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隐寺,又称兴教寺。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区西35公里的龙尾山腰。建于汉代。相传唐代“安史之乱”时,唐太子李亨曾在此隐居避难,以后李亨称帝,故把此寺改名为龙隐寺。龙尾山东西约见亘5公里,山上林木葱茏,面临泾水,寺建在悬崖上,山的中下部有四眼泉,寒暑不变其形,旱涝不改其盈。有一泉水从石缝间喷涌而出,遇到悬崖后旋转激散,形似以筛筛珠,水珠纷纷滴落潭中,形成平凉一景“龙隐滴珠”。清道光年间诗人赵青藜有:“泉乳珠垂露,壶心玉贮冰”的赞语。沿山麓有清泉4眼,长流不竭。山坡上植被丰茂,乔木多为青槐、杨、柳、榆、椿以及松柏等。
建筑特色
寺庙背依山岩,面向泾河,西接崆峒山,南望太统山,环境优雅。寺庙内有上佛殿、左右配殿、砖台、韦驮殿等建筑。在一悬崖峭壁上,有一殿宇悬空,上接蓝天,下临深渊,树遮花掩,景色壮观。
人文景观
寺庙内供奉着文昌帝君、孔子、朱熹等道教和儒家的神像。传说中,唐肃宗曾避难于此,每天早晨都会听到龙隐寺里晨钟的响声,故而被称为龙隐晨钟。
龙隐寺始建于汉唐时期,原名“兴教寺”。
在隋代,寺庙被称为“灵隐寺”,后因林茂又称“林隐寺”。
安史之乱时,太子李亨曾夜宿于此,后在此称帝,寺亦因此改名为“龙隐寺”。
明代时,韩藩襄陵王重修此寺,并招僧住持。
明末,寺庙毁于兵燹。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马氏妇目睹寺庙倾颓,历经十年募资重修,使得寺庙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