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话(Nankinese),又称南京官话,南京官话特指曾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以南京语音为标准的国音。现代南京话主要通行于南京市主城六区、浦口区、六合区、江宁区、溧水区北部,句容市全境,仪征市西部,滁州市区、来安县、全椒县,马鞍山市大部分和芜湖市小部分,使用人数约1600万人。
南京话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是官方标准语,金陵雅言以古中原雅言正统嫡传的身份被确立为中国汉语的标准音,并深远地影响到直至今天的中国语言形态。加之六朝以来汉人文化上的优越意识,清代中叶之前历朝的中国官方标准语均以南京官话为标准。
南京地区在六朝之前通行的吴音或庶音,中原汉族于五胡乱华时期南迁,北方士族带来的洛阳读书音受本地语音影响形成金陵士音,成为中古汉语音系的代表音之一。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南京话又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有明一朝,始终以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
南京官话影响远及汉字文化圈诸国,如日本、朝鲜等国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南京官话,如日本的日文汉字读音的“吴音”。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也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中国话,当时传教士麦嘉湖称官话以“南京腔为各腔主脑”,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长久以来,南京话以其清雅流畅、抑扬顿挫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地位而倍受推崇。
形成期
南京自公元前495年吴王筑城以来,迭经变迁。自东吴兴都起,成为江南之都,到晋朝五胡乱华后,京师南迁,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始成中华文化的中心,南京话也在历代的变迁中演化。
南京早期属于吴地,本土语音本为已经初步汉化的中古吴语,在晋朝以前是地地道道的吴语区。吴语,是周朝吴王泰伯迁吴的时候,吴国贵族讲的语言,与当地本土的越人居民语言,逐渐融合产生的。南京话在泰伯奔吴后的1000多年里,只有很少的变化。但是到了晋朝五胡乱华后,晋朝的京师南迁,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带来了洛阳雅言,本地吴语迅速衰微,夹结合吴地因素的新雅言——金陵雅音形成,南京成为中华文化的中心,南京话开始了大规模发展的历史,在历代的变迁中演化。
辉煌期
西晋京师洛阳南渡至建康(今南京),汉人正统朝廷及南迁汉民带来中原洛阳雅言,流行于上层社会和知识阶层,又称“士音”。金陵本地居民语言为吴语,又称“庶音”。雅言和逐渐融合部分古吴语形成金陵雅音,为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所承袭。
南朝梁时学者顾野王著《玉篇》整理京师金陵雅音,即为中原洛阳雅音南下后与南京吴语的结合体。中国的国语正音在南北朝时期分为南北两支,主流上以南方的金陵士音为正统。自东晋起,南京音以古中原雅音的正统嫡传身份受到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推崇,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流传到周边国家,比如传入日本的,便是当时的南京话。
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一心想恢复正统中华文化,于是先从语言入手,陆法言编著《切韵》。《切韵》是隋朝的官方韵书,是融合当时洛阳、建康(南京)的读音编写的,音系为江东金陵雅音和中原洛阳雅音的综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而以金陵士音为重。有人认为,甚至,建康话参考的比例还更大些。因为,北方的洛阳长期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统治之下,语音已经失去正统地位。
第一次休整期
唐著《唐韵》,沿袭隋《切韵》,仍以金陵士音为重;宋编《广韵》,袭隋唐切韵、唐韵。唐朝建立之后的700年前,南京虽由于城市地位的降低,影响力不及从前,但金陵士音依然为中国官方语言。同时,南京话在这700年间,一直在慢慢发展变化。
复兴期
明代建都南京,带来了大量的江淮地区的人口,朱元璋带了20万淮人定居南京,到了明永乐年间,当时居住在南京的40多万居民中几乎有一半的人口,是从外地征调或强制迁来的。这对南京方言无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话融合部分江淮话,并确立为国家官话标准语的基础音系,这就是通行中国直至近代的南京官话。
明代建都南京,以古中原雅音为正,鉴于中原地区于金、元二朝更多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遂以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音为基础音系确立标准国语,并确立为国家官话标准语的基础音系,这便是通行中国直至近代的南京官话。明、清时代因作为汉语正音,南京话相对比较稳定。
第二次休整期
