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遗传标记为O-MF56691,共祖时间约为2270年前,推测为在华北地区人口众多的一支齐氏家族。目前,该类型大约占中国男性人口的0.1%,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等华北省份,齐姓为首位大姓。
根据23魔方祖源数据库统计,在齐姓汉族男性群体内,父系属于O-MF56691类型的用户约占16.25%,是该类型全国男性人口占比(约为0.1%)的160多倍。
同时,在父系属于O-MF56691类型的汉族男性群体中,齐姓用户占13.64%,是齐姓全国人口占比(约为0.11%)的120余倍,相比之下差异极为显著。
据此,我们推测O-MF56691类型可能对应一个以齐姓为主体的家族。
筛选隶属于O-MF56691类型的19个家族进行细化研究,这些家族主要分布在内、辽、京、冀、鲁、豫、皖、苏、陕、鄂等省市,其中包括9个齐氏家族。
结果发现,O-MF56691类型分化形成于2270年前,即共祖的生活年代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O-MF56691类型先是分化为两个支系,这两支在随后的两汉到三国两晋时期都有过一定规模的人口增殖。
其中O-MF73614分支分化较早(2280年前),其下游包含了筛选的河北献县齐氏、河北涞源齐氏和山东青岛齐氏三个家族;O-MF63824分支则分化相对较晚(1620年前),在两晋时期表现为强烈的多叉分化,其下游包含了筛选的北京昌平齐氏、河北故城齐氏、江苏徐州齐氏、湖北谷城齐氏、山东广饶齐氏、辽宁黑山齐氏六个齐氏家族。
由此可知,O-MF56691是一个起源于秦汉之际,在随后的两汉到三国两晋时期表现出一定规模人口增殖的家族。
目前,该类型大约占中国男性人口的0.1%,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地区,在内蒙古、河北两省占比相当,均在0.3%左右,另外在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市均有较多分布。
细分到地级市,该类型在陕西铜川和湖南张家界占比均超过了1%,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山东东营、河北衡水、山西朔州、陕西宝鸡占比均超过0.7%。
综上可知,O-MF56691类型是一个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随后的两汉到三国两晋时期表现出一定规模人口增殖,其后代占到中国男性人口0.1%,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以齐姓为主体的晚近家族。
汇集家族溯源问卷中隶属于该家族的问卷信息,并查阅华北地区京津冀一带的齐氏家谱,结果发现这些齐氏家谱的定居始祖往往只能上溯到较晚的明清时期,所以暂时无法确定这个家族在春秋战国时期始祖的情况。
不过通过现代该家族人群的分布,可以看出此家族可能是以河北为中心区域进行扩散迁徙的。查询史志资料,发现齐氏在汉代到唐宋时期的史志人物的确多数是河北籍的。比如,汉高祖时有平定侯齐受(彭城人)、汉平帝时的齐盖(河北蠡县人)、唐代的齐映(河北高阳人)、齐抗(河北高阳人)等。
目前,属于该类型的用户中,齐姓占比为13.64%,为第一大姓,王、刘、张、李、徐、赵等姓占比也较高。
目前,该类型大约占中国男性人口的0.1%,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