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6年到1989年期间,非洲、亚洲的部分地区就曾经遭到了严重的蝗灾。
在2004年,非洲也曾经爆发了严重的蝗灾,沙漠蝗虫给非洲西北部造成的谷物损失达30%。
在我国,也曾经多次爆发蝗灾,根据《中国飞蝗生物学》的数据,在近代以前的2000多年里,“大规模的蝗灾达到804次”。
那蝗虫原本就存在,为什么有时候会爆发蝗灾呢?
第一个因素就是蝗虫的繁殖能力很强,平均一只雌性成年蝗虫就能产下400粒蝗虫卵,最高的产量可以产下多达700多粒蝗虫卵。再加上蝗虫成虫的周期很短,从被孵化开始,只需35天左右就能成虫,这些蝗虫就会开始加入产卵大队。
成虫蝗虫会存在天敌,但是蝗虫卵几乎不存在天敌,因为蝗虫会把它们的卵产在沙地里。理论上来说,只要温度、湿度都合适,那这些蝗虫卵可以存活很长时间,在合适的时机,这些蝗虫卵就会孵化。有时候,几代之前甚至是去年的蝗虫卵都还可以孵化。
蝗虫是变温动物,它们的生长速度和气温有很大的关系,温度高,蝗虫的生长发育就快。在气温40℃左右的环境下,蝗虫基本上一个月就会繁殖一代,而每代蝗虫的存活期为3个月,这样一来,蝗虫每繁殖一代,蝗虫的种群规模就会扩大20倍。
第二个因素就是气候的影响。前文我们也提到了蝗虫的生长情况和气温、湿度等方面有很大的联系。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蝗虫观察项目的研究,在2020年前后非洲爆发的那一场蝗灾,成因是在2018年,阿拉伯半岛出现了降雨量增多的气候异常情况。
原本这些地区比较干旱、炎热,随着降雨增多,当地的气候条件变得更加温暖、潮湿,成为了这些沙漠蝗虫繁殖的温床,为它们的爆发式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蝗虫数量越来越多,最终变成了蝗灾。
蝗灾的影响太大了,当它们把周围的植物吃光后,它们就会成群结队迁徙到其他地方寻找食物,每天可以飞行150公里远。而在飞行过程中,这些蝗虫还会产卵,这些蝗虫卵在合适的气候条件下又会孵化。所以,在两三年前,非洲的那一场蝗灾横扫过去以后没多久,有一些地区的蝗灾又卷土重来。
该怎么消灭蝗灾?
蝗灾影响太大了,虽然它们的繁殖能力很强、飞行能力也很强,但是并不意味着蝗灾没法控制。
因为蝗虫本身就有很多天敌,包括家禽、鸟类、蛙类等很多动物都是蝗虫的天敌,例如以蝗虫为主食的粉红椋鸟,它们一天就能吃掉120—180只蝗虫。有一些菌类也会让蝗虫治病而亡。
在历史上,我国也曾经多次发生蝗灾,但是现在我们这里很少有蝗灾出现了,而我们消灭蝗虫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使用鸡、鸭、椋鸟等天敌来制衡这些蝗虫。
在我国祁连山的高山草原,家禽就是防治这些蝗虫的主要手段之一。当这些家禽散养2个月后,就能降低蝗虫密度60%。而且,这些散养的加强还能卖钱,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如果是小规模的蝗灾,或者少量蝗虫,家禽确实是防治蝗虫的最佳手段之一,但是如果蝗虫的数量太多了,那家禽也吃不完,毕竟蝗虫飞行能力很强。
这时候,就要用到另一种生物防治的手段了,其中一种就是包括微孢子、真菌、细菌、病毒等蝗虫病原微生物。以蝗虫微孢子为例,如果蝗虫迟到含有蝗虫微孢子的食物,那这些孢子就会在蝗虫的体内繁殖,这个过程中会消耗蝗虫的能量,使得这些蝗虫的生长受到影响,甚至还会让蝗虫丧失繁殖能力。这样一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从源头限制了蝗虫繁殖的规模。
再加上蝗虫微孢子的传染性比较强,蝗虫本身又喜欢成群结队出去觅食,所以只要有一部分蝗虫感染了蝗虫微孢子,那这些孢子很快就会在蝗虫群中蔓延,防治效果也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