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秋》是由马鲁剑执导,龚桂华编剧,赵毅、王子文、丁勇岱领衔主演,徐正运、陈果、陆久栋、王往、王凯、高磊联合主演的年代剧。
该剧根据广西作家龚桂华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桂北高尚坪秦、黄、令三大家族数代子孙为了争夺村里的统治权而明争暗斗,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日寇的屠刀下,国恨代替家仇,三大家族化干戈为玉帛,携手抗日的故事。
该剧于2006年9月9日起陆续在成都电视台15频道等多家地方台播出,并于2008年1月在北京卫视上星播出。
赵毅 饰 秦土荣
王子文 饰 秋红
丁勇岱 饰 丑鬼
徐正运 饰 黄福开
王往 饰 令喜才
王凯 饰 黄元尚
陈楚翰 饰 令德富
穆丽燕 饰 月月
欧璇 饰 黄芙氏
陆久栋 饰 秦世林
演员赵毅
高尚坪村民,秦家双胞胎兄弟中的弟弟。爱慕秋红,却伤害了秋红。前期吊儿郎当,抗日战争爆发后成为游击队长,带着大家打日本鬼子。
演员王子文
18岁的插秧女,善良美丽,到高尚坪打工,却被三个家族明争暗斗地争夺,一生命运随之改变。喜欢黄元尚,却被秦土荣毁了清白,在黄元尚出走之后依旧在高尚坪苦苦支撑,周旋于村民之间。
演员丁勇岱
高尚坪村民,性格孤僻高冷,武艺高强,擅长使用大刀。对待秋红如老父亲一般温暖,却被村民怀疑害死秋红的儿子收儿,最终在带领村民打鬼子的过程中证明了清白。
演员徐正运
高尚坪村村长。在村中乐善好施,颇有威信。对秋红有很深的偏见,不许自家儿子和秋红来往,却最终没有拗过儿子黄元尚的坚持,接受了秋红做儿媳妇。经历了抗日战争之后,真正对秋红改观。
演员陈果
高尚坪村民,道德低下的光棍,对插秧女月月始乱终弃却爱慕秋红。抗日战争爆发后,终于结束了浑浑噩噩的混账日子,投身游击队,最后为了保护村民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
演员陆久栋
秦土荣的父亲,秦家当家人。前期满心争名夺利,不服村长黄福开在村中的地位,一直想取而代之。抗日战争爆发后,却能不计前嫌,团结黄令两家一起抗日。
18岁的美丽插秧女秋红,初到“世外桃源”高尚坪打工便引起大家的注意。村里的秦、令、黄三大家族素有不和,而为了争夺秋红,三大家族的纷争愈演愈烈。日本鬼子进村后,在国仇家恨面前,三大家族选择了联手共同抗日。抗战胜利后,没过几天平安日子的三大家族却又开始了新的争斗。
曲名 作词 作曲 演唱 备注
《冷月》吕学东 黑鸭子演唱组合、朱丽清、王思遥、北京市少年合唱团 片头曲
《寒秋》片尾曲
出品人 刘汝晶、钱建萍
制作人 黄著诚
监制 邹军新、安其、黎继强
原著 龚桂华
导演 马鲁剑
副导演(助理) 徐耀辉
编剧 龚桂华
摄影 钟勇
配乐 吕学东
剪辑 闫滨
道具 刘长青、王涛
美术设计 李传永
造型设计 赵志敏、王雪梅
服装设计 姜华
灯光 范世梅
录音 李江峰
场记 马卓
发行 杨爱英
《寒秋》由广西作家龚桂华的同名小说改编,是其长篇小说《解放》三部曲(《寒秋》、《世情》、《尊严》)的第一部。2003年,原著小说《解放》的第二部《世情》首先出版,其后龚桂华将它送给了广西电视台的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将书稿放在办公室时,无意中被制片人梁润生看到,他看完小说后被打动,决定要将其搬上屏幕,并将小说推荐给马鲁剑导演。三个人一拍即合,经过近两年的磨合,终于在2005年10月一遂所愿。
该剧作者兼编剧龚桂华是土生土长的广西人,导演马鲁剑则来自江西,在南方长大的他们对这片土地有着潜意识的眷恋,而《寒秋》讲述的又是一个发生在桂北农村的故事,因此该剧从造型、服饰、美术、灯光、色彩的运用等方面都着力凸显南方特色。
该剧不仅情节感人,同时画面也非常优美,具有明末清初的油画风格,令人看一眼,印象就非常深刻。该剧被业内人士称为南国农村风情版《大宅门》。剧中人物命运大起大落,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曲折,情感浓郁,风格独特。该剧始终注意强化镜头语言,拍摄中特殊的道具红伞的大量运用,除了在剧中成为爱情、团结的文化象征外,更考虑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搜狐娱乐、长江商报、千龙网评)
场景选择上,剧组一改一般电视剧集中一个外景地拍摄的惯例,走遍广西,选取了四处非常有南方地域色彩的外景地,如钦州灵山大芦村的古明清建筑、浦北的五皇岭、钦州市区原工业革命初期的建筑风貌和桂林的秀丽山水,让画面更加典雅。导演马鲁剑表示,拍摄过程太顺利了,很遗憾没有下雨,如果画面感觉湿漉漉的,则更有南方的气氛。
《寒秋》的一系列剧情都是在桂南展开,而桂南是客家人聚居密集的地区之一,所以,客家围屋、客家生产生活用具、客家服饰、客家民俗等客家风物构成了片中的主要人文景观。这次剧组选址,就是看中了浦北县五皇岭周边地区传承较完整的客家遗风。为了再现抗战时期客家人的生活状况,剧组在道具制作上精益求精,在民俗文化方面也非常考究,连迎亲所奏的民乐,都是由当地客家民间乐队演奏的乐曲。
播出日期 播出平台
2006年9月9日 成都电视台15频道
2006年11月23日 广州综合频道
2007年4月9日 江苏城市频道
2007年8月1日 武汉二套
2008年1月 北京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