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金朝的始末。撰成于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所记历史自女真族的兴起开始,直到金朝灭亡结束,共计120余年。全书共135卷,包括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3卷,书末另附有《金国语解》一篇。其中,“志”为14类,分别为天文、历、五行、河渠、地理、祭祀、礼乐、舆服、仪卫、选举、百官、兵、刑及食货等;“表”为2类,分别为宗室和交聘。
《金史》在编写过程中所引用的史料大都直接取自金朝时期的各种历史文献,因此书中记载的历史较翔实可靠。同时。《金史》是元末官修的《宋史》《辽史》《金史》三部史书中最受好评的一部。
《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记载了上起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出生(1068年),下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共166年的历史。
历代对《金史》的评价很高,认为它不仅超过了《宋史》《辽史》,也比《元史》高出一筹。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女真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肃慎。唐代时称靺鞨。五代时,契丹称黑水靺鞨为女真。女真从始祖函普到乌雅束八代,尚无文字,那时自然谈不上史事的记载。到阿骨打建立金国以后,最初也无文字。阿骨打的侄儿、金大将完颜宗翰喜好访问女真老人,多得先人遗事。后来,女真统治者逐步吸取汉族文化,设立国史院,置监修国史等史官,开始编撰史书。
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令完颜勖与耶律廸延掌国史。完颜勖等就把宗翰了解到的从始祖以下十帝的事,综合为三卷。
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完颜勖等又进《太祖实录》二十卷。金世宗时,修《睿宗实录》。世宗让修史的人拿着修好的《睿宗实录》去请教老臣彀英,彀英为之更正了不少错误。所以金代的“实录”是比较详实的,从世祖函普起,到哀宗守绪,共十九代,大致都有记载。其中固然有一部分是追述的,不尽可靠,但都是金朝人追述的,比后世人的追述要真实些。
金亡以后,“实录”均存于顺天的张万户(张柔)家。张曾任金经略使,后来投降蒙古,并为前驱,1233年,参加攻金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之役。城破后,张柔“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
至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张柔把《金实录》献给朝廷。元世祖的谋士刘秉忠、王鹗等都曾先后请修《金史》。
元英宗时,又修过一次《金史》。有了上述编撰的基础,到元顺帝时,自然有了丰富的史料,也能很快成书。在这之前,金末文人元好问(裕之)曾想利用金实录撰修金史,未能实现。但所传中州集及壬辰杂编,保存了不少他蒐集的金史史料,这两部书也为修撰金史之所本。又,金末文人刘祁(京叔),目睹金的亡国,他从汴京辗转两千余里,回到故乡浑源以后,写了《归潜志》一书,记载了作者所熟悉的人和事,对了解金末文人及社会情况有极大参考价值。
故元史馆的臣僚说:“刘京叔归潜志与元欲之壬辰杂编二书,虽微有异同,而金末丧乱之事犹有足徵者焉。”(金史卷一一五完颜奴申传)这些都为修金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所以在元人修的三史之中,金史要算是较好的一部。与辽相比,金代修史制度要完善得多。有记注院,掌修起居注;秘书监设有著作局,掌修日历;还有国史院,掌修实录和国史。其实录编修最为完备,太祖以下除卫绍王、金哀宗之外,均有实录;除此之外,还有记载金朝先世的《先朝实录》3卷;生前未称帝,死后追加尊号的世宗生父睿宗、章宗生父显宗也都有实录;此外还修有国史,包括皇帝本纪及功臣列传;金宣宗时,因害怕蒙古军的再次进犯,金由中都(今北京)迁往开封,这些历史文献也随之携至汴京。
汴京被蒙古军攻克之后,当时依附于蒙古,并参与了攻汴战斗的张柔颇具远见,在其他蒙军将士争抢金帛财宝时,他却来到金史馆,将金朝实录及其他秘府图书运回了家中。这些图书文献在中统二年(1261年)被献之于朝廷。
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蒙宋联军攻克蔡州,金朝灭亡。元朝建立后,金朝遗老王鄂不但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修辽、金二史的建议,而且开始着手搜集、整理金代的历史资料。卫绍王朝没有实录,书中卫绍王本纪的材料都是中统三年王鄂收集的;金朝迁蔡州之后,史书记载中断,也是因为王鄂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著有《汝南遗事》4卷,才得以将这一段亡国的历史始末记载下来。因而金代历史文献保存得比辽朝多而且完整,加上金朝其他文人也注意搜集金代史实,如金末文人刘祁著《归潜志》、诗人元好问著《壬辰杂编》(今已佚)等也保存了不少金代史实。
可见元末修《金史》,既有实录、国史为根据,又有王鄂等人的搜集、补缀,还有刘祁、元好问等人的著作可直接资以参证,其所依据与《辽史》纂修时所据要丰富多了。加上这些资料又已经过不少人的加工整理,使编纂者易于着手,这与《宋史》撰写时面对一堆数量庞大、毫无整理的原始材料又不一样。于是《金史》比辽、宋二史高出一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议修于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别议论过修史的事,都因义例难定未付诸实行,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决定“各与正统”,《辽》《金》《宋》三史分别撰修。
