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醮是年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此外,摆醮还与道教文化紧密相关,其渊源可追溯至后汉末年的太平道与五斗米道,至南北朝时期,经过寇谦之、南宋陆修静、五代杜光庭、元初林灵真等人的整理,形成了完整的仪礼。道教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醮祭则根源于传统文化中的“祭祀礼仪”与“民间风俗”习惯之结合。在许多文献中,醮与祭连用,称醮祭或祭醮,但严格区分,醮与祭是不同的。醮的目的是祈天地神灵之享,以及降神与祈福禳灾,旨在对三界神祇与诸天神圣真仙祈求禳灾植福。
摆醮,作为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其核心在于通过摆设宗台(神台)来供奉各种神像和香烛、花果、糕点等祭品。这一活动通常伴随着请道士或法师来念经做法,以祈求神灵的庇佑和保佑。摆醮的规模和形式各有不同,可以是全村或全镇共同举办的大型摆醮,也可以是个人或家庭自行举办的小型摆醮。摆醮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有些是固定在某个日子进行,有些是根据农历或干支来安排。摆醮通常持续三天或五天或七天或九天或十五天不等,期间要不断地烧香、敲锣、打鼓、放炮、念经、做法、游神等。
摆醮不仅是年例中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也是道教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祭祀礼仪的重视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