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蝴蝶兰(Phalaenopsis malipoensis Z. J. Liu)是兰科、蝴蝶兰属植物。附生于树干或树枝的树皮上,以扁条状的根紧贴而生,叶2-5片,卵形,深绿色,花序总状,常有花3-6朵。花细小,唇瓣有2个黄色斑块,花期4-5月。
麻栗坡蝴蝶兰分布于中国、缅甸、越南等国。生于海拔600-1300米的石灰山林中树上或林下岩石上。
麻栗坡蝴蝶兰的颜色清新淡雅,小巧玲珑的花瓣,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高,科学及文化意义大。
麻栗坡蝴蝶兰分布于中国、缅甸、越南等国。生于海拔600-1300米的石灰山林中树上或林下岩石上。在中国云南的麻栗坡地区有野生,自然分布于海拔800-1000米的天然杂木林中。生长适温20-28℃,易栽培,喜中等光照。
枚叶宿存于冬季;长圆形到椭圆形,长4.5-7.0厘米,宽3.0-3.6厘米,基部宽楔形圆形,先端斜钝到锐尖。总状花序3-4个,从茎基部发出,长8.0-15.0厘米,疏生3-4朵花;花序梗绿色,具2-4枚膜质鞘;脊柱直;花苞片黄绿色,三角形披针形,长2.0-4.0毫米,渐尖。花直径1.2-1.6厘米。萼片和花瓣白色,有时微染淡黄,唇瓣白色带橙色或橙黄色,花盘和中裂片的中部微染褐色,柱头白色,基部前方有1-2个新月形或半圆形的棕色斑纹;花梗和子房白色,微染淡绿色,1-1.3厘米。中萼片呈长圆状椭圆形,长7.0-9.0毫米,宽3.0-4.0毫米,钝;侧萼片呈斜卵状椭圆形,长6.0-7.0毫米,宽4.0-5.0毫米,基部贴生于柱足,有时背面具龙骨状突起。花瓣匙形或狭倒卵形,长6.0-8.0毫米,宽2.0-3.0毫米,圆形;唇瓣3浅裂;侧裂片近披针形,直立,近平行,与中裂片形成U形,长2.0-3.0毫米,两侧裂片之间具2个橘黄色的胼胝体;中裂片宽三角形,长4.0-5.0毫米,宽6.0-7.0毫米,先端具3小裂,基部具1个深叉开的胼胝体,中央具1个新月形的附属物,每个叉开的胼胝体分裂成2条丝,丝长约3.0毫米,蕊柱长4.0-5.0毫米,蕊柱足长1.0-2.0毫米。花期4-5月。
蝴蝶兰属隶属兰科万代兰族指甲兰亚族,约有4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洲至澳大利亚。该属植物均为附生草本根肉质,发达,从茎的基部或下部的节上发出,长而扁;叶质地厚,扁平;茎短,具少数近基生叶(吉占和等,1999)。蝴蝶兰属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世界各地有很多的爱好者和较大的市场需求,其中不少爱好者非常热衷于对原生种的收藏,因而对野生的蝴蝶兰属植物的保育也颇受关注。
中国原有记录蝴蝶兰属6种,直到2004年,刘仲健、陈心启等人在云南东南部文山州麻栗坡县下金厂发现了麻栗坡蝴蝶兰,使记录增至7种。
麻栗坡蝴蝶兰与原产印度、缅饲、越南和中国西与云南的罗氏蝴蝶兰(Phalaenopsis lobbii (H. G. Reichenbach) H. R. Sweet)十分相似,但后者唇瓣有2个对称褐色斑块,故有人认为麻栗坡蝴蝶兰是罗氏蝴蝶兰的变种,麻栗坡蝴蝶兰的发现为未来蝴蝶兰育种提供了又一个优良种质。
麻栗坡蝴蝶兰与囊唇蝴蝶兰(Phalaenopsis gibbosa Sweet)十分相似,囊唇蝴蝶兰花均为白色,唯不同的是花瓣较短和较宽可以与麻栗坡蝴蝶兰相区别。
麻栗坡蝴蝶兰的颜色清新淡雅,小巧玲珑的花瓣,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高,科学及文化意义大。
2021年,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级。
2019年,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2015年,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濒危(EN)。
2013年,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近危(NT)。
分布区小,栖息地明显退化,种群减少;分布区小,栖息地明显退化,种群减少;数量极少。
生境退化或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