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南美白对虾产自宁夏自治区贺兰县,宁夏盐碱地区水质中含有一定盐度,钙镁离子等微量元素可以满足其生长需要,凭借“海虾淡养”技术,南美白对虾可以在经过改良的养殖水体内快速适应淡水环境,同时,南美白对虾收获的时候,可以从原来的盐碱水中带走大量的盐和碱,实现“以渔降盐、以渔降碱”,改善生态环境,一举两得。
南美白对虾单只重37-43g,体色为浅青灰色,全身不具斑纹。步足常呈白垩状,故有白肢虾之称。头胸甲较短具肝刺及鳃角刺,肝刺明显,内鞭较外鞭纤细,长度大致相等,但皆短小;尾节具中央沟,虾身比较细窄,呈弓形分布,虾壳较薄,煮熟后体色橙红,肉质紧实有弹性,滋味鲜甜。
南美白对虾口感鲜美、营养丰富,可制作成多种佳肴,南美白对虾的肉质肥嫩鲜美,同时含有20%的蛋白质,是蛋白质含量非常高的食物,是蛋、奶、鱼的十几倍。
南美白虾的氨基酸含量比较高,而且含有丰富的钙、磷、镁、钾、碘微量元素和维生素A等成分。
南美白对虾壳薄体肥,肉质肥嫩鲜美,含肉率高,营养丰富,其肉质松软,易消化,对身体虚弱以及病后需要调养的人是极好的食物。
早在2015年,贺兰县就开始引进南美白对虾进行试养,多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贺兰的南美白对虾不仅丰富了本地消费者的餐桌,也早已卖到了其他省份。
利用土地特性和“淡养”技术,南美白对虾在贺兰县成功养殖。2023年上半年,贺兰县养殖水域面积达到5.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6.22万吨,成功创建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2家、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园区2个、国家大宗淡水鱼核心示范点1个、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个。
地势平坦,底质以泥质或泥砂质为好,同时,要求海、淡取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同时,应有充足的电力供应。要求池底平坦,淤泥不能过厚。
(1)形状:圆形或接近圆形的虾池为佳,在增养机作用下,池水可形成环流,有利于池水中悬浮废物向池中央汇集排除。但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多数虾池仍建为长方形或正方形。
(2)面积:条件好的可建大池。一般面积为10-20亩,条件差的可建成小池,一般面积3—5亩,便于管理。
(3)池底:池底平整,夯实,有条件时可用地膜铺盖。底应略呈锅底状向中央倾斜,并于池底中央设置排水管道,便于排污和排干池水。
(4)深度:池深多为2—2.5米,进水后水深1.5—2米。水深放养密度大。
(5)蓄水池:在水源有污染的地方建池,应设置相应面积的蓄水处理池。
虾塘于每季收获后,池底积累大量的淤泥、粪便、残饵、动物尸体及植物碎屑等有机物,是造成虾塘老化、水质败坏并诱发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放养前必须彻底加以清除。一般用人工或机械方式铲除表面淤泥。清淤后,每亩生石灰75—100公斤全池遍洒。
一类是靠潮差成使用动力纳入的海水,此类海水由于海区污染日益严重,海水中多含有细菌、病毒和有害化学物质,应先经蓄水池处理后再进水;另一类是直接抽取地下水,可避免带入病原,但不同地区地下水的化学成份有所不同,如:氨氮、亚硝酸盐或硫化物含量较高,一定要经过处理后方可入池,否则会影响对虾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其处理方法为充分曝气,加大增氧量,并结合使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处理。在兑淡养殖区,同样应注意淡水水源的污染情况。
选择标准:健康虾苗体表洁净有光泽,肢足完整尾扇分开,虾体无变白、变红,晚上不发萤光。用水瓢舀起时,虾苗能迅速向瓢边游去并紧靠瓢边静止不动:用手指绕圈搅动瓢水,虾苗能逆水游动。观察虾苗两条触须能并拢,或偶尔分开一下又合并者佳,若两条触须经常分开,甚至无法并拢,则虾苗健康状况较差。
南美白对虾养殖前期每天投喂2次,即8时、20时投喂;养殖中期每天投喂3次,即8时、19时、23时投喂;养殖后期每天投喂4次,即7时、12时、19时、0时投喂。前期日投喂量为虾总重的8.1%,中期为6.8%,后期为4%~5%。投喂时在塘边均匀泼洒,夜间投喂量占日投喂总量的50%。
南美白对虾池塘的水色以黄褐色为好。养殖前期,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后期40厘米左右。养殖期间每周追施发酵粪肥1次,每亩用量为25公斤。
南美白对虾一旦发病,很难治愈,应以预防为主。预防方法:使用二溴海因复合消毒剂,每10~15天使用1次,每立方米水体用量为0.1克,溶水全池均匀泼洒。治疗方法,使用二溴海因复合消毒剂1次,每立方米水体用量为0.2克,若病情严重,隔2天换部分水后,再使用1次,每立方米水体用量为0.1克。
南美白对虾养殖65~80天,规格达60~70克,便可上市出售。可采用虾笼网具起捕,也可干塘抓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