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区特征
主副坝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43米,坝顶长452米,先后采用水中倒土和碾压法填筑。副坝1座,位于右岸山坳,最大坝高35米,坝顶长327米。溢洪道设于右岸,净宽50米,设有5孔每孔宽10米高7.5米的钢弧形闸门控制,设计最大泄洪流量3570立方米每秒。输水洞设于主坝右侧,断面直径2.7米,设计最大输水流量可达50立方米每秒。坝后电站装机6台共7220千瓦。水库淹没耕地1.02万亩,迁移6041人。总工程费165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40.05万元,设计灌溉面积14.2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62万亩。
常溢洪道在主坝右岸的长堤副坝,净宽18.4米,堰顶高程33.81米(水库正常高水位34.81米),设钢筋混凝土弧形闸门,设计最大泄洪流量317立方米每秒。
工程建设
水库于1958年11月动工兴建,1961年1月竣工。完成土方96万立方米,石方4.89万立方米,混凝土5100立方米。库区淹没耕地2.15万亩,迁移人口1.14万人。总工程费74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36万元。水库建成后,经多年运行和维修加固,工程日益完善,灌溉面积扩大到14.57万亩。灌区原是个苦旱地区,粮食亩产不到100公斤,尤其是马冈区受旱最严重,一年粮食只能吃五六个月,比较富裕的农民也只过着“七薯三米”(即七成杂粮,三成大米)的生活。大沙河水库建成后,90%的农田得以自流灌溉,粮食自给有余。灌区粮食亩产在1977年大旱之年超过阳河上,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防洪、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集水面积429平方公里,总库容1.52亿立方米。
湖区历史
1958年11月至1959年12月兴建。湖区东北临竹径,南界花桥温泉,西傍桃源洞,北抵三饶塔山,方圆约四五十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20万平方米,蓄水量2.8亿多立方米,是潮汕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周围群山环抱,峰峦叠翠;湖面波光粼粼,原72座山峰,如今尽为岛屿,浮坐湖上,千姿百态,景色妖娆;气候适宜,加以交通方便,一举为远近驰名的旅游胜地。60年代,中共广东省委书记陶铸视察至此亲笔题字。全国著名画家应野平等也曾来此浏览,即景留下一批书画。80年代起,湖区专设旅游服务机构,配游艇数艘;水电站周围增缀假山喷泉、动物走廊、文化室;并有专供游客住宿的雅致餐厅、茶座、招待所。四季游客,络绎不绝。 乘船穿其中,可观周围群山72峰,有鹰山、桃山、鲤鱼岛等景观。山影倒映湖面,游艇飞驰,凉风送爽,尤令人心旷神怡。
景区特色
汤溪水库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地区,是广东省东部的大型供水水库。1997年来该水库频繁在10~11月份发生蓝藻水华,但在2003年,蓝藻水华提前在7月份发生。对影响蓝藻水华发生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2003年蓝藻水华提前发生的原因。汤溪水库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流域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其中5月份降水多,水库营养盐输入量大;该水库浮游植物生长基本不受N、P营养盐限制,具备蓝藻水华发生的N、P营养盐基础。在4~11月份,水库表层水温为25~35℃,适合蓝藻水华的发生,水温与蓝藻、微囊藻的丰度具有显著相关性,较高的水温是蓝藻水华发生重要条件之一。在具备充分营养盐与适合水温条件下,水体稳定性是控制汤溪水库蓝藻水华发生时间的关键因子。2003年全年的降水仅为多年平均值的76.8%,且汛期7月份降水量只有64mm,远小于往年的同期降水量,汛期反常的水体稳定性导致了蓝藻水华的提前发生。
旅游提示
最佳旅游时间
5月份-10月份
交通路线
普通公路:走铁井线,过黄冈河大桥后约50m,向左拐(往三饶方向)直走20多公里。
高速:上汕汾高速,往厦门方向,在黄冈出口,左转(向北方向)直走,约20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