肴”很容易引发人们探究的兴致。这古寺是哪座寺庙?这庄园又是哪座庄园?这古寺和庄园今犹在否?这香油与古寺和庄园又有怎样的联系,这里面又有怎样的故事?
经考证,这里说的古寺就是保定大慈阁(也叫真觉禅寺),庄园就是保定腰山王氏庄园。
清代王锡衮受封于保定府后,开始在保定腰山建造王氏庄园。当时,在庄园后厨有一位姓何的小伙子,精明强干,手脚利索,白案红案都很在行,技艺与众不同。每天饭菜花样层出,味道鲜嫩清香,老幼皆宜,众人不免交口称赞。王锡衮一家久居关外,长年戎马生涯,无暇过多顾及饮食,再加之东北天寒地冻,食品种类不多,难得消受这中原内地的珍馐美味。何姓小伙子靠其出类拔萃的后厨技艺,甚得庄园主人喜欢,很快便当上了伙房的掌勺大师傅。
一日,王锡衮与管家谈起后厨事,管家告诉他饭菜之所以味道独特,除了菜品精细外,还缘于何姓小伙子用的小磨香油味道独特。等到王锡衮把何姓小伙子叫到跟前问起这香油技艺的来历,没想到小伙子面露难色,几番欲言又止。精明的王锡衮觉得这里面定有隐情,经多方开导和一再追问,小伙子才吞吞吐吐述说起来。
原来,这何姓小伙子祖居易州,其祖先何伯祥曾经在元朝为官。在金朝末年,国势日衰,河北一带盗寇蜂起,局势混乱。家在定兴的张柔乘机聚众结寨,招兵买马,建立队伍,族党壮士纷纷响附,势力很快扩大。他的行为和势力引起金国中都经略使苗道润的注意和赞赏,发现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招为朝庭所用,先是任命他为定兴县令,不久又提拔为青州防御使。而此时,何姓小伙子的先祖何伯祥就在苗道润麾下。后来,苗道润被其副将贾瑀陷害,张柔怒传檄苗道润的部下,发誓为他复仇,这位何伯祥想方设法得到苗道润所佩的金虎符,并把它进献给张柔。于是,众人就推举张柔代行苗道润的职权,这位何伯祥也一直跟随张柔南征北战。
蒙古兵出紫荆口,张柔率所部于狼牙岭迎击,马倒被俘。蒙古人知道张柔的重大价值。遂许诺承认和保留张柔在金朝时的所有职务和级别,继续维持他在河北一带原有的“世侯”地位,对辖区继续进行统治和扩充。即集军事、行政、财政、监察等大权于一身。世侯的权力可以父去子继,兄终弟及。在自己封地内还可以开设幕府,招贤纳士。
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已被元蒙提拔为保州都元帅的张柔感到满城临近西山,地区狭小,又位置偏僻,对加强东部、南部广大地区的统治和进一步发展壮大势力很不方便。而东面的保州城,地处平原,又为南北要塞,战略地位显然要比满城重要得多。这年春天,张柔移镇保州,走进顺天府这座荒芜之城。他看好这块风水宝地,开始了对保州城的重建和复兴工作。由于工程浩大,费时长达数十年之久,动用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参加施工的劳力,除了军队、当地民夫之外,还有大批从南方来的工匠艺人。许多文人才俊因战乱外逃,张柔就招贤纳士,用为府中幕僚,帮助他运筹谋划。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元好问撰写的《顺天府营建记》和文学家郝经写的《临猗亭记略》中都记载了重建后的保州城,规模空前,气势宏大,幽美宜人。在保州营建的过程中,恢复和新建15座佛寺,11座道院,4座神祠。重点创建了大慈阁,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说:“独大慈阁出侯新意,尤为殊胜,金碧灿然,高出空际,唯燕中仁王佛坛成于国力,可等而上之耳。”大慈阁为官方寺庙,不同于普通寺庙。当时,何伯祥带领部队南征平定南宋,其弟何伯策曾经参与了大慈阁等寺庙的建筑工作,并出任管理大慈阁等寺庙的官吏。
在元蒙时代,僧侣、道徒皆享有政治与经济上的特殊优遇,寺庙可以获取土地及经营射利。故此,大慈阁所有不仅限于土地、山林川泽,还兼营窖冶、作坊、典库、浴堂、店舍、栈场等商业与手工业。在众多行业中,何伯策及其家族在大慈阁名下经营的香油坊最为出名。其香油味道独特,特色鲜明,久而久之,民间便呼其为大慈阁香油。
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鉴于何姓家族在元朝为官的经历,为逃避打击,他们在无奈之下流落到易州、完州等农村躲避灾难。家道中落后的何姓家族,抱着“一招鲜吃遍天”的朴实观念,一直传承着小磨香油的技艺,在乡间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由于连年战乱,何姓家族也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何姓小伙子为生活所迫只好投奔保定腰山王氏庄园成为庄园佣工。
王锡衮听完这何姓小伙子的一番表述,不禁唏嘘不已,世事无常,风云变换!同时,王锡衮从他的经历中发现了商机,香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大有可为,也开始更多的关照何姓小伙子。王氏庄园发展很快,等到开始筹备香油坊时,已经人到中年的这位何姓小伙子自然而然成为大慈阁香油坊的大掌柜。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但保定腰山王氏庄园秉承的大慈阁香油却历代薪火相传,虽岁月沧桑变迁,但其古朴风味依旧飘香!
