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概况
冲巴湖水库大坝经高压摆喷灌浆加固处理,实际防渗轴向总长度876米,灌浆1.05万余米。防渗加固后,主坝背水面坡角线以外200米范围内,原沼泽地带干枯,植被枯萎。经过二个汛期的考验,再未发现任何散浸、管涌等渗漏通道现象。
实践证明,在高寒冻融地区,采用高压摆喷灌浆防渗加固技术,对砂砾石土坝进行加固处理,虽然在西藏水利工程治理中尚属首例,但高压摆喷灌浆技术在本工程中的成功运用说明,该技术适应范围广,技术可靠,经济合理,是一种有效的防渗处理方法,值得在高原地区进一步推广使用。
2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
冲巴湖为一天然冰川湖泊,水位4570m左右。东、西、南三面环山,分水岭高程多在5200m以上。湖周以冰蚀地貌为主,古冰川遗迹遍布,见由侧碛垅、中碛垅和终碛垅。唯西北角湖泊出口地形较低,出口冲巴涌曲,河谷两侧冰碛阶地高出河床约10m。河谷宽约39m,主坝左侧冰碛阶地宽约320m,为一鞍部地形。
2.2地层岩性
水库两侧分水岭地带出露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有轻度变质,岩石走向NE、倾向SE或NW、倾角20°~25°。南部为喜马拉雅山期花岗岩和花岗质片麻岩。发育有NE和NW向两组断裂。北部及滨湖一带均分布冰碛和冰水或湖积的泥砾、砾卵石和泥质松散堆积物,多有泉水出露。
各建筑物均坐落于第四系冰帻和湖积松散堆积物上,自上而下大致分为三层:即砂砾石夹中、细砂层,厚度3~17.5m,K=8.3×10~3.7×10;粉细砂与粉质粘土或砂壤土互层,厚5.5~20m,K=1.6×10~6.9×10;卵砾石层,厚10~20余m K=9.12×10~5.7×10,相对不透水层砾质粘土,厚度5~10m,K=2.3×10~6.5×10。区内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按成因上层滞水和潜水两种类型。上层滞水主要分部在砂砾石夹中、细砂层中,水量较小,潜水主要赋存于粉细砂、卵砾石层中,水量丰富。主要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及湖水补给,地下水位随季节性变化明显。
2.3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工程处于喜马拉雅山褶皱带的中部。近期上升强烈,历史上无强震记载。1960年8月21日,在工程区以北约40km的康马一带发生一次5级地震,对工程区无影响。工程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