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Malacca)州为马六甲王国故地,面积1650平方公里,人口50万。首府马六甲是马来西亚现存最老的古城,曾为马六甲王国都城,地处马六甲海峡东岸南段,北距吉隆坡148千米,南距新加坡245千米,水陆交通都非常便利。全州境内低丘浅阜,多橡胶林;海滨椰林遍布,渔村绵延不绝;各地普遍存在着历史久远的混合农业,出产咖啡、硕莪(即西谷,棕榈科植物,茎干中有淀粉)、棕油、胡椒和各种水果。水产品和工艺品久负盛名。有少量锡、金和铝土矿,沿岸海底有锡砂。乡村还有著名的“马六甲牛车”,车蓬两头如弯月般地翘起,牛颈系着铜铃,远处叮铛悦耳。
红屋
红屋,又称荷兰红屋,建于17世纪,是东南亚地区现存的最古老的荷兰式建筑物。300多年来,它一直是政府机关所在地,1980年改为马六甲博物馆。
红屋是座荷兰式建筑,厚重的硬木、铁链、石墙令它显得坚实朴素。曾是荷兰总督及随员的政治机构所在,现在只有一间房仍保留着17世纪花雕木制天花板。 目前这里是马六甲历史、人文和文学博物馆,收藏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的纪念物品、展览华人和马来人的传统结婚礼服及介绍马六甲历史。包括荷兰古代兵器,葡萄牙人16世纪以来的服装,马来人婚嫁服饰,金、银、珠宝手工艺品以及在马六甲港口停泊的各类古代船只的图片等。馆内还收藏有稀有的古代钱币和邮票。
圣保罗教堂
圣保罗教堂位于马六甲河口的升旗山(又名西山,满刺加国王拜里迷苏拉曾将明成祖赠送的金龙文笺在山 上勒石树碑,后改名为圣保罗山),建于1521年,为葡萄牙人所建。著名传教士圣方济各埋葬于此,教堂前竖有圣方济各神父塑像。1670年荷兰人占领马六甲后,将教堂用作城堡,今天在外墙上仍可见到不少子弹孔。
1753年,荷兰人另建了一座教堂,而圣保罗教堂则做为荷兰贵族的墓地,现在仍保留了一些刻有拉丁文和葡萄牙文的墓碑。在教堂内有一墓穴,是1553年圣方济各的临时墓地。这里还有一座圣法朗西斯的坟墓,他生前经常到访这间小教堂。
1553年时,他被埋葬于此,后来,他的遗体才被移往印度的GOA 。这里竖立了一座圣法朗西斯的大理石雕像,为纪念他400多年前曾经到此居留,并作出他的贡献。站在山丘的教堂上,可以俯瞰整座城市。在此还可以观赏到许多很有特色的荷兰墓碑。
圣地亚哥城堡
圣地亚哥城堡是马六甲最重最坚固的城堡,它位于马六甲河口圣保罗山的东南麓,为16世纪初期的葡式建筑物,号称东南亚最大和最坚固的城堡。这座城堡依山而筑、地势险要、全部用巨石砌成,并且用葡萄牙的保护神——圣地亚哥来命名。这座最坚固的城堡在150多年内经受了许多次攻击都岿然不动,最后,英国人只好用重炮彻底摧毁了这座宁死不屈的石头城。现在,只剩下一座城门幸免于难,当地人把它称作“没有墙的城门”。城堡被当地人视为马六甲的精神象征。幸存的古城门是一座西欧式的古代建筑,城门上雕刻着粗犷的图案,顶端还有一座长形的小拱门,好象头上戴了一顶帽子。右边的炮楼保存至今。城门内有个地洞,据说这条地下通道可直通山顶。
马六甲苏丹故宫
马六甲苏丹故宫,位于圣保罗山麓之下,均为木结构,没有用一根铁钉。尖尖的屋顶,挑高的宫殿房基,都充满了东南亚的特色。位于皇宫内的马六甲文化博物馆,展出皇宫的日常用品。整座皇宫是依据马来纪年对于 15 世纪皇宫的记载,仿造建筑而成。馆内主要的展示品是马六甲文化,其他来自马来西亚不同地方的衣服、武器、石头碑铭、乐器及相片等,亦在展示的行列。这里还有一个立体模型,试图描述苏丹庭院的情景。
圣约翰山
圣约翰山又叫圣约翰古堡,是荷兰殖民地时代的要塞,曾是防守马六甲古城的重要堡垒,现在只剩下一座白色的拱门。其特异之处是大炮口并非对着大海,而是指向陆地,因为他们深信已无敌于海上。
葡萄牙城山
葡萄牙城山(Porta de Sangtiago)在马六甲市西南,靠近马六甲河口,是马六甲苏丹拜里米苏拉将中国明成祖赠送的金龙文笺勒石树碑之处。明成祖曾封此山为"镇国山"。此山后又称"圣保罗山"。山上有一个古堡,又称"圣地亚哥碉堡",是当时的葡萄牙殖民者为防范被击败的马六甲王国军队的反攻而修筑的。能看到的是一片残墙断垣,只有古堡城门楼依然屹立在门顶。这座高三十多米的城楼,壁上雕刻着当年葡萄牙军队的许多图案。城堡内几块石碑保存完好,给人类留下了若干历史史实。在马大甲郊区的海边,葡萄牙建筑风格的村落仍保存完好,住在那里的是葡萄牙人的后裔。令人惊奇的是,他们至今仍说着16世纪的葡萄牙语。
在圣保罗山的山顶上有一座圣保罗教堂,是葡萄牙总督阿伯于1511年建立的,是欧洲人在东南亚修建的最古老的教堂。教堂几经战乱被毁,但教堂前全身洁白的圣芳济百雕像,虽历尽沧桑,面目仍然清晰可见。
三宝山