大慈阁素面
大慈阁素面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原产自大慈阁禅院的斋堂,距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大慈阁素面起源于大慈阁禅院,传承于腰山王氏庄园。
大慈阁素面属于佛素范畴,即寺庙里的素斋,注重清淡、善巧。
大慈阁素面有养眼之面、开胃之面、印心之面之美称。
养眼之面:面相好是大慈阁素面首个标准,大慈阁素面强调外观摆型、颜色搭配。面白、汤棕,配上绿菜、番茄、香菇,增进食欲。
开胃之面:主要在汤料的熬制,俗话说:面在味,味在汤,汤显功。味道即王道,面汤要熬,辅以养生的枸杞、大枣、当归、姜丝等味料,经过文武火数小时的交融煮制,辅料完全释放汤中,浓醇深厚,形成大慈阁素面独具匠心之味!
印心之面:好面自有好滋味,大慈阁素面之面粉取自麦心而成,根根劲道爽滑,加之配以大慈阁自产的大慈阁香油、大慈阁麻酱做调味品其回味无穷!
大慈阁酱菜
大慈阁酱菜概况
大慈阁以“市阁凌霄”之美誉成为保定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大慈阁自古为佛教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慈阁酱菜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途经保定,因机缘际会,大慈阁酱菜被乾隆皇帝钦点为御用膳食。
大慈阁酱菜为传统工艺酱制,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其特点甜、咸、嫩、脆,酱香浓郁。
大慈阁酱菜购进原料,务求精良,不惜重价。如收购小红萝卜,论个给价,但必须保持嫩脆。收购韭菜花,则要鲜嫩的纯花,不带花籽、花铃。但收购价格往往要高于普通韭菜花的一倍。这样的原料制成的成品,质优则无柴,食之无渣滓。
大慈阁酱菜为保证口味纯正,其售卖环节要求严格,酱菜要存放在酱缸内,售卖多少出缸多少,从出缸到顾客手中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大慈阁酱菜营养丰富、品种众多,有大慈阁酱包瓜、大慈阁酱八宝菜、大慈阁酱黄瓜、大慈阁酱子萝、大慈阁酱地露、大慈阁酱五香疙瘩头、大慈阁酱花生仁等三十个品种。其形状有条、丝、丁、角、块、片,颜色呈酱黄色或金黄色。
上述各种酱菜可以篓装、瓶装、袋装或再配以酱杏仁、酱核桃仁等辅菜制成什锦酱菜,其风味古朴,色、香、味、形具佳。
数百年来大慈阁酱菜既保留了自己北方风味的优良传统,又逐步吸收南方酱菜特长,形成自己独有的生产工艺,始终保持着甜、咸、嫩、脆,酱香浓郁的老辈子口味。
大慈阁酱菜历史
大慈阁酱园的创始人是元朝蔡国公张柔部将、元朝易国公何伯祥之弟何伯策。
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时任元朝保州都元帅的张柔移镇保州(保定),开始对保州城的重建。当时,何伯祥带领部队南征平定南宋,其弟何伯策曾经参与了大慈阁等寺庙的建筑工作,并出任管理大慈阁等寺庙的官吏。
在元蒙时代,僧侣、道徒皆享有政治与经济上的特殊优遇,寺庙可以获取土地及经营射利。故此,大慈阁所有不仅限于土地、山林川泽,还兼营窖冶、作坊、典库、浴堂、店舍、栈场等商业与手工业。在众多行业中,何伯策及其家族在大慈阁名下经营的酱园尤为出名。其酱小菜甜、咸、嫩、脆,酱香浓郁,久而久之,民间便呼其酱园为大慈阁酱园,呼其酱小菜为大慈阁酱菜。
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鉴于何姓家族在元朝为官的经历,为逃避打击,他们在无奈之下流落到易州、完州等农村。家道中落后的何姓家族,抱着“一招鲜吃遍天”的朴实观念,一直传承着大慈阁酱菜的技艺,在乡间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由于连年战乱,何姓家族也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清顺治四年,正黄旗武官王锡衮受封于保定腰山定居,并开始兴建腰山王氏庄园,此时,何伯策的后裔凭着高超的厨艺也已成为王氏庄园伙房的大师傅。随着腰山王氏庄园的兴建,王锡衮带领族人开始经商,同时,并特意设酱园腌制酱菜售卖。王氏族人创办的“和”字商号遍布全国,他们把自己腌制的酱菜同其他货物一并通过“和”字号行销各地。由于王锡衮为人宽厚又深谙商道,“和”字号的生意如日中天。
