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三编产自甘肃省武山县,武山三编是指四门的柳编、滩歌的竹编、洛门的草编。2016年,武山柳编技艺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武山南部山区有茂密的森林,植物种类繁多,在天然自生林区和林缘区生长着大量的毛竹、白皮柳等,尤其是滩歌、马力、杨河、四门等乡(镇)的农户凭借这些资源,编成背篼、笸箩、挂篮、筛子、簸箕等产品,行销四方,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山货市场。那些看似平常的柳条,在农户们灵巧的双手中经过一番随意翻转和穿插,很快会变成一件件精致的柳编物件。
柳编技艺工序较多,首先要处理柳条,就是给柳条去皮。然后将柳条浸泡漂白,再经过穿、编、系、砌、缠等工序,才能制作完成一件柳编产品。柳编的生产制作多选择在地窖(当地人叫窨)里进行,因这里冬暖夏凉、潮湿避风,其恒温、潮湿的环境可以使柳条能长时间保持良好的柔软性和可塑性,满足其生产工艺的技术要求。通常窨有大有小,大的可十多人在里面同时作业,小的仅能容纳一两个人。在柳编村,几乎家家都有窨,有新建的也有老旧的,但大多都是祖传的。
武山柳编属传统手工技艺,早在宋元时期民间就已存在。武山柳编技艺的传承主要在四门、温泉一带,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这里的柳条芯细柔韧,粗细适中匀称,色泽白亮,是制作柳编的优质材料。四门镇有多个柳编专业村,其中三衙村的柳编技艺水平最高。三衙村约三百户人家,八成以上的人都会柳编,年产簸箕、笸箩近10万件,以至于有人编出顺口溜“三衙的柳编白洋淀的席,四门的香醋再不提”。
柳编村的农户们,平日里有的在自己家中加工柳编和操持家务两不耽误;有的则一个人在地窨里专心致志施展柳编技艺;也有喜欢热闹的,几个人聚在一起,一边制作柳编物件,一边拉家常,说古今,谈见闻,讲趣事,相互取笑,愉快劳作,其乐融融,构成了一幅幅诗意的西部农家田园图。长久以来,当地农户对于柳编技艺的精益求精和艺术创造,形成一种依托传统技艺而成的产业,并把产品打造成了品牌,让平凡的劳动充满诗意的创造,让平常的柳条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时至今日,在武山县的柳编专业村已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诸如四门镇三衙村就以柳编而闻名,簸箕则是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