《金史》具体参加修募的有沙刺班、王理、伯颜、赵时敏、费著、商企翁,铁木尔塔识、张起岩、欧阳玄、王沂、杨宗瑞等人,其中欧阳玄的贡献最为突出,他制订了《金史》撰修的发凡举例,书中的论、赞、表、奏都由他来完成,表现出了他的杰出史才。
《金史》编募始于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到次年十一月成书。初由丞相脱脱任都总裁官,到修成时脱脱已罢相,由新相阿鲁图奏上。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巨著,这首先是由于金代史料保存较为完备,有很好的文献基础。其次,元世祖时,刘秉忠、王鄂已先后请求修《金史》,仁宗时,袁桶请求征集金代史料,英宗时,虞集又请修《金史》。有了这几次修撰基础,顺帝时成书就比较容易了。元修《金史》资料来源极为丰富,首先,金代官修的实录比较完备。从太祖阿骨打以下至宣宗诸帝基本都有实录,此外还有大量起居注、国史,包括历代皇帝本纪和功臣列传等。其次,有关金代历史、文化的大量著述当时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如宇文懋昭《大金国志》40卷,杨廷秀《金四朝圣训》,史公奕《大定遗训》,杨云翼《大金礼仪》,张暐《大金集礼》40卷,《大金吊伐录》等等。尤其是元好问的《壬辰杂编》(已失)和刘祁的《归潜志》保留了大量金代的史料,不少被《金史》所采纳。
首先,在编纂体例和内容方面有独特之处。如“本纪”第一篇,没有直接记述金建国后的历史,而是先追述女真族建国前的历史,保存了珍贵的历更材料。在“本纪”的末尾,设立了《世纪补》,用以记述几位未曾即位称帝而被后代追认为皇帝的人,如熙宗的父亲景宣帝、金世宗的父亲睿宗、金章宗的父亲显宗,这种妥当的体例处理方法,为后代修史者所效法。
《金史》中的表和志,使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将金朝的典章制度比较系统、全面地记载下来,其中的《河渠志》、《兵志》、《食货志》、《选举志》、《百官志》五种写得不错,能反映出金朝社会的基本特征。《金史》还创立了《交聘表》,以编年体表格的方式,记述金朝与宋、西夏、高丽等邻国的和战及来往关系,形式新颖,条理清晰。此外,专立《金国语解》一篇,注释了在官称、人事、物象、姓氏中出现的女真语称谓,是研究女真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
其次,在史料剪裁及记述方面,处理得也比较得体。例如书中对金代战争的记述,既生动,又不冗繁。金代的战争比较多,《金史》没有一一铺叙,而是把每一件大事在一两个主事人的纪、传中详述,对其他事和人,在其他纪、传中从侧面加以补充,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大多记述得比较详细,避免了《宋史》详略失当的现象。《金史》以“实录”为依据,史料翔实可信,记述较客观审慎。
《金史》以“实录”为依据,史料翔实可信。对金朝统治阶级的残暴荒淫、互相倾轧,能充分予以揭露,而在记述金与辽的往来和征战中,对金统治者所用的诈谋诡计等。也能如实反映。
当然,《金史》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记事前后矛盾、重叠,史实错误、年次颠倒,人名地名混乱等;还有很多疏漏,有的重要事情没有记载,如天会十年(1132)金立的伪齐迁都汴,十二年(1134)金、伪齐合兵伐宋等,都是金国的大事,《金史》却避而不谈。
当然,《金史》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有的重要人物没有列传,甚至无记载。如金初建策阿骨打称帝的渤海人杨朴,是阿骨打身边重要的谋臣,金建国之初,“诸事革创,朝仪制度,皆出其手”,这样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在《金史》中只字未提呢?大约不会是疏漏,而是不愿把阿骨打称帝这件开创金朝基业的事,说成是渤海人的主意。有的重要事情没有记载,如天会十年(1132年)金立的伪齐迁都汴,十二年(1134年)金、伪齐合兵伐宋等,都是金国大事,《金史》中一概不书。此外,《金史》列传中的人名杂乱,一人多名或译名不一的现象很多。
《金史》不仅提供了金朝历史的基本资料,更辑佚和保存了众多的金朝文献,它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不容忽视和否定。
《金史》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提供了金朝历史的基本资料,更辑佚和保存下众多的金朝文献,仍不失为研究金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学者们一般认为,《金史》在二十四史中虽谈不上是上乘之作,不能与《史记》《汉书》《三国志》等比美。但是,在元末所修三史中却是最好的一部。
清代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金史》叙事最详略,文笔亦极老洁,迥出宋、元二史之上。”(《廿二史札记》卷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元人之于此书,经营已久,与宋、辽二史仓促成书者不一样,所以本书首尾完备、条例整齐、简约而无疏漏、周赡而不繁芜,在宋、辽、金三史之中,是最为完善的。”
百衲本影印的元至正刊本(其中八十卷是初刻,五十五卷是元朝后来的覆刻本),是现存金史最早的本子。
《金史》修成后多次刊行。元代初刻本今存八十卷,此外有元复刻本、明南监本、北监本、清殿本等。197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金史》,以百衲本为底本,充分吸收了前人整理校勘的成果。
清朝人施国祁曾花20多年时间,细读《金史》十余遍,撰《金史详校》十卷对《金史》详加考辨订正,是读《金史》必备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