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是青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泰极电影有限公司、珠江电影制片厂、华星娱乐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剧情片,由严浩执导,顾美华、斯琴高娃主演,于1984年9月7日上映。
该片讲述张姗姗为祖母奔丧从香港回到阔别多年的潮汕老家,与儿时好友孝松、阿珍夫妇重逢,三人之间发生感情纠葛的故事。
斯琴高娃 饰 阿珍
顾美华 饰 张姗姗
谢伟雄 饰 孝松
周沄 饰 忠叔
邢马力 饰 王老师
许瑞萍 饰 许老师
张居高 饰 超叔
演员顾美华
饱经沧桑的女性,既开放又倔强,敢于面对生活的困难。当面临事业、爱情、亲情都失意时,她借为祖母奔丧暂时离开香港,想暂时躲避痛苦得无以名状的失落感,希望寻求一点点安慰,但她并非是放弃,而是勇敢地坚持下去。
演员斯琴高娃
和姗姗、孝松是青梅竹马,长大后与孝松成婚,在村里的小学当校长。她质朴、矜持,虽然生活谈不上富裕,但在村里、家庭里有着优越的地位,自信而自足,然而姗姗的的归来以及在广州的见闻让她感到地位被动摇,内心深处生出一种惶惑。
演员谢伟雄
姗姗的童年好友,阿珍的丈夫。小时候聪明好强,长大后却像变了一个人,只知埋头耕作,不问其他,对妻子阿珍百依百顺。姗姗回来后,他平静的感情生活泛起了涟漪。
演员周沄
村里的生产队长。表面看起来保守、目光短浅,喜欢以长辈自居,但同时他也有着深厚的人情味和宽厚、善良的心胸,深深地理解姗姗十年来向祖母隐瞒父亲死讯的良苦用心。
香港小姐张姗姗(顾美华饰)因与妹妹发生遗产纠纷,心里十分烦恼,正值乡下祖母逝世,遂决定动身前往离别20年的粤东潮汕老家奔丧。在家乡,她见到了童年伙伴阿珍(斯琴高娃饰)和孝松(谢伟雄饰),他俩已经结婚,并生有一个女儿。阿珍是村里的小学校长,能说会写,是一家之主,而孝松则只知在耕田不问其他,阿珍很爱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当阿珍夫妇俩得知姗姗的事业与恋爱烦恼后,决定共同安慰姗姗。可是,女人的嫉妒心让阿珍在同情姗姗之余,又对姗姗与孝松的接触怀有戒心。一天,姗姗见孝松赤脚在田里干活,就买了一双水鞋给他,孝松怕引起误会,将水鞋藏于阁楼上。姗姗、阿珍带村里的孩子到了广州城,这批乡村来的孩子显得有点不知所措。姗姗与阿珍在酒店客房里同住。两人的感情十分复杂。终于,她们按捺不住,发泄出了对对方的不满。双方都认为自己的感情被耍弄了。广州之行乘兴而去,败兴而返。阿珍回到家后,吃晚饭时,阁楼上的水鞋掉了下来,这引起了夫妇从未有过的误会,孝松扬言要离婚。阿珍吓坏了,她哭着寻找出走的丈夫。当她看见孝松抱着走失的良种猪回家时,又破涕为笑了。姗姗的妹妹在香港将事态搞大,姗姗不得不离乡返港,阿珍去送她,两人对视良久,从对方的眼睛里都看到了理解和酸涩]。
曲名:《似水流年》
作词:郑国江
作曲:喜多郎
演唱:梅艳芳
发行日期:1985年1月27日
制作人 崔珍妮
监制 夏梦
原著 孔良、严浩
导演 严浩
副导演(助理) 邢马力、柯水市
编剧 孔良
摄影 潘恒生、黄伟仔(助理摄影)
配乐 喜多郎、南里高世
剪辑 健健
道具 陈强
美术设计 张叔平
造型设计 王山而
服装设计 王山而
视觉特效 吴国华
灯光 李人健
剧务 林灌
场记 徐敏
在拍摄《似水流年》的两三年前,严浩与嘉禾的合同到期,不顺利的事接连发生,父亲也在此期间过世,种种遭遇迫使他思考生死、人生价值等问题。他希望把这些抽象的东西拍成一部表面上是个简单的故事而涉及多层次命题的电影。经珠影厂长洪遒介绍,他结识了编剧孔良。二人一见故,谈了五天加五个半夜,边谈边写故事大纲。回到香港后严浩把大纲交给制作人夏梦,夏梦很感兴趣。随后,孔良花七天时间写出了名为《纸蝴蝶》的剧本。虽然严浩之前的几部片子遭遇商业失败,但是夏梦基于对严浩的了解,相信他处理这种文艺片的能力,冒着“票房风险”,同意与他们合作。
获奖时间 获奖奖项 获奖方 结果
1985年 第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佳电影 严浩 获奖