1728年雍正皇帝下令将官话改为北京官话后,确立以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南京官话才结束了作为中央政府官方用语的使命。南京话进入了第二次休整期,虽已不是官方标准语,但影响力依然很大。即便到了清末,南京话依旧享有非常高的地位,当时有“申话不如京话好,南京白话更堪嘉”的美誉,而直到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时候,北京官话的影响才逐渐超过南京官话。清末汉语拼音的创制者卢戆章,仍然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
1892年,为解决汉字无法拼读的困难,厦门人卢戆章出版切音字专著《一目了然初阶》,创制第一套汉语拼音字母方案,第一次提出了“语言统一”,主张以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音。
短暂的复兴期
1913年,新建立的民国政府制定的老国音虽以北京音为主,但为了兼顾各地,仍具有南京官话的特征,如有入声等。当时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平翘、前后鼻、尖团区分、部分音调按照北京话,而部分韵母、入声音调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复合国语。
1918年(民国7年)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以“折中南北牵合古今”为原则,包括保持入声特征,主要由北京官话和南京官话混合提取创造。南京大学(前身为国立东南大学与南京高师)教授张士一发表《国语统一问题》,其主张以北京话作为国语标准基础的意见得到当时多数人支持。
南京官话特指曾经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以南京语音为标准的国音,指以南京语音为基础的中国官方标准语,历史可以追溯到源自东晋的金陵雅音。
南京官话曾经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官话逐渐分为南北两支。明朝灭元,定都南京,“壹以中原雅音为正”做洪武正韵传世,即以南京音为基础音系,南京官话为国家标准语音。由于江南较少受北方游牧民族迁入影响,加之六朝以来南人文化上的优越意识,明代以及清代初期以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以南京官话为主流。
周边国家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如此。明末清初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中国话,基本上是以南京话为标准,清末民初西方传教士发起的“华语正音会”,依然以南京话为正音,这都反映了当时南京话的通行情形。近代汉语拼音先驱卢戆章倡议以南京话为中国正音,显示在民间南京话作为中国标准语的正统地位。清末编审国语及民国确定新国音以后,北京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标准语。
南京话音、明清的南京官话、加之六朝的金陵雅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对周边国家的语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在日本,六朝时期中国传入日本的语音主要是金陵雅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时美国最初的汉语教学也是基于南京语音。在中原经历北朝统治以后建立隋朝,在金,元以后建立明朝,南京话都以古中原雅音正统的身份被确立为中国汉语标准音的主要依据,这深远的影响到直至今天的中国语言形态。
南京话音,明清的南京官话,加之六朝的金陵雅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范围扩及苏南镇江、苏北、皖东滁州、马鞍山、芜湖等地。同时也对周边国家的语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在日本,六朝时期中国传入日本的语音主要是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日本官立学校和民间私塾所教的中国语都是南京话,直至明治九年(1876年)日本官方才转而使用北京话。在中原经历北朝统治以后建立隋朝,在金、元以后建立明朝,南京话都以古中原雅音正统的身份被确立为中国汉语标准音的主要依据,这深远地影响到直至今天的中国语言形态。
南京早期属于吴地,本土语音本为已经初步汉化的中古吴语。晋代中原汉民衣冠南渡定都南京以后,中原雅音成为南京上层社会的用语。在以后的历代变迁中,南京语音也在发生变化。雅语和吴语融合,逐渐形成南方的官话。
在东晋时代,汉族正统朝廷及南迁汉民带来中原洛阳雅言,又称“士音”,金陵本地居民的语言称为“吴音”,又称“庶音”。此后中原雅言和吴音在金陵融合。南朝梁时学者顾野王着《玉篇》整理京师金陵雅音,即为中原洛阳雅音南下后与南京吴语的结合体。中国的国语正音在南北朝时期分为南北两支,主流上以南方的金陵士音为正统。
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为江东金陵雅音和中原洛阳雅音的综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而以金陵士音为重。唐着《唐韵》,沿隋《切韵》;宋编广韵,袭隋唐切韵、唐韵。
宋为元灭,旋明灭元,明以古中原雅音为正,鉴于中原地区更多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遂以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音为基础音系确立标准国语,这便是通行中国直至近代的南京官话。