三保庙后不远处有一小山,名"三保山"(Bukit China),又称"中国山"。相传郑和当年常到此登山散步,远眺海天,于是后人就在郑和驻足之处修建了一座"三保亭"。三保山关于三保山,流传着一位中国公主和一口神奇的井的故事。相传在15世纪中叶,马六甲的统治者是一位年轻聪慧的满苏沙时苏丹。有一天,一艘中国船驶抵马六甲,船内到处插满了金针。船长给苏丹送去一封信,声明他奉中国天子之命,语告苏丹:"每一根金针代表我的一个巨民,要是你能数得清有多少根,你就会知道我的权力有多大。"苏丹接到信后,思索片刻,命人送去回信,并在船上装了好几袋谷米。信中写道:"要是你能数得清这艘船上的谷米,就能准确地猜出我有多少的臣民,也就会知道我有多大的权力。"中国皇帝知道后,十分欣赏苏丹的聪颖,决定把自己的女儿汉丽宝(Hang Li Po)嫁给他为后。中国公主远嫁南洋时,随行的侍女不下500名,而且个个如花似玉。苏丹大悦,在一块65公顷的山地上专门为汉丽宝公主和她的侍女们修建了宫殿,并把这座山命名为中国山,声称她们居住的地方永远归她们所有。至今,这座山丘仍属于马六甲的华人社团所有。苏丹还为汉丽宝公主在山脚下挖掘了一口井,称为"汉丽宝井"。这井不仅水质清冽甘美,而且不论天气有多么干旱,永不枯竭。当地居民为保护这口神奇的井,特筑起护井围栏,井水至今清澈纯净。
关于这口井的由来,另有一说是郑和下西洋时开凿,而且自从三保公喝了这口井的水,井水才变得如此清澈。传说喝了这口井的水,出门远游或下海捕鱼,遇到风浪会逢凶化吉。如今,它被誉为"许愿井",据说只要将一枚铜钱投入井内,以后将会重游此地。
三宝庙
马六甲城内有一条三保街。沿着这条街走去,就到了著名的"三保庙"(Cheng Hoon Teng/Temple of Bright clouds)。它是为了纪念1405年至1435年间七次下西洋的中国明朝三保太监郑和而建的。郑和曾七次到过马六甲。
当时马六甲王国首领曾25次到中国访问。1411年,马六甲国王拜里米苏刺偕夫人及540名随员到中国南京进行友好访问,明成祖朱棣在奉天门设宴欢迎,并赠给他许多珍贵的中国特产。他在中国住了一年半之外。临行时,明朝政府特地建造了一艘大船赠予他。1943年马六甲国王麻利访问中国,也受到热情的款待。
三保庙四周大树环绕,林蔽树荫,十分清凉宁静。庙的大门绘有两个身披战袍、手执刀斧的将军的画将,威严英武。门柱两旁写着一幅对联:"五百年前留胜迹,四方界内显英灵"。庙内中央一尊戎装佩剑的郑和像,上挂"郑和三保公"横幅,两旁排列着许多文官司武将的神像,这表达了后人对郑和的颂扬和怀念。
这座庙建于1673年。整个建筑飞檐翘角,红柱粉墙黛瓦,富含中国民族建筑风格。据说,所有建筑物的材料,哪怕是一砖一瓦,都是从中国运来的。
寺内香火甚盛。庙门口有一对金色的狮子,周身金光耀眼。只有狮子的头顶部,金色已脱落。原来信徒们认为:走过狮子身旁,抚摸它的头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运。
交通
公交 马六甲的公共巴士车站有定时班车开到吉隆坡、新山及马来半岛其他地点。
火车 淡边或称淡冰,位于马六甲市区以北约30公里,是最靠近马六甲的火车站。
机场 马六甲有一个位于峇株安南Batu Berendam 的机场,但是多数为区域内的包机服务。
其他 爱极乐是马六甲衔接南北大道的主要出口,马六甲境内其它两个大道出口是亚罗牙也及野新。
地理位置
马六甲位于马来半岛西南面,与苏门答腊遥望相对,北部与森美兰州交接,东部则与柔佛州相连。
自然气候
马六甲地处赤道无风带,平时风浪很小,海流缓慢,风平浪静。
政治经济
由于马六甲处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历来商业十分兴盛,东西方移民聚居于此,因此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融合了世界各国的特点而独具一格。海峡内航标清晰明显,助航设备完善,每年通过海峡的船只达5万余艘,平均每日150艘,仅次于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位于英法间的多佛尔海峡。
马六海峡在国际航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北太平洋沿岸国家与南亚、中东和非洲各国之间的航线都经过这里,它起着沟通亚、非、欧三大洲的枢纽作用;它是世界环球航线中重要的一段,也是波斯湾石油运往世界各国的3条主要通道之一,因此被称为“海上生命线”。
16世纪以来,西方殖民者开始向东方侵略,为了扩张和掠夺,一直为占据马六甲海峡而争夺不休。先是葡萄牙人,后是荷兰人。18世纪末,英国殖民者侵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又侵占了它。直至1945年后,历经沧桑的马六甲海峡才重归沿岸国所有。
1957年,马六甲成为马来西亚的一部分,结束了殖民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