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汪氏家族(1),家族基因标记为O-F934,共祖时间约在2190年前,推测为历史上在徽州地区有过较大发展的汪氏家族之一。据统计,如今该家族后裔依然高度集中在安徽、浙江、江西三省及周边地区,大约占中国男性人口的0.30%。
当代中国的汪姓人群主要集中在O-L599以及O-F934两个不同的支系下,其中O-F934下的汪姓占比在7.04%左右。因此我们推测,在该支系下游应该存在着人口较多的汪姓家族。
统计发现,如今O-F934的人群在安徽、浙江两省占比最高,江西紧随其后。这其中,安徽省黄山市尤为突出,能占到当地人口的4%以上。
新安郡(280年—758年),即徽州与严州大部,古称新安,后成为徽州、严州地区的代称。辖区位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属于古代的浙西地区,所辖地域为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浙江建德市(寿昌)、淳安县(含原淳安县、遂安县)。
研究团队对O-F934的上下游人口姓氏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所出现的汪姓均来自于O-F934的下游,其中O-MF38595分支占了较大的比例,表现出强烈的人口爆发信号。
O-MF38595分支大约共祖于南北朝后期至唐初,推测是当时在徽州地区有过较大发展的汪氏一支。查阅相关资料可知,隋唐之际,汪华起兵保境安民,后成为徽州望族,时间上和O-MF38595大致对应。
新安地区汪氏大族之一。
汪华
汪华(586年—649年),原名汪世华,字英发,归唐后避李世民讳改名华,又改字国辅。歙州歙县(今安徽绩溪县)人。
隋末天下大乱,汪华率众起义,占领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吴国,称吴王,武德四年(621 年)降唐。
汪华在徽州地区影响极大,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死后为其立祠,拜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
统计了O-F934家族后裔的姓氏情况,在经历千年的发展变化后,汪姓已非第一大姓,不过仍有7.04%左右的占比,其余还有陈、张、王、李等占比较高的姓氏。
据统计,如今该家族的男性后裔在全国男性人口中的占比约为0.30%,如今他们度集中在安徽、浙江、江西三省及周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