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尾螳螂虾是口足目齿指虾姑科齿指虾姑属动物。雀尾螳螂虾体长最大可达18厘米,外表由鲜艳的红、蓝、绿等多种颜色构成;个体的第二对颚足发达,犹如铁拳。雀尾螳螂虾会像螳螂一样快速偷袭猎物,故名。
雀尾螳螂虾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海域,包括中国的南海及台湾海域,常栖息在礁石的缝隙里或洞穴中,或躲在岩石、珊瑚的后面守株待兔。雀尾螳螂虾的领地意识较强,性情凶猛爱攻击,雀尾螳螂虾主要以海洋底层行动缓慢的腹足类、双壳类、甲壳类动物等为食。在繁殖期,雌性雀尾螳螂虾会产下几万枚受精卵,为了保护后代的安全,它们会一直“环抱”着这些卵,直到孵化为止。
栖息在水下3-40米的深处,通常在10-30米的深处发现。它们喜欢22-28°C的水温。这些螳螂虾最常见于它们的U形洞穴中,通常建在靠近沙质和沙砾地区的珊瑚礁基地附近。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日本南部、澳大利亚北部以及东部非洲和关岛之间,包括中国的南海及台湾海域。
雀尾螳螂虾体长最大可达18厘米,外表由鲜艳的红、蓝、绿等多种颜色构成。正如其英文名“Peacock Mantis Shrimp”的含义,是一种外表颜色类似孔雀的肉食性节肢动物。颜色非常鲜艳,具橄榄色或绿色,触角鳞片为橘红色,末端外缘黑色,头胸甲前侧缘具有镶白边的黑色及咖啡色蜂巢状纹路,3对胸足及捕食爪呈红色。所有虾蛄以此种体色最为鲜艳。除了鲜艳的体色外,与日本齿指虾蛄(Odontodactylus japonicus)不同之处在于其捕食爪指节内缘只有2-3齿,而日本齿指虾蛄则有5个以上小齿;与脊尾齿指虾蛄(Odontodactylus cultrifer)不同之处为尾柄上的中央脊低且细。
雀尾螳螂虾的第二对颚足非常发达,是它捕食和御敌的利器。其捕肢最前端的一节呈单刺状,末端如锥子一般非常尖锐,根部则凸起加厚。当它折叠起来时,加厚的部位可以像锤子一样击碎甲壳类、贝类、螺类等动物的硬壳;而当它伸展开时,又可以轻松刺穿动物的软组织。
之所以会用“雀尾螳螂虾”来称呼它,除了其外表像孔雀,最主要还是它猎食的方式像螳螂。雀尾螳螂虾的掠肢(第二对颚足)经过数千万年的演化,已经进化成一对威力十足的“弹簧铁拳”。当有猎物靠近时,它就用那对弹力十足的前螯钩狠很地往猎物身上敲下去,而且不止一次,雀尾螳螂虾会视情况给予更多地追击,是相当聪明的肉食性动物,如同拳击手快速使用刺拳攻击对手般,只是雀尾螳螂虾的刺拳更具威力与速度。
雀尾螳螂虾在石礁的岩石缝里面,若有猎物经过,它就会用偷袭的方式袭击猎物,如同守株待兔的掠食者。当然,其领域性强,个性也相当的凶残。
雀尾螳螂虾在视觉上是通过复眼感知环境。它们能够处理紫外线和偏振光以及颜色;它们的视觉能力对于自己作为猎手的成功至关重要。该物种还通过后肌肉收缩产生的振动进行交流,这被称为气孔足的隆隆声。 这些振动用于领地和防御目的。它们在挖洞时可能会产生振动,警告潜在的掠食者或其他物种以保持距离。雀尾螳螂虾还能够检测出水中的气味。
雀尾螳螂虾极为好斗,凶残又领域性强,常常表现得无所畏惧。鱼类是它的主要敌人。在露天地带被抓住后,它总要进行斗争,在猎手嘴里挣扎的雀尾螳螂虾很难被咽下去,许多又被原封不动地吐了出来。如果把一只雀尾螳螂虾放进一个大鱼缸里,过不了多久,鱼缸里其他的小动物就会被雀尾螳螂虾给吃个精光,所以雀尾螳螂虾只适合单养。
攻击猎物时,它可以在五十分之一秒内将捕肢的前端弹射出去,最高时速超过80千米每小时,加速度超过合5.588毫米口径的手枪子弹,产生的冲击力,瞬间由摩擦产生的高温甚至能让周围的水冒出电火花。曾有科学家下海捕捉时戴着手套也被其弄伤了手指,血流不止。带回实验室放在量筒里,量筒也被其击得粉碎,凶猛可见一斑。
雀尾螳螂虾的“武器”重量轻且耐冲击,大约在敲击5万次后才会损坏。雀尾螳螂虾会通过周期性的蜕皮来补偿自己“武器”的损耗。蜕皮后的雀尾螳螂虾脆弱但仍极具攻击性,当受到惊动时便会从栖身的洞穴中冲出来攻击对方,即使对“入侵者”构不上什么威胁。等甲壳变硬后,雀尾螳螂虾依旧是海洋世界中无可匹敌的“拳击手”。
雀尾螳螂虾是肉食性的。猎食范围很广泛,猎物包括腹足动物、甲壳类动物和双壳类动物。在野外,虽然螃蟹是它们的首选猎物,但众所周知,它们爱吃扇贝,只要被雀尾螳螂虾看中,它一定会凶猛地朝猎物赏上几拳,就算猎物的体型跟它一样或比它还大,它还是会勇猛地冲上去打爆猎物,并把它拖回礁岩的巢穴中饱餐一顿,之后继续埋伏等待下一个目标。
雀尾螳螂虾全年可繁殖,在温暖的月份达到高峰。在夜间产卵。通常情况下,虾卵是由雌性大批携带的,雌性会照料它们的卵直到孵化。
螳螂虾的交配、产卵、在洞穴中孵化,这些过程的细节难以观察。雀尾螳螂虾通常是一夫一妻制; 然而,有时也会与不同的伴侣交配。雌性产卵,雄性有外部交配器官。精子由雄性释放,由雌性短暂保持,然后与卵一起释放,在那里受精。受精卵聚集在一起,并与雌性产生的胶粘剂结合在一起。雌性将卵块放在胸前的附件中,并在洞穴中对其进行育雏、护理、清洁和充气。雌性在这段时间不吃饭。
具体来说,对雀尾螳螂虾的幼体发育知之甚少。然而,相关物种的幼体发育,即竖指螳螂虾(Gonodactylus bredini)已被充分记载。螳螂虾的幼虫在成熟之前经历了七个幼虫阶段。前三个阶段的每个阶段持续1-3天,幼虫停留在洞穴中,直到到达第四个阶段的幼虫,持续6-8天。总体而言,最后三个阶段可能需要38天才能完成。 在完成七个幼虫阶段后,需要长达八天的最后蜕皮,才能形成一个成熟的成虾。雀尾螳螂虾的寿命4-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