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以后,北京官话也逐渐产生,作为国语正音的官话又再次分为南北两支。明代北京话是在元大都旧北平话的基础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话融合后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满语的影响。在整个明代,仍以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北京官话通行范围小,地位低。
清朝定都北京,南京官话仍然是清代官场和知识分子阶层的主流官话。雍正年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确立以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北京官话的地位迅速抬升。到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时候,北京官话的影响逐渐超过南京官话,最终在北洋政府时期以北京话为基础确立国语。作为汉语官方标准语的南京官话在民国时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六朝时期中国传入日本的语音主要是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日本官立学校和民间私塾所教的中国语都是南京话,直至明治九年(1876年)日本官方才转而使用北京话。
21个
p帮并白不 pʰ怕票平判 m美敏棉木 f非奉福饭
t端多定懂 tʰ透同腿听 l暖诺牛李
ʦ再坐猪庄 ʦʰ吹传查此 s少书绳算
tʂ知直指只 tʂʰ吃池车耻 ʂ十是时实 ʐ人让日允
k共光各干 kʰ狂看扩奎 x红和户回
ʨ见局家酒 ʨʰ求群妻取 ɕ心雪下兄 Ǿ羊云晚疑
部分人声母z、c、s和zh、ch、sh不分。所有人声母l、n不分。部分人韵母i、u不分。
47个
ŋ嗯 ər儿而二耳 ʅ之迟是使
ɿ子事字次 i米衣几棋 u土渡苦书 y雨女居需
ɑ爸拿打茶 iɑ家下丫假 uɑ花娃挂耍
o波多说课
e车舍者遮
ɛ街菜败太 iɛ街写茄夜 uɛ怪快外摔
ᴇ 美给杯赔 uᴇ 对追随微
ɤɯ头楼后走 iɤɯ酒谬休由
ɔo草包少高 iɔo交小表桥
ã反三难半 uã关转弯换
iẽ见显眼闲 yẽ捐全远卷
ən风本森成 in心明顶金 uən问困滚顿 yn军寻云裙
aŋ 刚帮昂杭 iaŋ巷江两香 uaŋ光荒王装
oŋ 同从用翁 ioŋ窘穷胸永
ʅʔ日直吃十 iʔ笔七吸益
ɑʔ八杀发闸 iɑʔ夹狭鸭瞎 uɑʔ挖刷刮滑
oʔ喝各伯末 ioʔ脚岳学确
ɛʔ格黑得泽 iɛʔ接切叶灭 yɛʔ决雪月缺 uɛʔ国或阔扩
ʊʔ不木哭绿 yʔ曲局育屈
单字声调:5个
阴平: 31 帮端今西花灰江哥播
阳平: 13 明林黄移台林回王纯
上声: 22˨ 米摆假悔鲁港蟹里敏
去声: 44˧ 动静弄痛病重信卫练
入声: 5 ʔ˥ 黑白赤脚接吃喝乐铁
南京话阴平的调值近于北京话的去声,反之亦然。阳平和上声字与北京话几乎无差别。除此规则之外,南京话亦有一些连续变调现象:
上声字后有阴平字时,转为阳平,如老(ㄌㄠˊ lao)师,简(ㄐㄧㄢˊ jian)单,打(ㄉㄚˊ da)工,小(ㄒㄧㄠˊ xiao)张,广(ㄍㄨㄤˊ guang)东。
阳平字后跟入声字,转为上声,如无(ㄨˇ wǔ)敌,团(ㄊㄨㄢˇ tuǎn)结,权(ㄑㄩㄢˇ quǎn)力,同(ㄊㄨㄥˇ tǒng)学,韩(ㄏㄢˇ hǎn)国, 回(ㄏㄨㄟˇ hǔi)族。
南京话两入声字相连, 前一个有时变为上声, 如 十一,十六,十七,十八, 一百, 一切, 不一样, 不必, 不一而足,没得 (即“没有”), 良莠不一(“不”变调), 十恶不赦(此词的,“不”皆变调),等等. “一”后接一入声量词如 “一叠”“一列”“一匹”,“不”后接入声动词或形容词如 “不哭”、“不出去”、“不足”、“不俗”属此类. 此类例子不很多,因较多情况下两入声字相连并不变调. 比如,如果“十一”做数词“十”变上声,如果“十一”指日期十一国庆节,则“十”不变调,还是入声。
南京话两上声字相连成词,前字变阳平,这和普通话一样, 如“广场”“广”变阳平。
南京话有轻声,轻声字的调值取决於前一个字的声调:
调值 注释
例词
阴平加轻声 呆子 31 2
阳平加轻声 笼子 212 5 此时轻声调值等同于入声,前一字则变调成为上声
上声加轻声 傻子 212 3
去声加轻声 棍子 44 4 此时轻声调值等同于去声,不过较短
入声加轻声 鸽子 5 5 此时轻声调值等同于入声
此外尚有一些不规则的变调 如这些,那些,文读为 ㄒㄧㄝˇ xiě, ㄒㄧㄝˇ(白读中“些”读为促音). 去声字后跟入声字,有时亦转为上声,如 第(ㄉㄧˇ dǐ)一,第六,第七, 第八,第十。
高元音配入声是南京话的标配,如“iʔ笔七吸益”。
字 读音(偏老派) 意义 举例 古字典记录举隅 备注
呆 ä2 [ɛ ˩˧ ] 形容词,确定的,不会变通的。1.~的嘛《广韵》“呆{岂犬}:呆{岂犬}痴,像犬小时,未有分别。五来切”
音同“皑” 2. 这人真~板
瀌 biao1 [piɔ ˧˩ ] 动词,液体受压从小孔里喷出。他中了子弹,血直~《说文解字》(段注本):“瀌瀌:雨雪貌。甫娇切。”
音同“标”
摽 biao4 [piɔ ˦˦ ] 动词,对抗,斗,比。不论喝酒还是打架,你都~不过他《说文解字》(段注本):“摽:击也。从手,票声,符少切。”
钵 bo5 [po ˥ ] 名词,烧菜的罐。 用陶瓷~子煨汤《字汇》:“钵:北末切,音拨。食器。”又有异体字“钵”“盋”。
音同“勃”
訬 chao1 [tʂʰɔ ˧˩ ] 动词,高呼喧哗。不要~,我一刻儿就去你那块《说文解字》(大徐本)「訬:绕也。楚交切。」
音同“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