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鱿于西太平洋海域被发现,水深约183至366米(600-1200英尺)处。这种鱿鱼的每根触须都有一个发光器产生萤光,进而引诱猎物。据报导,此种鱿鱼是其物种中唯一能辨别颜色者,它拥有3个类似视网膜的器官,每个具有不同光谱频率的感光度。萤火鱿身长大约3英寸(7.6厘米),寿命长约一年,拥有标准的8条触腕和2条触足。此鱿鱼一整天都待在百米深的海里,只有夜晚才会来到海面附近,在体内的发光器与感光器作用下,它可依照深度来调整自身的亮度。
萤火鱿在日本属于商业渔获,据统计,从1990年至1999年间,日本约捕获了4,804-6,822吨的萤火鱿。日本本州富山县富山湾为此渔获的主要供应地,因为富山湾的深层水域蕴含丰富的矿物质及有机物,加上富山湾靠岸处还有一个V字型海谷,时常会有涌昇流由下往上带,将萤火鱿推上岸边,因此萤火鱿在每年3至6月皆会到此产卵,富山县即因大量产此渔获而将萤火鱿选为“县鱼”。
日本的学者发现,萤火鱿不仅美丽,还含有丰富的牛磺酸,可帮助降低胆固醇。萤火鱿相关研究者不多,有美国学者2002年发表一篇萤火鱿发光机制的论文,但在2008年4月遭到推翻;推翻者为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前海洋生物研究室(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资深研究员下村脩,及日本三重大学研究所生物资源学研究科教授寺西克伦。不过,虽然下村脩已研究萤火鱿有40年之久,其二人至今仍无法解开萤火鱿发光机制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