最佳导演 严浩 获奖
最佳编剧 孔良 获奖
最佳女主角 斯琴高娃 获奖
顾美华 提名
最佳新演员 顾美华 获奖
最佳摄影 潘恒生 提名
最佳剪辑 健健 提名
最佳美术指导 张叔平 获奖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梅艳芳 提名
最佳电影配乐 喜多郎 提名
该片淡而有味、有趣。它不渲染伤感,不煽情,地演用许多笔墨展示故乡的种种情趣,这些情趣几乎都是“闲笔”,而这此“闲笔”集中到一点,就俭省地将粤南农村的特色勾勒出来,给影片涂上一层偏离基调的诙谐色彩,间接地传达出姗姗回乡后那种既陌生又熟悉悉的感受。该片善于“蓄势”,虽写返乡,内含哀愁与惆怅,却不随便挤人眼泪。影片的结构松散到几乎无“故事”,却又引人入胜,原因在于它毫无哗众取宠之意,不做任何高深莫测的“哲理”姿态,它老老实实地拍下来,清清楚楚地讲下去。它举重若轻地把微妙的人际关系勾画得栩栩如生,格调自然不俗,韵味自然浓足。该片的成功在于分寸适宜,而不足之处也是局部的分寸失当,如其要角色表演过火,而汉公、唐公的设置,又有几分概念化和抽象化,与全片格调不甚统一。(原《大众电影》主编蔡师勇评)
该片在轻描淡写之间写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故土之间的“远”字,写透了这个“远”字。它的不同,在于摄影机与内地生活贴得非常近,人情心态挖掘得非常深,而同时,它又使人明白地感觉到人跟人实在难以沟通的心理距离非常远。该片的影像构成和音响构成注重写实,甚至不回避纪实,而且,正因为这种写实的影像效果做得到家,做得地道,才把作者追求的中国美学旨趣,充分地实现在银幕之上。影片透出一股浓烈的真实气息和民族风格,导演营造影像的写实性效果精到、讲究、一丝不苟。(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倪震评)
由于政治原因,该片的多位香港幕后人员使用了假名,例如张叔平便化名“章叔屏”。由于这个原因,这些工作人员在第四届香港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无法亲自上台领奖,只有张叔平亲身上台代“章叔屏”领奖。
1987年10月,《似水流年》申请参加金马奖,但由于此片外景地在中国大陆,因此被组委会以时间不及为由婉拒。
斯琴高娃凭此片获得第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成为第一个在香港获奖的大陆女演员。
喜多郎凭借该片成为首位提名第四届香港金像奖的外国人。
戏拍完之后,严浩请金庸代取片名。金庸看过剧本后写了多个名字,严浩从中择出三个连同原剧本名《纸蝴蝶》一起交给择名师“盲公陈”,结果择名师认为《似水流年》最好。
为了真实,严浩把剧本中的朱姗姗改为姓张。
严浩想找一个淳朴的农村作为电影的背景,正巧他曾陪朋友返回朋友在汕头的老家,发觉那里就是淳朴乡村,于是,他决定以汕头为影片故事的发生地。严浩和孔良认为很多概念和抽象的哲理问题不适宜用语言表达,如果要表达就得回到生命的开始——生活本身。所以,剧本要写得真实,同时还要掌握戏剧的基本要素,如人物性格的塑造、对话是否与性格吻合、故事的连续性等,必须在这些基本的限制下去表达故事本身以及哲理问题。为此,他们花了一年时间前后六次修改剧本。严浩熟悉香港,孔良曾经是知青,熟悉贫穷的乡村,所以在创作剧本过程中,他们紧密合作,严代表姗姗,孔代表阿珍,每句对白、每场戏都互相研讨。
在演员物色方面,严浩和制作人夏梦看中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斯琴高娃来扮演阿珍,为此夏梦给八一厂的演员剧团团长田华写信,希望借用斯琴高娃。但是因为剧本中有很多粤语的俚语,斯琴高娃看不太懂,就不想接。夏梦、严浩先后亲自到北京游说,才终于打动了斯琴高娃。
另一位主演顾美华本是家庭主妇,没有任何表演经验。两个女儿长大后,她想出来工作,就在这时看到严浩在报上征求成熟型女演员的广告,就去试镜,结果在三百人中脱颖而出,被严浩和夏梦选中。