清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出巡至保定,特到当时在棉花种植、生产、纺织和加工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的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观视。时值天气燥热,在用膳时乾隆皇帝食欲不振,这时王氏族人将自己腌制的酱菜呈上,乾隆皇帝食后甚喜,并对该酱菜独有的鲜、甜、脆、嫩的口味大加赞赏,遂钦点王氏庄园的酱菜作为宫廷御膳。乾隆皇帝到大慈阁上香时,特将该酱菜作为素斋赠与僧众。
历史上记载的乾隆御题棉花图,该棉花图便是由当时的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此次观视王氏庄园棉行的种植、生产、纺织加工为背景组创而出的。
新中国成立后,为能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有着老辈子口味的大慈阁酱菜,大慈阁酱园的传人本着尊重历史才会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亲自主理秘方,并在太行山下种植了数百亩绿色良田,不仅在源头上控制了酱菜选料的原始品质,而且还在腌制过程中一直采用传统工艺保持了大慈阁酱菜既有的老辈子口味。
大慈阁酱园概况
一说起那条充满老辈子味的谚语:“开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想起了充满酱味的老城生活和酱园作坊。
酱园业所经营的物资“酱、醋、盐、油、米、面”样样都是人民日常所需。酱园前店后坊,外面销售成品,内园手工制作,右面出售、面酱、酱菜、酱油、醋、腐乳、盐等,左边卖米、面。老百姓去一趟酱园店,可以买回大部分的日常饮食所需。“民以食为天”,吃是第一件大事,酱园业顺应了百姓的需求,自然兴旺。当然,也因经营优劣,经历兴衰成败。
大慈阁酱园为坐北朝南的三开间青砖瓦房,并砌有高大的女儿墙,正面门楣有刻石“大慈阁酱园”五字,每当人们走到酱园门口,就能闻到酱菜飘出的特殊香味,店堂右酱左米,右称湿柜,左称干柜,湿柜三眼大油缸在前,柜台上摆满各式酱菜,店堂北墙上方挂着黑底金字“大慈阁酱园”的招牌。酱园的后园排满几百只大酱缸,做好的酱菜、面酱、酱油上覆青石板盖,晴则去盖曝晒,雨则遮盖防雨。
大慈阁酱园起源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乾隆年间曾被钦点为宫廷御膳,是我国最古老的酱园之一。这家酱园的创办人是元朝蔡国公张柔部将、元朝易国公何伯祥之弟何伯策。
保定许多酱园也大同小异,几乎一个模式。酱园业占了百姓日常生活所需众多内容,成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酱油又称清酱,做酱油要头年腊月贮存河水,保定的酱园多用一亩泉水,候伏日用。上好的黄豆在大锅里蒸煮后,搅入面粉,然后摊在席上晒到出醭,再放到盐水缸里,在太阳下暴晒。生抽酱油要变成老抽,还要再晒两三个月。制作酱油,主要就是伏晒。
酱园的创办与经营都有它的巧妙构思,据说:经售盐为制酱必需,酱可制成酱油,又可制酱菜;用米酿酒,用酒制作乳腐,乳腐又作豆腐干;销售面米、米酿酒、面制酱,样样连环搭配,原料统一采购,自制自销,省去不少中介盘剥。
大多数酱园兼营粮食,其中还有个道理,那就是充分利用延搁资金,掌握价格规律,酱园业造货期自每年四月起,此时购进大量豆麦等到八月份出货销售,所得现金不能搁起来,就趁农民粮食收割后必须如期用现金缴租完税之机降价用剩余资金收购粮食,翌年三四月青黄不接,粮价回升,又可出清存货,趁新麦上市低价收进制酱原料。他们看清货源行情,把握时机一进一出,利润可观。当然也非一顺不变,经商风险时伏,一旦失策必然优胜劣汰,或经营者不能自律,一旦富裕起来,忘乎所以,奢侈挥霍亏空资金,自然会从商场上败下阵来。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的确有其道理。为将帅者,乃三军之魂也!商户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不能丢了“魂”的!
