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带鱼(学名:Trichiurus japonicus)是带鱼科、带鱼属鱼类。体甚延长,侧扁,呈带状;尾极长,向后渐变细,末端成细长鞭状,尾柄与肛前长的比例达52%左右。头窄长,头背面斜直或略突起,前端尖锐,吻尖长;左右额骨分开。眼中大;虹彩白色。口大,平直;下颌长于上颌;齿发达锐利,侧扁而尖,排列稀疏,上颌前端具倒钩状大犬齿2对;下颌倒钩状少于尖形齿。鳞退化;侧线在胸鳍上方显着向下弯,而后沿腹缘至尾端。背鳍起始于后头部延伸至尾端,125-145软条,肛门前背鳍数40-42;臀鳍完全退化,起始于背鳍第43-45软条之下方,棘状化,但通常埋于皮下;胸鳍短,末端可达侧线上方;无尾鳍与腹鳍。体银白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新鲜鱼体具宽黑缘,较大型者不显着;尾端呈黑色。
日本带鱼为暖温水域中底层洄游性鱼类,一般栖息于近泥砂或泥质之大陆棚沿岸水域,水深在20-50米间,亦常游至深远150米,甚至更深之水域。分布于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印度洋东部和北部沿岸以及西太平洋各国沿岸。在中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
背鳍131-146;臀鳍92-106;胸鳍11。鳃耙(9-12)+(17-22)。全长为体高13.2-20.3倍,为头长8.2-8.8倍。头长为体高1.6-2.3倍,为吻长2.1-3.1倍,为眼径6.2-7.1倍。
体甚延长,侧扁,呈带状;背缘和腹缘几平行;尾向后渐细,鞭状。头窄长,侧扁前端尖突,侧视为三角形倾斜。吻尖长,约为眼径2.0-2.2倍。眼中大,上侧位。眼间隔平坦,中央微凹。鼻孔1个,位于眼前缘,具一鼻瓣。口大,平直。下颌突出。上颌骨为眶前骨所盖,伸达眼下方。齿强大,侧扁而尖;上颌前端有倒钩状大犬牙2对,口闭时嵌入下颌凹窝内;下颌前端有犬牙1-2对,较上颌小,口闭时露出口外;上颌具侧牙10-13,下颌具侧牙12-14;犁骨、腭骨和舌无牙。舌尖长,游离。鳃孔大。下鳃盖骨下缘凹入。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细短,大小不一。
鳞片退化。侧线在胸鳍上方明显弯曲,折向腹缘伸达尾鳍。背鳍基底长,始于前鳃盖骨上方,延达尾端。臀鳍第一鳍棘不发达,隐于皮下。胸鳍下侧位,尖短。无腹鳍。尾鳍消失。鳔大,尖长。体银白色。背鳍上半部及胸鳍淡灰色,具小黑点。尾暗色。腹膜灰黑色。
洄游
日本带鱼产卵时洄游至近岸浅海区,冬季则游向外海深水处越冬。中国东海区的日本带鱼,春季性腺开始发育,从浙江中南部外海的越冬场游向近岸,由南向北进行生殖洄游。产卵场在浙江中北部(即大陈至海礁)水深40-70米的海区。日本带鱼产卵后(8-10月),亲体和幼鱼多数在海礁、长江口和黄海中南部索饵。秋末冬初(11-12月)随着沿岸水温下降,鱼群开始进行越冬洄游,此时带鱼栖息于沿岸低盐水和外海高盐水汇合的混合水区,随着高盐水的消退和水温下降,则北向南洄游,形成长江口、浙闽渔场的冬季带鱼汛。冬季1-3月,主要在闽北、浙南外海60-100米水深的海区越冬。
食性
日本带鱼喜弱光,有昼沉夜浮作垂直移动的习性,白天至深水层,黄昏、夜间及清晨则上游至表层。具群游性,日本带鱼为广食凶猛鱼类,在东海区成鱼主捕食鱼类(如七星鱼、小带鱼、日本鳗、黄鲫等)和长尾类,幼体以糠虾和磷虾等为主。白天摄食强烈,夜间也摄食。
产卵期为5-8月,盛期为5-7月。其地理种群的产卵场分布范围较为广阔,而且各产卵场的产卵群体也比较分散,各产卵群体间的生殖隔离较不明显。而且在不同带鱼鱼种之间还有可能会产生天然杂交个体。
主要渔法为底拖网、巾着网及一支钓等。盛渔期在春夏间,也是北部沿岸季节性重要之海钓鱼种。肉质佳,但体型较小,以油炸或煎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