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然大怒(拼音:bó rán dà nù)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孟子及其弟子《孟子·万章下》。
勃然大怒(勃然:突然)指突然间变脸大发脾气。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孟子及其弟子《孟子·万章下》:“孟子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勃然大怒”。
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希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了齐国后,齐宣王在行宫接见了孟子。
齐宣王向孟子问关于公卿的事情。孟子说:“王要问的是哪一类的公卿?”齐宣王问道:“公卿难道还不一样吗?”孟子回答说:“不一样。有和王室同宗族的公卿,有非王族的公卿。”
齐宣王说:“我请问和王室同族的公卿。”孟子答到:“君王若有重大错误,同宗族的公卿便加以劝阻,如果反复劝阻还不听从,就把他废掉,改立别人。”齐宣王一听,勃然大怒,马上变了脸色。孟子接着说:“君王不要生气,您问我,我不敢不讲老实话。”停了一会儿,齐宣王的脸色才逐渐好转。
纵观历史,天下成大事者均是喜怒不形于色之人,若一时气怒,不仅伤身,还会为日后成大事设下重重“关卡”。愤怒情绪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如果这种情绪占了主导,就不能自制。愤怒情绪极易破坏正常的人际关系,轻则伤了和气、影响团结,重则控制不住自己的理智,闹出不该发生的事来。所以,作为一个理智的人,纵然做不到喜怒不形于色,也应该学会克制愤怒,不被情绪所左右,更不可轻易的勃然大怒。
“勃然大怒”指突然间变脸大发脾气。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汉·蔡邕《琴操·河间杂歌·周金滕》:“是时周公囚诛管蔡之后,有谤公于王者,言公专国大权,诈策谋将危社稷,不可置之。成王闻之,勃然大怒,欲囚周公。”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大姓夫妇见他说得可恶,勃然大怒。”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八九回:“金相勃然大怒,令把塑像毁碎,画像铲除。”
勃然大怒—怒发冲冠—怒气冲天
“勃然大怒”和“怒发冲冠”、“怒气冲天”意义相近,皆有表示发怒的意思;区别在于“勃然大怒”侧重于突然发怒,“怒发冲冠”则是强调由于“义愤”而发怒。“勃然大怒”和“怒发冲冠”只用于人及其神态,而“怒气冲天”还可用于语言文字一类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