大慈阁糕点
大慈阁糕点概况
大慈阁以“市阁凌霄”之美誉位居“上谷八景”之首,成为古城保定的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大慈阁自古为佛教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慈阁糕点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创始人是元朝蔡国公张柔麾下的部将何伯策。大慈阁糕点虽历史久远、世代相传、味美色佳、独具风味,但在历史上最初只有皇帝、大臣、大慈阁僧众等少数人才能享用。
大慈阁糕点有外用糕点、内用糕点两大类,讲究现吃现烤,味美色佳、独具风味。
外用糕点主要用于进贡、馈赠、恩赏等。
内用糕点分为应时糕点、常年糕点、到门糕点、宴席糕点、节用糕点五类,各类皆独具特色。
应时糕点是根据花卉开放季节而制作,有春季的藤花饼、百合饼;夏季的薄荷饼、绿豆饼;秋季的菊花饼、桂花饼;冬季的萝卜饼、豆沙饼等。常年糕点有大酥合、菊花酥、百合酥等。到门糕点是专作宾客上门款待用,如一口盅、棉花糖。宴席糕点是根据宴席的性质而做,如寿宴用“寿”字饼、“如意”饼等。节日糕点有元宵、月饼等。
大慈阁糕点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城保定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瑰宝!
大慈阁糕点历史
大慈阁糕点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创始人是元朝蔡国公张柔麾下的部将何伯策。大慈阁糕点虽历史久远、世代相传、味美色佳、独具风味,但在历史上最初只有皇帝、大臣、大慈阁僧众等少数人才能享用。
南宋宝庆三年,已被元蒙提拔为保州都元帅的张柔移镇保州(保定),开始了对保州城的重建和复兴。由于工程浩大,参加施工的劳力,除了军队、当地民夫之外,还有大批从南方来的工匠艺人。许多文人才俊因战乱外逃,张柔就招贤纳士,用为府中幕僚,帮助他运筹谋划。
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元好问撰写的《顺天府营建记》和文学家郝经写的《临猗亭记略》中都记载了重建后的保州城,规模空前,气势宏大,幽美宜人。在保州营建的过程中,恢复和新建15座佛寺,11座道院,4座神祠。重点创建了大慈阁,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说:“独大慈阁出侯新意,尤为殊胜,金碧灿然,高出空际,唯燕中仁王佛坛成于国力,可等而上之耳。”大慈阁为官方寺庙,不同于普通寺庙。当时,何伯祥带领部队南征平定南宋,其弟何伯策曾经参与了大慈阁等寺庙的建筑工作,并出任管理大慈阁等寺庙的官吏。
在元蒙时代,僧侣、道徒皆享有政治与经济上的特殊优遇,寺庙可以获取土地及经营射利。故此,大慈阁所有不仅限于土地、山林川泽,还兼营窖冶、作坊、典库、浴堂、店舍、栈场等商业与手工业。在众多行业中,何伯策及其家族在大慈阁名下经营的糕点铺尤为出名,该糕点现吃现烤,其味美色佳、独具风味。久而久之,民间便呼其为大慈阁糕点。
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鉴于何姓家族在元朝为官的经历,为逃避打击,他们在无奈之下流落到易州、完州等农村躲避灾难。家道中落后的何姓家族,抱着“一招鲜吃遍天”的朴实观念,一直传承着大慈阁糕点的技艺,在乡间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由于连年战乱,何姓家族也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何姓小伙子为生活所迫只好投奔保定腰山王氏庄园成为庄园后厨佣工。何姓小伙子靠其出类拔萃的后厨技艺,甚得庄园主人王锡衮的喜欢。保定腰山王氏庄园发展很快,在开办糕点铺时,大慈阁糕点铺的传人何氏小伙自然而然成为糕点铺大掌柜。
现今随着世人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为使更多的人们能品尝到大慈阁糕点,大慈阁糕点的传人亲自主理秘方、传授技艺、培养人才,使这一历史久远的传统风味糕点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大慈阁糕点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古城保定饮食文化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