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锦是苗族人民传统生活用品、工艺美术品。苗锦同银饰、刺绣、蜡染一起,被称为苗族四大服饰工艺。原料采用彩色经纬丝,基本组织为人字斜纹、菱形斜纹或复合斜纹,多用小型几何纹样。苗族服装用以镶嵌衣领、衣袖或作其他装饰。
苗锦以纬丝起花,采用多把小梭子织造。开口用多片综(或提经竿),可以兼用挖梭织法。制作比较费时,但纹样色彩优美,富有民族风格,深受民间喜爱。
织锦在苗族中很盛行。苗绣的方法是把牵好的经纱轴搁在织机上,再用一块光滑的竹片按照花纹需要,向经纱的一根或数根挑通,而后引进一根纬线。黔东的织锦有宽窄两种,窄的只有四、五分到二寸左右,作带子用。
台江县清水江边用作裙围的织锦,宽约尺许,都是彩色丝线织成,花纹五彩缤纷,鲜艳夺目。黄平、施秉西部和凯里市北部的挑织,全用白棉线织成,宽约一尺,染作藏青色,作妇女衣背用。麻江、丹寨、凯里一带的织锦,全用细丝(不统成线)织成,白纱为经,青纱为纬,图案多呈几何形,黑白分明,精密细致,鲜净素雅。全幅宽约八寸,每天最多只能织寸许。主要是作背带芯用。
有挑织、机织、编织三种。挑织都属宽锦,机织和编织只用于锦带。挑织宽锦的地区不多,而织锦带则较普遍。织锦花纹和配色,各地略有区别。
将牵好的经线上筘,并引进“综线”(织布时使经线交错上下分开,以便掷梭引进纬线的设备)后,放在织布机上,用一块长约一尺、宽约五分的光滑竹片,按照花纹需要,向经线逐一挑通,然后掷梭引进一根纬线,拉筘拍紧。接着利用综线交错上下分开经线,像织平布一样织一根纬。第三根纬线仍为挑织,如此循回织成的宽锦,称为挑织。挑织宽锦,主要流行于贵州台江、剑河、凯里、麻江、丹寨、黄平、施秉等县、市,但各地的具体情况又有所区别。
台江县的城郊、施洞、革东和剑河县的温泉等地,都是挑织彩色宽锦,用五六色的丝线套织而成。有的以红线为基色,配以白色,间套蓝、黑、黄、紫等色;有的以黑色为主,辅以深蓝,套用红、白、黄色;有的用大红、浅绿、黑三色为基础,套用桃红、深蓝、橙黄;或以红、绿、黑为基色,套织白、桃红、正黄诸色。花纹主体是几何图形,部分花纹为动物图案。一般是中心的菱形框内,以龙体图案或一种花为核心。菱形框架都是几层,空隙处织满各种花纹图案,全幅饱满,无大空隙。全幅花纹,乍看似乎左右对称,详看才见左右花纹不尽相同。这种挑织的“苗锦”,宽可盈尺,技艺精致,色彩鲜艳,美观大方,是姑娘和少妇制作前裙围的精品。
凯里、麻江、丹寨三县、市接壤一带的挑织宽锦,全用丝纱(不绞成线)。以白丝纱为经,黑丝线和白丝纱为纬,并用红、绿丝线分别装在四把木梭上。将牵好的经纱卷轴、上筘并引进综线后,放在织布机上。开始时,以白丝纱按平布织法织约五分长后,即改用竹片按照花纹式样,将经纱逐一挑通,引进一根黑丝线,拉筘拍紧,再照平布织法,织一根白纱。反复织长约五分时,即姚织红、绿丝线各一根。反复织长约四五尺(或更长)为一件(背带心)。花纹都以大菱形框为主干,菱框互相连接,内外都织满形状不同的花纹。由于经纱太细,穿挑不易,所以每挑片刻,必须稍停,否则挑错一纱,花纹就会变样而损美观。技艺熟练者,每天只能织成寸许。这种织锦,工艺精湛,纹理显明,朴素大方,是女工中精华之作。这一带的织锦,2000年以来只作背带用。
黄平、施秉、凯里相连地带苗族的织锦方法,与上述略有区别。在织布机上挑织时,以七八根至十余根竹签,按花纹式样,将经纱逐一挑通,引进纬线。每签所挑花纹不同,但花纹是紧紧衔接的。用这些竹签挑织,周而复始。每天可织五寸。青年多用原色丝线挑织,中老年用原色棉线。织成后,染成藏青色,作衣背用。
机织即用织布机织锦,与一般织布的设备有所不同。织平布只用两个综线,而织锦用的综线至少是五个。每个综线都联着一块踩板,脚踏踩板,牵动综线而将经纱交错上下分开。每次只能踩两块,依次进行,或周而复始,或踩毕倒回。机织的花纹要简单一些,不如挑织的多样,并且都是左右对称,千篇一律。一般多用于织锦带。
编织即以手代替挑板或综线来交错上下分开经线的编织方法,只能用于宽一寸以下而经线较粗的锦带。一些少女在上山干活或放牧时,将牵好的经线卷好、上筘(短筘),随身携带,在空闲时,即以一端系于小树上,一端系于腰带,手拣经线而引进纬线。编织的花纹同机织一样。下列地区,几乎挑织、机织、编织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