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样菜(七样菜茶)是广东潮州菜、客家菜传统经典。正月初七吃七样菜的习俗由来已久:每逢这天,人们将七种蔬菜放在一起烹调,取个好意头,谓之能明目,并且财运亨通。这种风俗习惯最早可上溯到晋朝,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人日也称“人胜节”。
传着“七样羹,食后变后生”的顺口溜。民间有个说法: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因为天地初开,猪鸡狗马牛羊先有了,最后才有了人。正月初七都要吃上七样羹,希望吃后变得更年轻。又有另一说法:某村有一户贫苦人家,父子俩相依为命,艰苦度日,根本没有春节可言。后来,儿子正月初七这一天过番,一去便没有音讯。老汉日子难熬,他想儿子一定是死了。于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七,不管有没有可吃的,都要摆上两副碗筷。有一年这老汉在路上随便捡回几样残菜叶,放在锅里煮熟,照例摆上两副碗筷。正要举筷之时,忽然报说儿子采了“回头批”(即平安信),并寄来一笔银子。此后这家人发了财。信“兴”不信“衰”的,于是就更热衷食七样羹了,以示兴旺发达。
七样菜对哪七样没有具体规定,大多以所产的大菜、春菜、芥蓝、厚荷等为主,数量的多少也无限制,可随意。其实,人日吃七样菜,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此时,春气生,天寒渐暖,菜蔬逐渐多起来。食混合菜,能使肠胃适应季节转变。
正月初七吃“七样菜”,这一古老的中原习俗能保留下来、历久弥新,正在于它的好意头。它使人们吃出了好心情,同时又寄托了人们期盼财运兴旺、顺风顺水、吉祥如意的心愿。
客家人年初七吃七样菜
客家人每年正月初七是有吃“七样菜”的习惯。这个风俗由来已久。年初七也叫“人日”,这种叫法是汉朝末年开始的,“人日”这天要吃七样菜,虽然不同的地区七样菜不大相同,但意思都是用它们的谐音来图吉利、平安。
梅州客家地区的“七样菜”主要是芹
菜、蒜、葱、韭菜、芫荽,这五种菜一定要有,另外就是鱼、猪肉(或其“丸子”、“芥菜”等其它菜)。七样菜要同时煮熟,全家分食。这七样菜根据他们的谐音,都有象征意义。
“芹菜”的“芹”字与“勤劳”的“勤”字谐音,喻指“勤劳、勤快”;
“蒜”字与“算计”、“划算”的“算”字同音,喻指“精打细算、会划算”;
“葱”字与“聪明”的“聪”字同音,喻指“聪明、能干”;
“韭菜”的“韭”字与“长久”的“久”字同音,喻指长长久久;
“丸子”的“丸”字与“团圆”的“圆”字字音接近,喻指“团团圆圆”;
“鱼”与“剩余”的“余”字,喻指年年有余;
“豆腐”的“腐”字与“富裕”的“富”字谐音,喻指生活富裕。
就是吃了这七样菜,祈望人能勤快、会划算、聪明、有缘、长久、有余、富足。说到底,这是一道吉祥菜,除了可以在节日图个吉利,初七吃“七样菜”还能起到调理肠胃作用。
另外,在客家地区还有个俗谚说:“吃了七样菜,各人做零星”,意味着吃了七种菜,就要开始干活了。所以年初七吃“七样菜”,实际也是年后的一种开工仪式。
每逢到了年初七的时候,这七样菜特别好卖。在各大农贸市场和超市,一早便将芹菜、葱、蒜、芥菜、春菜、韭菜等七种菜搭配好了一起卖,或分放在各个菜篓子里,让市民享受“自助”选择“七样菜”的乐趣。一些酒店和饭店还特意推出这道“吉祥菜”,备受食客青睐。
在年初七这一天,你可以留意到,不少菜贩们为了推销自己的“七样菜”,他们会不时地叫卖:“吃了七样菜,捡金又捡银!”引得前来买菜的群众会心一笑,菜摊周围喜气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